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豚類動物瀕臨滅絕
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物種滅絕輓歌難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學》雜誌再次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這篇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先後設立近10個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並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自然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保護。這些舉措對整個長江漁業資源和江豚的保護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儘管如此,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仍然在經歷「過山車一般的衰退」。
-
湖北江豚遷地保護工作成為經典案例,世界小型瀕危鯨類將借鑑
楚天都市報獲悉,作為我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該學科組將受邀參加今年12月IUCN鯨類專家組專門召開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理論研討會,介紹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等經驗,以運用於世界其他小型瀕危鯨類的拯救性保護。白鰭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水域的兩種特有珍稀鯨類動物。
-
長江江豚該怎麼保護
我國目前有野生大熊貓1864隻,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的1164隻增長了67%,67個保護區覆蓋了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長江江豚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現存1012頭,數量比1990年的3600頭下降了76%,而豚類自然保護區只有9處,保護形勢比大熊貓嚴峻得多。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長江中生活著的野生江豚有2700多頭,2006年、2012年、2017年農業部門、中科院的3次大規模長江豚類科考,結果分別是:1800頭、1045頭、1012頭。這3次科考中,研究人員都沒有在長江武漢段發現江豚。 江豚的繁殖能力較強,不必像中華鱘等洄遊魚類一樣到固定地點繁殖,但為什麼種群數量還是快速下降?
-
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
按照其生活習性,中華鱘常年在近海棲息生活,性成熟後,開始溯江而上,一直洄遊到長江中上遊進行繁殖,而後返回長江口,適應海水後回歸大海;孵出的幼魚則會洄遊至長江口停留數月,逐漸適應海水,然後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後再進入長江進行繁殖。「上海的長江口水域對於中華鱘來說,既是『待產房』,又是『幼兒園』。」
-
留住「微笑精靈」,共守生態長江
「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是共抓長江大保護、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調研員劉曉強介紹說,「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
生態環境部就《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答: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
《人民日報》: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中華鱘曾與恐龍同時期生活,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被譽為長江活化石。按照其生活習性,中華鱘常年在近海棲息生活,性成熟後,開始溯江而上,一直洄遊到長江中上遊進行繁殖,而後返回長江口,適應海水後回歸大海;孵出的幼魚則會洄遊至長江口停留數月,逐漸適應海水,然後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後再進入長江進行繁殖。
-
豚——對話動物學家周開亞
記者:難道我國科學家沒有研究過白豚?周開亞:1918年以前,世界上查明的淡水豚類,只有南亞的恆河、印度河裡的恆河豚,南美的亞馬遜河、奧裡諾科河裡的亞河豚,南美大西洋沿岸的弗西豚。霍依發現的標本,經米勒研究命名為「白旗豚」。他認為生活在中國洞庭湖和附近長江的「白旗豚」,和南美亞馬遜河裡的亞河豚同屬於亞河豚科。
-
綠色發展·協作保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白皮書(2019)
前言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既是我國經濟重心,也是重要的生態寶庫。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鄱陽湖成長江江豚"最後避難所" 連續10年數量穩定全國罕見(圖)
>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周再奔報導:11月13日,手機江西網(網址:https://m.jxnews.com.cn/,微信號:dajwjx) 記者獲悉,鄱陽湖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自2004年4月建立以來,已經成為長江江豚不可缺少的棲息環境。
-
長江江豚升獨立物種 「獨立」意味著保護更加緊迫
通過大樣本全基因組測序,將長江和中國沿海不同水域的49隻江豚的基因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了長江江豚與海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這一結果顯示兩種江豚之間缺乏基因交流,從而出現了生殖隔離。」這些基因控制著江豚的水鹽代謝和滲透調節提示它們為了適應與海洋高鹽環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滲環境,已經出現了適應性進化,從而更好地在淡水環境下維持體內的水鹽平衡。
-
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地方立法新實踐)
按照其生活習性,中華鱘常年在近海棲息生活,性成熟後,開始溯江而上,一直洄遊到長江中上遊進行繁殖,而後返回長江口,適應海水後回歸大海;孵出的幼魚則會洄遊至長江口停留數月,逐漸適應海水,然後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後再進入長江進行繁殖。「上海的長江口水域對於中華鱘來說,既是『待產房』,又是『幼兒園』。」
-
南京環境資源法庭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案例
四是聚焦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機制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現代科技,主動發布相關案件信息,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如史某非法狩獵案。五是聚焦社會治理能力水平提升。推動和支持行政執法機關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公眾有獎舉報、集中開展專項執法等機制,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近 70 年來,人類長期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使得長江經濟帶湖泊流域的調節和供給兩類服務呈現出明顯的「此消彼長」的動態權衡特徵,並可能進一步影響未來生態系統服務的供應。更進一步,通過對不同服務指標的邊界條件設定,蘇彥瑜等分別從環境安全和社會基礎兩個方面提出了構建湖泊流域社會-生態系統安全操作空間的思路。
-
長江流域土著魚類資源衰退 專家籲建立健全法規保護
【解說】1月13日,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在集體提案中呼籲,儘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扭轉長江流域土著魚類資源衰退趨勢。 【解說】該提案執筆人、九三學社湖北省資環委副主任、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魏志宇指出,長江是中國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擁有魚類420餘種,特有魚類170多種。目前,齊口裂腹魚、白甲魚等土著魚類正在向瀕危演化。
-
中科院水生物所白暨豚館王丁教授:江豚保護是長江大保護的抓手
研究生涯的下半場,王丁交給了長江江豚。世界上擁有兩種淡水鯨類的大河只有長江和亞馬遜河。2006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王丁所在的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長江江豚身上,全力留住這獨屬於長江的「微笑」。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質量尚未根本好轉,環境汙染聯防聯控機制暫未有效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制度不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 (三)戰略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統一了思想認識。
-
共抓長江大保護 央企綠色發展路
2018年以來,相關部門連續3年以暗訪形式拍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發現問題,推進整改。截至2020年底,2018年披露的163個問題完成整改153個,2019年披露的152個問題完成整改128個。沿江省市自查整改問題4137個。 長江鎮江段,由於其豚類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開闢為長江主航道的長江幹流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