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裡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2020-10-25 腳爬客

▎「地學真好玩」第十二期 《娃娃魚&中華鱘》

晚上八點 講個地球的小故事給你聽

它叫聲如嬰兒,名字有魚卻並非魚

它生在江河成長於大海

每年3000公裡溯回尋根

1.5億年前的「中字號活化石」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如此珍貴,野生種群卻面臨滅絕

誰之過?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兩條「中國魚」

大家好,我是腳爬客張蕾老師,腳爬客地學真好玩,為你帶來不一樣的地學小知識。我國是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水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有很多是珍貴稀有的物種,還有一些是我國所特有的珍貴物種。提到水生動物,可能大家想到就是魚類。這裡的水生動物包括無脊椎類、魚類、兩棲爬行類和哺乳類水生動物。在內陸水域中,主要分布有白鰭豚、中華鱘、江豚、河狸、大鯢、虎紋蛙等珍稀物種;在沿海海域中,主要分布有海豹、海龜、中華白鰭豚、文昌魚等。

珍稀水生動物是我國的一項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較高的經濟、科學、醫學和文化價值。有的物種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珍貴材料。在歷史上,我國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水生動物資源,並注意加以保護。但由於近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飛速發展,以及對生物環境的開發建設,忽視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很多水生動物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

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就是珍稀水生動物其中的兩種——娃娃魚和中華鱘。

娃娃魚

娃娃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其夜間的叫聲猶如嬰兒啼哭,所以俗稱為「娃娃魚」,它正確的稱呼應該是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隸屬於隱鰓鯢科,這也是古老的一科。現存最古老的隱鰓鯢科化石,可追溯到一億六千萬年前。

中國大鯢是由一名19世紀的歐洲學者命名的。在這之前,我們都將娃娃魚看作一種魚類,其實它和青蛙、蠑螈一樣是兩棲動物。而且它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能長到1米長。

|形態特徵

娃娃魚幼體有著粉紅色的羽狀外鰓,以鰓呼吸;隨著成長鰓部退化轉為用肺呼吸為主,以皮膚呼吸為輔。身體頭腹部扁平,四肢短小粗壯,尾部較長為側扁型像一把蒲扇。身體兩側具有皮膚褶,四肢短小。體表光滑無鱗,布滿粘液。

|生活習性

以前娃娃魚分布比較廣泛,如今由於棲息地環境惡化分布區縮小了許多。娃娃魚喜陰畏熱,野外環境中一般棲息於洞穴中。它們需要黑暗的環境,性腺只有黑暗光線下才能發育成熟。強烈光照不僅會影響它們的生長發育,甚至會造成死亡。

娃娃魚是肉食性動物,捕食前在水裡靜止不動,當獵物從它嘴邊經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咬住,一般咬住後不會鬆開,成體娃娃魚可以將人手指咬斷。所以別看娃娃魚看似溫順,都是為了冷不丁地來一下。憨態可掬的它日常菜單可是包括有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

|娃娃魚的價值

大鯢體內可提取一種超級抗原PRCA,它被WHO稱為「誘導癌細胞凋亡反應因子,能破壞癌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抑制癌細胞增殖和轉移,激活人體產生抗癌因子,從而對癌症達到防治和治療的目的。在人類談癌色變的今天,娃娃魚無疑成為癌症的「剋星」。

中華鱘

講完了中國大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中華鱘。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種群自白堊紀延續至今,是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中華鱘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5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中華鱘的價值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正是由於它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了解中華鱘我們要知道,它屬於溯河產卵洄遊性魚類,每年夏秋,在大海中長大成年的中華鱘,從長江口逆江而上,洄遊到上遊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的幼苗又沿循父輩的「足跡」,漂流入海,多年以後成年的中華鱘又「尋根」上遊,繁衍後代。

