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前,長江重點水域將全面禁捕。屆時,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要實現全面徹底禁捕,做到「清船」「清網」「清江」「清湖」。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長江禁捕直接涉及「一江、兩湖、七河」。當前禁捕的各項工作進展如何?怎樣保障年底前實現「清船」「清網」?世代以漁為生的人們的生計怎麼辦?
全面禁捕決心堅定
萬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態寶庫,然而長期以來人類活動嚴重威脅著長江的生態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在此前舉行的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研討會上,專家指出,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白鱘、白鱀豚、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保護形勢嚴峻。
按期實現長江流域全面禁捕,是踐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舉措。中央領導同志指出,長江「十年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這項工作涉及地域廣、持續時間長,特別是牽涉近30萬漁民的生計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而據專家測算,長江魚類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實施10年禁捕,多數魚類可以完成三個世代的繁殖周期,實現水生生物資源數量多倍增加。
「目前,長江退捕正按預期進度推進,各方面的信心決心都比較足。」日前的長江流域禁捕和漁民安置保障工作視頻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率先實現全面禁捕,上海市全域、重慶市主城區等水域實現了全面退捕;5.69萬艘漁船完成退捕補償、證書回收、船網拆解,約12.8萬退捕漁民通過就業服務、生活補助、醫療社保得到妥善安置;長江口等重點水域非法捕撈行為得到遏制。
截至目前,江西省46個禁捕退捕任務縣(市、區)全部發布了禁捕公告,禁捕水域捕撈漁船全部封存上岸。江西省副省長胡強介紹,除中央下拔的資金外,已統籌3.35億元資金用于禁捕退捕工作,其中安排省級財政1.6億元;已建檔立卡退捕漁民16940戶(一戶一證),佔任務總數的86.9%;回收處置漁船10942艘,佔任務總數的56.1%。
湖北是長江幹線流經裡程超千公裡的唯一省份。湖北省副省長萬勇說,全省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於今年1月1日全部實施禁捕。下一步,480公裡的荊江段計劃於今年6月底實現禁捕,長江恩施、宜昌段等部分江段提前全面禁捕,其餘江段預計今年12月底實現全面禁捕。
精準落實關鍵措施
退捕漁船和漁民基礎信息是否準確,直接關係各項措施能否精準落實。農業農村部已部署開展退捕漁船漁民信息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韓長賦說,各地要以2017年統計核准的長江流域合法持證捕撈漁船數量為基準,全面核查漁船漁民基本情況,做好補助對象資格認定、條件核實等工作,做到精準、公開。及時將漁民享受退捕補償、安置保障、幫扶救助等情況公開公示,摸清查準退捕漁民的生活狀況、轉產去向、幫扶需求等,確保不落一人。
湖南省精準識別漁民身份,通過部門聯合審核比對、審核結果公開公示,確認退捕漁船漁民。同時,評估確定漁船網具價值,招標選定專業拆解公司,推進漁船網具回收拆解工作。截至4月10日,全省已回收捕撈權證書1.46萬本,完成總任務的84%。
重慶市分三年梯次推進禁捕工作,即2019年底,率先完成7個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2020年底,完成境內長江幹流和嘉陵江、烏江等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退捕。重慶市副市長李明清說,「按照要求,全市2019至2020年應退捕漁船5377艘、涉及漁民10353人,現已累計退捕漁船2291艘、涉及漁民4389名,分別佔總任務的42.6%、42.4%。」
加快推進退捕漁船回收處置,是實現禁捕的重要保障。「現在還有約5.64萬艘捕撈漁船尚未退出,已退出的還有一些沒有集中拆解,年底前必須全面完成退出,並妥善做好處置。」韓長賦表示,要核實明確已退捕、待退捕等各類漁船名錄,及時組織收回退捕漁船,加快推進漁船退捕工作。對已退捕的漁船,要嚴格按照規定,收回捕撈許可證和漁船,儘快發放補助資金,及時銷毀捕撈網具、拆解漁船。對待退捕的漁船,做好動態監測監管,督促按時退出。
穩住退捕漁民生計
退捕的關鍵在漁民。根據沿江各地測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共涉及沿江10個省市的漁民近30萬人,要確保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禁捕後,長江漁民將逐步告別他們過去的生活,這是一次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巨變。
針對漁民年齡層次、就業技能等不同特點,各地要實行分類施策,確保漁民上岸有出路有收入。韓長賦提出,要將退捕漁民全面納入各類技能培訓範圍和職業介紹服務,重點培訓適合漁民特點的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幫助開闢就業創業門路。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電商平臺等,帶動退捕漁民發展畜禽水產養殖加工、生態增殖漁業、漁事體驗等產業,拓寬漁民轉產轉業渠道。
受自身條件、就業預期、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退捕漁民轉產轉業難度不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說,對有創業意願的退捕漁民,要及時兌現返鄉下鄉創業扶持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對吸納符合條件登記失業漁民的企業,要按規定落實稅收減免、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政策。要重點關注困難群體,將退捕漁民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及時納入就業援助體系,鼓勵當地企業優先組織吸納。
圍繞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江西省推行就業服務「1131」計劃,為退捕漁民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講、1次就業指導和3次職業介紹,並確保退捕漁民至少可選擇1門實用技能參加培訓。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訓退捕漁民1.12萬人次,轉產就業漁民9000餘人。在湖北省已退捕的16500人中,通過安排公益性崗位、支持自主創業、推薦本地或外地務工、納入養老保險與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已安置14087人,為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房1092套。
漁民退捕後的社會保障一直是漁民的關注重點。近日,人社部下發通知,明確長江流域退捕漁民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措施。專家建議,沿江各省要抓緊制定具體辦法,更好維護漁民權益。對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要通過政府補貼、補繳的方式,加強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對生活特別困難、患病、無再就業能力的漁民,要加大救助力度,並與扶貧、低保相銜接。少數無房漁民,應納入農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搬遷補助範圍。(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