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荊州11月13日訊(記者 魏金金) 荊州石首市是麋鹿故裡,也是江豚之鄉。作為長江大保護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石首奮力打造荊江生態保護示範區,積極繪就「萬裡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11月12日下午,「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了荊州石首市,感受水清岸綠的長江本色。
石首市地處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結合部,市內的天鵝洲長江故道是目前長江中下遊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溼地。在這裡,分別於1991年設立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設立江豚類國家級保護區。兩大自然保護區相互毗鄰,交相輝映,讓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寶庫」。
雲夢大澤 麋鹿走丸泥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有關麋鹿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如今再現石首天鵝洲。
在相關工作人員陪同下,採訪團一行乘車前往麋鹿活動的核心區。在進入自然保護區之前,首先要給車輛進行30秒的消毒處理,確保無菌之後再行車前往。途徑之地,皆是蘆葦連片,水草豐茂;臨近目的地,遠遠就能看到一群體態健壯的麋鹿在草地上悠然覓食。放眼望去,夕陽西下,落日餘暉,水清草綠,白鷺翱翔。遠處的蘆葦蕩就是這些麋鹿的「安樂窩」,時不時飛來的白鷺恰似這些麋鹿共生棲息的佳友良伴。置身如此清淨安然又和諧的情境,不禁令人心神馳往。
麋鹿在草間悠然覓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據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1991年,中英科學家按照歷史記載的麋鹿故鄉沿途考察,選定石首天鵝洲2.3萬畝溼地為首個麋鹿野化放歸基地。1993年後又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繼引入了三批94頭,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之後,逐漸擴大形成了江北楊波坦、兔兒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四個野生種群,到目前共有1600餘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荊州市政府官網看到,今年3月份,石首市天鵝洲旅遊公路被正式納入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項目庫內,規劃總裡程50公裡。未來,天鵝洲旅遊公路的建成,不僅將有效解決周邊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還可以將麋鹿保護區與江豚保護區風景線串珠成鏈,形成絕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特色觀賞走廊,對於促進天鵝洲麋鹿保護區及江豚保護區旅遊資源開發,提升旅遊環境建設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江豚騰空起 留住「微笑天使」
如果說陸生生物保護的代言人是大熊貓的話,那麼水生生物保護的代言人就是長江江豚。江豚位居食物鏈的頂端,同是哺乳動物,它是目前長江流域中繼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後唯一與人最接近的水生哺乳動物。據悉,這個頭部鈍圓、性情活潑,總是嘴角含笑的生靈,已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是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數量比國寶大熊貓更少。時隔三十年,在今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長江江豚提升至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等級進一步提升。
江豚人工養殖水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事實上,近年來,「保護江豚就是保護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公眾共識。據悉,保護江豚三大措施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殖。1990年,保護區天鵝洲故道投放了5頭江豚試養,1992年,保護區的建立意味這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江豚進行遷地保護的保護區。到2015年,故道江豚普查已達到60頭以上,預計現有江豚90頭以上,這裡也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是我國江豚遷地保護江豚數量最多的保護區。
在江豚類國家級保護區,記者看到了53歲的專職飼養員丁澤良。多年前,丁澤良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捕魚能手,因為對江豚的天性較為熟悉,保護區成立後被選派過來餵養江豚。從2008年起,丁澤良全年365天無休在此堅守崗位,每天24小時監測,晚上還要起來巡看。2016年5月22日,江豚「貝貝」的面世首創全球保護區人工繁育成功記錄。根據年齡、體長和部分生理指標判斷,「貝貝」於今年夏季進入青春期。7月,保護區將人工養殖了4年的「貝貝」放入到天鵝洲長江故道自然水域,希望可以促使其融入故道江豚群體,參與故道江豚種群繁殖。丁澤良告訴記者,放歸前後都對「貝貝」的行為、生存以及健康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監測,以更好地幫其進一步適應自然水域的生存環境。
丁澤良工作記錄簿。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如今,網箱裡居住的是貝貝的5個月大的「弟弟」和「爸爸」。談及此,丁澤良笑道,對貝貝的弟弟,可以說比對自己的親孫子還要親。當被問及為何願意如此堅守這個崗位時,丁澤良顯得有點含蓄靦腆與內斂。「因為不想讓江豚再步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的後塵。」暗夜裡,丁澤良喚來了在水裡撒歡兒玩耍的「弟弟」,他像爺爺一樣摸了摸「弟弟」的頭,「弟弟」微笑的樣子好似一個緊緊跟著爺爺心裡的『乖寶寶」,可愛至極。
和諧共生 汛期時的保護與擔當
今年夏天,在連續暴雨中,長江汛情告急,天鵝洲也未能倖免。7月底,長江水位高出長江故道3米多,保護區一度出現「外洪內澇」的局面,超過三分之二的草場被淹沒。身為遊泳、長跑健將,麋鹿會在漲水後向四周高地遷徙。但它們以青草和水草為食,洲灘被淹,意味著食物短缺,生存受到威脅。基於此,保護區根據天氣和洪澇發展「階梯式」地開展救助,在洪澇初期,先用食物引導麋鹿撤至地勢相對較高的應急飼料基地,該基地被淹後,進一步撤離至安全區。隨著水位緩退,開始每隔幾天往安全區投放兩三噸白菜、胡蘿蔔,以保證麋鹿食物供應。
而對於江豚,長江故道水面大漲,其活動空間在擴大的同時,也增加了風險。一方面,水域面積擴大後,部分江豚有機會遊到以前到不了的淺水位區域,但一旦退水,江豚就可能面臨擱淺的風險,另一方面,水域變寬後,以長條魚和小鯽魚為生的江豚,在捕食魚類時增加了難度。此外,在洲灘、樹林被淹沒區域,江豚容易被困在枝枝杈杈之間。為減少意外發生,保護區巡護員除開展常規陸地徒步巡查外,還要駕駛衝鋒舟和木船進行水上巡護,同時利用無人機、紅外相機開展監測,實現全天候、無死角巡查。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當地人開始主動參與到保護區的建設和維護中來。同飲長江水,共護長江美,人、麋鹿、江豚和諧共生的生態美景,讓這裡的「長江大保護」邁出了穩穩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