但是受水利工程、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1981年葛洲壩的修建,更是截斷了這一古老物種億萬年來的洄遊通道。中華鱘在長江的洄遊路徑縮短近一半,其命運也由此被徹底改變。根據調查發現,2000年後在長江水域已經很難發現中華鱘的蹤跡,並且近幾年均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為了減緩中華鱘的衰退趨勢、實現物種延續,2015年10月,農業部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

「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成功舉辦,此次活動有700尾不同年齡的大規格中華鱘放歸長江,提高了長江流域中華鱘種群數量。

今天了解到的娃娃魚和中華鱘,他們只是瀕危物種中的冰山一角。有一句話這麼說:找到一隻野生的日本大鯢平均需要1.2小時,美洲大鯢則需要2.2小時,然而找到一隻野生的中國大鯢要花上4個月。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野生娃娃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80%以上。不能等到滅絕了我們才想到保護,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除了不濫捕濫殺野生動物和保護他們的棲息環境之外,你還想到了什麼方式可以有效保護他們?

好了,今天地學真好玩的科普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周四不見不散!

宇宙洪荒浩瀚無垠

慶幸 我們誕生在這顆星球

地學真好玩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地學小知識

每周四晚八點

我來給你講個地球的小故事

END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稿/孫建濱 編輯 / 二十六

相關焦點

  • 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近日,我國水利水電研究院教授黃真理等人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因長江流域水壩建設原因,近年來沒有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以及幼苗,悲觀表示:野生中華鱘恐在未來10年內滅絕。  中華鱘是一種在我國長江出生,大海裡成長的神奇魚類。
  • 7條放流中華鱘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
    新華社宜昌5月10日專電(記者譚元斌)記者10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獲悉,7條今年4月24日放流的中華鱘已順利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它們距離長江入海口僅剩下100多公裡的距離。  4月24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然而,在人類出現以後,由於人類活動的過多參與以及影響巨大,導致很多野生動物在進化巔峰期就已經滅絕,未能進一步完成物種演化的步驟,比如旅鴿、大海牛、巴巴裡獅、裏海虎、白犀牛等等,都在進化過程中戛然而止。  但是,由於航運的發展、水體汙染,以及水利設施、人為捕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長江白鱘數量在近百年來銳減,2009年,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而2020年有學者正式宣告長江白鱘滅絕,而其真正的滅絕時間還要早幾年。  二、白暨豚。
  • 活了1億年,熬過6500萬年前的物種大滅絕,長江白鱘為何會滅絕?
    近日,長江白鱘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作為中國的淡水魚之王,卻沒能逃脫走向滅絕的厄運,這不禁令人唏噓。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長江白鱘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它們生活在長江中(近海也有發現蹤跡)。長江白鱘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魚類,它們的祖先出現於距今超過1億年前的白堊紀,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地球的生物到現在為止已經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更殘酷的事實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物種滅絕一直是地球生命生存年表上,階段性發生的時間。地球誕生生命以來的40億年,已經有95%以上的物種出現又滅絕了。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
  • 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4.5億年前奧陶紀大滅絕,6.5億年前呢?
