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右)在野外檢查剛剛捕捉到的江豚。
飼養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兩頭江豚。
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物種滅絕輓歌難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學》雜誌再次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這篇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本報記者因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他告訴記者,目前江豚數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而人類活動則是造成江豚滅絕危機的重要原因。現狀依舊,江豚很可能會在15年左右滅絕。目前,相關專家正在呼籲長江流域內實行10年的禁漁令。
關於白豚
「功能性滅絕」離滅絕不遠
新京報: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但在2006年,你們組織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中,數量卻是0。4年過去了,這個數字又有變化嗎?
王丁:2007年曾有過一次記錄。那是市民用普通攝像機在長江銅陵段一處航道拍攝到了白豚活動的畫面。拍到後找到了當地的保護區,保護區不能確認就找到我們。
儘管拍得不是很清晰,但是從白豚的行為、顏色、形狀以及呼吸頻率、遊泳姿勢來判定,那是白豚。與江豚的灰頭灰腦不同,白豚頭部的臉頰是白的。此外,白豚躍出來換氣時的動作也與江豚不一樣。畫面中的白豚是往上遊方向移動,上行中的白豚出水動作緩慢,而江豚出水時動作急促。因此,從那頭動物的呼吸頻率和出水的間隔時間可以確信那是白豚。
新京報:那你們後來有尋找到真實的個體嗎?
王丁:沒有。
新京報:儘管有一兩次的記錄,但現在國際上談到白豚還是覺得它的滅絕是無可挽回了。
王丁:不是滅絕,而是「功能性滅絕」,不是說連一個個體都沒有了。2006年科考後我就說,一次考察不能證明這個物種已經滅絕。它就是一個抽樣過程,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個體,考察沒有發現也不能證明白豚已經滅絕。2007年的這次記錄證明了長江還有一些支流、廢棄的航道,由於水深、航線條件不允許,船隻已經不能走了。人類行為對豚類動物影響小。白豚或許躲到那些地方去了。
所謂「物種滅絕」一般指在50年的時間內,沒有發現該物種的野外存活記錄。現在白豚的情況並不是沒有一個個體,但是對於白豚這一物種的長期繁衍來說卻不可能了,所以是「功能性滅絕」。
關於江豚
重蹈白豚覆轍
新京報:惟一人工飼養成功的雄性白豚淇淇去世後,你的研究重心就放在了江豚身上。4年前,你就曾提到過江豚正在重演白豚的衰退史。現在江豚的情況怎樣了?
王丁:2006年科考是比較全面的評估。當時,我們統計的是江豚的數量在長江幹流不到1200頭,加上兩個湖的,不到1800頭。4年來水生所沒有再進行全面的考察,所以具體數據方面不能給出。不過,江豚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大致每一年的下降幅度在5%。據此推算,現在江豚的數量應該不到1500頭。
新京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在江豚數量的減少?
王丁:造成江豚數量減少的原因與造成白豚功能性滅絕的原因相同,主要就是人類活動。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江面上擠滿了挖沙船。這些挖沙船對生態環境破壞特別嚴重,對白豚、江豚的影響非常大;水質汙染和水利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江豚的生存環境。此外,沿江非法懸掛漁網、長江機動船螺旋槳、野蠻的無差別捕魚方法都使得江豚被誘捕、殺死。隨著電捕魚規模的擴大和冬季炸魚的盛行,江豚被電死和炸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迷魂陣(湖裡圩堤邊相對平淺的湖面上,沿線設置著一道道網陣,竹杆牽拉著一張張大網,向湖內延伸,圈出一大塊水域)也屬於非法漁具,江豚經常會誤入迷魂陣而死。
新京報:水利工程如何影響江豚的生存環境呢?
王丁:水利工程主要是對魚類資源的影響,使得作為江豚食物的魚類大量減少,食物供應便成了一個很讓人擔憂的事情。
新京報:湖北石首天鵝洲白豚保護區是專門為白豚建立的棲息地。後來只有江豚進駐。現在那裡有多少江豚?這種保護方式有效嗎?
王丁:「遷地保護」是在「就地保護」措施失敗的情況下的補救辦法,是國際公認保護瀕危動物的最佳手段。現在天鵝洲保護區的江豚共有30頭,並進行了繁殖,每年一般會產下三、四頭小江豚。
這是完全自然狀態下的有效保護。現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努力建更多的自然保護區。比如我們正在推進與三峽大壩總公司的合作,在三峽大壩的水庫中建立一個保護區,還計劃在湖北省洪湖市長江新螺段國家級白豚保護區開展一個江豚易地保護計劃。
新京報:但是在2008年,天鵝洲保護區內的江豚也遭遇了損失。
王丁:這是極端氣候造成的。2008年初,天鵝洲保護區的大部分湖面冰凍了兩天以上,在往年這是沒有的。這次極端氣候使5頭江豚幾乎窒息,其中包括3頭懷孕的雌性江豚。
新京報:目前長江珍稀魚類的情況如何,類似白鱘、胭脂魚、中華鱘、達氏鱘之類的?
王丁:關於長江珍稀魚類我沒有做過專門研究。但是下降趨勢是很明顯的,白鱘就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看到了。
相應對策
禁漁10年應能恢復
新京報:長江江豚如果滅絕,會成為生態系統破壞標誌性事件嗎?
王丁:是的。江豚是水生哺乳動物,處於食物鏈最頂端。長江作為中國的母親河,40%的人靠江生活。如果說長江的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江豚滅絕了,那麼人類也必定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新京報:保護區面積有限,而且,即使在保護區內,江豚食物資源短缺的問題也依然存在。在你看來有沒有行之有效的徹底解決之策?
王丁:最根本的還是在長江實行為期10年的禁漁。這不光是保護江豚,也是對長江漁業資源的保護。之前我們施行了每年為期3個月的禁漁,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新京報:為何需要長達10年?
王丁:根據目前的情況,魚類不受幹擾地生長繁殖,10年這個周期是比較合適的。通過10年的禁漁,幾乎所有的魚類都能完全繁殖。
新京報:「禁漁10年」的出發點是生態保育,但這牽扯到很多漁民的生計,會影響地方經濟啊。
王丁:事實上,我們每年從長江捕撈的10萬噸魚其實不到中國淡水漁業生產總量(含水產養殖業)的1%。所以,人們從長江獲得的淡水水產品的產量很小。10年禁漁是全面保護魚類資源。要知道,長江內的魚類資源是最好的。
新京報:那麼,實現10年禁漁,難處在哪裡呢?
王丁:最關鍵的還是這裡漁民的安置問題,要將他們轉移、安置到其他產業去。物種保護、生態保護必須要有老百姓的意識與政府的決心。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李健亞 攝影/高寶燕、王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