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世界第三長河,也孕育了無數可愛的生靈。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共擁有魚類378種,但隨著近幾年的惡性捕撈與生態破壞,那些曾經熟悉的動物從繁盛族群,走到幾近瀕危,再到功能性滅絕,不過10年: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史前生物,在地球繁衍了1.4億年,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現存野生中華鱘數量已不足3000尾;
揚子鱷,中國長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動物,有2億3千萬年的進化史。如今已成為世界上現存的23種鱷類中最瀕危的物種之一,野生揚子鱷預計不足200條;
白鱀豚,僅存於長江中下遊水域,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稀少的一種,2007年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除了上述這些,還有中華大鯢(娃娃魚)、金絲猴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雖然得到了國家相關立法保護和建立自然保護區,但這些動物仍遭受著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根據上世紀90年代末的調查資料顯示,長江(包括洞庭湖與鄱陽湖)尚有2700頭江豚;至2006年進行科考時,僅剩餘1045頭,生存數量明顯驟減。
看到它們可愛的笑容,不禁會發問:這樣可愛美好的動物,為何會瀕臨滅絕呢?
圖片來源:噢啦資訊
根據目前學界公認的研究,江豚瀕危的原因主要有:非法漁業、船舶航運、水工建設三個原因。
上世界90年代以來,長江全流域非法捕撈現象嚴重:用電網捕魚效率更高,但往往會無差別地傷害到江豚等珍稀動物,這是直接影響江豚生存的重要人為原因。
因為江豚一般依賴聲波交流,尤其是剛出生100日左右的小江豚,必須寸步不離跟隨在母親身邊,但受到長江漕運影響,船隻航行發出的噪音幹擾大大影響了江豚的溝通,導致江豚擱淺現象時至今日仍有發生。
除此之外,水工建設也對江豚生存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大型水庫水壩的建設,影響著河流流速、水質構成及周邊生態等一系列自然因素。這導致江豚等一系列長江流域的動物的生存習性難以適應,最終走向了瀕臨滅絕的慘劇。
水土汙染、非法採沙、氣候變化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也是多少能影響到江豚生存的重要原因。
江豚保護,不能依靠短時間內改造江豚賴以生存的野生環境來實現江豚數量的增長。且目前的江豚仍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在人工幹預下生產出的小江豚,也只有30%—40%能存活超過一年。
因此目前的保護措施中,最主要的仍是減少人工行為對江豚保護區的幹預,還江豚們一片無憂無慮的水域。
或許我們並非環境專家 ,也不太懂公益救護,但我們或許可以將這篇文章轉發給更多人看到,讓他們也知道——保護長江最後的哺乳動物,你我皆能出一份力。
你願意成為保護江豚的一份子嗎?如果我們坐視不管,預計10-15年,它們就會從地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