    經過研究,太陽繞銀河系旋轉一圈大約需要2.5億年的時間,那麼我們按照這個時間去尋找,就能發現一些不尋常。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不過幾百萬年,甚至人類文明史才幾千年,對於2.5億年的時間來說,真實毫不起眼的一段時間。但是往前推,大約2.5億年前,就是二疊紀時代的結束,但是恐龍滅絕是在6500萬年前,只隔了約2億年。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分析  野生種群瀕臨「漩渦效應」邊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杜浩博士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每10年中華鱘資源量衰減50%以上。中華鱘繁殖群體種群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雌雄性比增大有時達到10:1,這意味著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魚無法完成生殖。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造成了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
    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3.77億年前,帶走了78%的海洋生物,罪魁禍首則是3000億立方米「因不明原因噴湧而出的巖漿」
  • 活了5億年,逃過5次生物大滅絕,卻逃不過人類抽血和吃貨的夾擊
    作為與三葉蟲同時期在生活在5億年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它完全擔當得起活化石的稱號。在沙灘排卵的鱟最早的鱟化石發現於距今5.05—4.38億年前的奧陶紀,與現代的鱟形態變化不大,可以說幾億年來,鱟一直堅守本性,不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幹擾,保持原本的樣子。在這5億年的時間裡,它們笑看風雲,看到生活在同時期的物種滅亡,也看到一個物種從誕生到滅絕的全過程。
  • 常熟90後小夥當上「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
    據江蘇衛視頻道《新聞眼》報導: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稱為「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然而,近幾年來,中華鱘種群的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在天然水域難覓其蹤。在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有7條中華鱘,27歲的90後小夥兒嚴御誠是它們的「魚爸爸」。
  • 2.5億年前隕石撞地球,導致地球96%生物滅絕,也因此造就了人類
    在地球長達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發生過多次可怕的災難,並且每次災難都會導致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而這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史稱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此次災難共造成了當時地球96%以上的生物消失,海洋幾乎全部蒸發。
  • 中華鱘在葛洲壩建成32年後由1萬餘尾銳減至57尾
    去年11月、12月,葛洲壩下5公裡江段,一艘機駁船長時間停駐在渾濁的江面上。船艙裡,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助理研究員吳金明專注地盯著21寸的顯示器。畫面中,透過淡綠的江水是搖曳的水草和一片亂石,這是水下視頻系統傳輸上來的江底畫面。吳金明仔細辨認是否有附著江底的卵子。  水下視頻覆蓋了5公裡江段內的120個位點,但均未發現魚卵。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是造成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的原因嗎?
    第二次大滅絕發生於3.77億年前,帶走了78%的海洋生物,罪魁禍首則是3000億立方米「因不明原因噴湧而出的巖漿」第三次大滅絕發生在2.51億年前,98%的海洋生物和96%的陸地生物在「短短50萬年內」消失得一乾二淨,仿佛從來都沒出現過一樣,至於原因嘛,科學界推測可能是連鎖火山爆發
  • 唯一存活4億年的生物,血液呈現藍色,能救人類卻不能被人類所救
    引言 在我國的動物中有許多活化石,比如著名的大熊貓、娃娃魚、揚子鱷、中華鱘等。其中有一種動物卻非常特別,它們不僅生活的時間長,從4億年前就存在,還有著一身藍色的血液。卻因為這身血液慘遭人類的毒手。
  • 大頭魚是水中大熊貓,娃娃魚比恐龍還古老
    新疆大頭魚、娃娃魚這兩種野生魚,您聽說過嗎?真的很神奇啊!第一:比恐龍還古老!大頭魚起源於3億年前,娃娃魚距今3-4億年前。第二:曾一度滅失!消失20年後,又神奇般地重現人間。中國特有,新疆獨有,和大熊貓、中華鱘一樣珍貴!第四:長得很怪異!大頭魚還有點像魚,娃娃魚可更像蛇啦!第五:名稱很親和!看到這兩種魚,我就更想娃啦!第六:重點保護啊!我國已將這兩種野生魚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大頭魚是水中大熊貓,娃娃魚比恐龍還古老!
    新疆大頭魚、娃娃魚這兩種野生魚,您聽說過嗎?真的很神奇啊!第一:比恐龍還古老!大頭魚起源於3億年前,娃娃魚距今3-4億年前。第二:曾一度滅失!消失20年後,又神奇般地重現人間。中國特有,新疆獨有,和大熊貓、中華鱘一樣珍貴!第四:長得很怪異!大頭魚還有點像魚,娃娃魚可更像蛇啦!第五:名稱很親和!看到這兩種魚,我就更想娃啦!第六:重點保護啊!
  • 救救長江裡最可愛的動物——擁有最萌微笑,卻幾近滅絕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共擁有魚類378種,但隨著近幾年的惡性捕撈與生態破壞,那些曾經熟悉的動物從繁盛族群,走到幾近瀕危,再到功能性滅絕,不過10年: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史前生物,在地球繁衍了1.4億年,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水中活化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