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9月17日訊(記者 賀俊 通訊員 孫慧)9月15日,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在武漢舉行4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楚天都市報獲悉,作為我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該學科組將受邀參加今年12月IUCN鯨類專家組專門召開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理論研討會,介紹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等經驗,以運用於世界其他小型瀕危鯨類的拯救性保護。
白鰭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水域的兩種特有珍稀鯨類動物。受國務院委託,中國科學院在1978年組織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白鱀豚生物學研究協作組,水生所被指定為主持單位。40年來,水生所一直堅持持續開展白鰭豚和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創建了長江豚類保護的理論基礎,還積極參與我國長江豚類保護區建設、自然遷地保護種群建設和管理等實踐活動,成為我國長江豚類保護最主要的技術支撐力量,提出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與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相結合的長江豚類保護策略構架,是業內公認的長江江豚保護的行動指南。
在就地保護方面,水生所直接推動並參與了湖北石首天鵝洲豚類保護區、湖北洪湖新螺豚類保護區、湖北監利何王廟/湖南華容集成垸江豚保護區以及南京豚類保護區等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並直接提供技術支持。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種群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緩解。
在遷地保護方面,儘管鯨類遷地保護理論早期曾飽受爭議,但是水生所頂住國內外學術界的巨大壓力,最終推動天鵝洲故道江豚遷地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該項工作獲得2008年「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根據估算,目前天鵝洲保護區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達到80頭左右,並已成功輸出6頭江豚分別用於支持新成立的監利何王廟/華容集成垸和安慶西江江豚遷地保護區建設。遷地保護種群的江豚數量已經超過120頭,為避免該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種保障,成為瀕危鯨類動物保護的經典案例,並最終得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以及國際鯨類學界的普遍讚賞,成為動物保護領域的典範與推薦模式。鑑於此,今年12月IUCN鯨類專家組將專門召開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理論研討會,希望借鑑中國經驗將該理論推廣運用於加灣小頭鼠海豚、伊河豚、印河豚、恆河豚等其他小型瀕危鯨類的拯救性保護。
在人工飼養繁殖方面,水生所白鰭豚館於1996年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並成功建立了我國唯一一個小型長江江豚人工飼養繁殖群體。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在人工環境下的成功繁殖,為該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創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支撐平臺。今年6月,第二頭人工飼養繁殖的小江豚順利出生成長。
基於水生所關於長江江豚長期的研究積累和保護實踐以及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受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委託,水生所編制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經發布後,已成為國家長江江豚保護的行動綱領。2017年7月英國安妮公主首訪湖北參觀了白鰭豚館,並見證了水生所與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合作備忘錄的籤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