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南京江豚保護志願者武家敏完整地拍攝到了江豚躍出江面的圖片。
「最近感覺江豚特別活躍,13年來,近期出現的次數算是最多了,而且還是第二次拍到珍貴的江豚飛躍的畫面,實在是太精彩了。」武家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依然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
「江豚多了起來」,許多生活在南京、武漢的市民,在今年都有著相同的感受。
長江,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保護長江,刻不容緩,中央的部署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也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即將來臨的10年禁捕,將給以江豚為代表的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帶來哪些影響和變化?在不久前召開的2020國際淡水豚日暨第二屆長江江豚保護日宣傳活動上,來自政府部門、業界學者、保護機構等各方代表齊聚一堂,人們群策群力為江豚以及長江物種保護謀劃一個美好未來。
成效初顯,江豚數量上升
「長江鰣魚沒有了,刀魚越來越少,白鱀豚滅絕了,『微笑天使』江豚也只剩下1000多頭。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救救這些可愛的魚兒們已經迫在眉睫了。」在長江江豚保護日活動中,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發出這樣的感慨。
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生物,是長江流域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物種,它們與長江的命運緊密相連。近年來,受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長江生態警鐘已拉響,長江江豚的命運牽動著許多人的心。
拯救長江江豚,既是為了拯救水中精靈,也是為了拯救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
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看來,只有1000餘只的長江江豚,其生存和延續仍面臨著巨大挑戰,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實行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這既是保護江豚的重要手段,也給了長江「喘息」的機會,與會專家學者傳達出一致的呼聲。
「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是共抓長江大保護、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調研員劉曉強介紹說,「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長江禁捕退捕成效顯著,截至今年10月9日,長江全流域已退捕漁船8.4萬艘,處置漁船8.3萬艘,已退捕漁民19.9萬人。
在南京市浦口區,45歲的楊金龍結束漁民生涯,和其他100多名漁民一起上了岸。如今,楊金龍已從「捕魚人」變身「護豚員」。這背後,離不開相關省份力度空前的投入。以江蘇為例,全省投入逾90億元安排漁民退捕,為長江生態恢復做出了「江蘇貢獻」。
「南京棲息的長江江豚數量已由不足30頭上升至約50頭。」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會長楊光表示,在整個長江江豚數量衰退的背景下,長江南京段棲息江豚數量上升,難能可貴。
不僅僅是江豚,長江的每一種水生生物資源,都需要保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秘書長張秋雲指出,對於長江的1700種魚類,以及各種貝類、藻類、浮遊生物而言,「十年禁漁期,將成為它們的恢復期。」
科普宣教走在前面,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長江禁捕令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修編、長江江豚升為一級保護動物公示等一系列舉措,無疑為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而物種保護,公眾的參與同樣至關重要。
「保護江豚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科研能力及科普宣傳的落後。」李彥亮指出,在中國,誰都知道大熊貓,但了解江豚的人卻很少。「應把科普宣傳教育放在所有工作的前面。讓更多人了解江豚、認識江豚,意識到野生動物的珍貴性。同時要補足科研短板,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長江江豚,俗稱江豬,體型較小,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在全新開館的長江江豚科教中心,繫著紅領巾的南京小學生正通過交互屏幕,了解「微笑精靈」。在長江江豚保護日宣傳活動上,與會嘉賓共同見證科教中心向社會開放。
840平方米科普展示廳、240平方米教研室和可容納450人的多功能廳,將全面展示最新調研數據和江豚保護的理念、成就,面向公眾開展研學教育,科普江豚保護知識。在這裡,公眾可以在沉浸式體驗區,坐上漂流艇,藉助裸眼3D技術從長江源頭漂流至入海口,了解長江水域生態環境和江豚在自然生境中的狀態。
不僅如此,專家還設計了「仿生江豚模擬實驗課程」,來體驗的小朋友可以親手製作一隻江豚,並「賦予」它們動力,放入水中就能遊起來。
同樣在南京,記者也留意到,10月底,南京長江江豚監測站正式啟用,這是江蘇首個以長江江豚保護為主的科研保護監測站,也是全國首個建在城市中心的江豚監測站,一個面向市民開放的科普基地。
監測站內布置了許多展板,向參觀的市民介紹江豚的小知識。展廳通過AR全息投影,展示長江的生態環境。在監測站外的不遠處,就是江豚觀賞地,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觀測到活躍在江面的江豚。
科普場所的建立,不僅為公眾了解江豚拓展了新渠道,也將助力提升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志願者積極參與,加快江豚保護社會化進程
來自相關保護機構和志願者的協助,為江豚保護增添一抹亮色。
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牽頭,沿江有關省市漁政管理部門、沿江各豚類保護區、有關科研院所、國內外相關環保組織和相關熱心企業於2017年6月共同發起成立「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聯盟」,通過保護宣傳日、99公益募捐、「小豚大愛」項目實施、江豚科普進學校等活動,多形式宣傳長江江豚保護,使得保護工作有聯動、有創新,進一步擴大了江豚保護的影響。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姜盟介紹,「我們已在南京 10 所高校建立了大學生江豚保護志願團隊,建立了『寧小豚』社會志願者團隊、『江豚小使者 』少年志願服務隊。同時成立了一支協助管理部門開展江豚保護監測工作的志願者隊伍,並與各街道社區、沿江相關單位、企業長期合作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立10個長江江豚保護區,覆蓋了40%長江江豚分布水域,保護了近80%的種群。如今,政府為主導,科學為指導,保護區為基點,國內外NGO、企業、志願者共同參與的社會化參與保護格局初步建立。近40年來長江江豚種群快速下降的趨勢有所緩解,就地保護顯現希望。
正如「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聯盟」在倡議書中所言,在未來,要進一步推動江豚保護的社會化參與,助力提升保護管理有效性,促進江豚保護科普知識進校園、進社區,提升公眾保護意識;引導公眾廣泛參與挖掘弘揚長江生態、長江江豚文化,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