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豚遷地保護工作成為經典案例,世界小型瀕危鯨類將借鑑

2020-11-22 騰訊網

楚天都市報9月17日訊(記者 賀俊 通訊員 孫慧)9月15日,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在武漢舉行4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楚天都市報獲悉,作為我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該學科組將受邀參加今年12月IUCN鯨類專家組專門召開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理論研討會,介紹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等經驗,以運用於世界其他小型瀕危鯨類的拯救性保護。

白鰭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水域的兩種特有珍稀鯨類動物。受國務院委託,中國科學院在1978年組織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白鱀豚生物學研究協作組,水生所被指定為主持單位。40年來,水生所一直堅持持續開展白鰭豚和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創建了長江豚類保護的理論基礎,還積極參與我國長江豚類保護區建設、自然遷地保護種群建設和管理等實踐活動,成為我國長江豚類保護最主要的技術支撐力量,提出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與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相結合的長江豚類保護策略構架,是業內公認的長江江豚保護的行動指南。

在就地保護方面,水生所直接推動並參與了湖北石首天鵝洲豚類保護區、湖北洪湖新螺豚類保護區、湖北監利何王廟/湖南華容集成垸江豚保護區以及南京豚類保護區等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並直接提供技術支持。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種群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緩解。

在遷地保護方面,儘管鯨類遷地保護理論早期曾飽受爭議,但是水生所頂住國內外學術界的巨大壓力,最終推動天鵝洲故道江豚遷地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該項工作獲得2008年「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根據估算,目前天鵝洲保護區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達到80頭左右,並已成功輸出6頭江豚分別用於支持新成立的監利何王廟/華容集成垸和安慶西江江豚遷地保護區建設。遷地保護種群的江豚數量已經超過120頭,為避免該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種保障,成為瀕危鯨類動物保護的經典案例,並最終得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以及國際鯨類學界的普遍讚賞,成為動物保護領域的典範與推薦模式。鑑於此,今年12月IUCN鯨類專家組將專門召開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理論研討會,希望借鑑中國經驗將該理論推廣運用於加灣小頭鼠海豚、伊河豚、印河豚、恆河豚等其他小型瀕危鯨類的拯救性保護。

在人工飼養繁殖方面,水生所白鰭豚館於1996年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並成功建立了我國唯一一個小型長江江豚人工飼養繁殖群體。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在人工環境下的成功繁殖,為該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創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支撐平臺。今年6月,第二頭人工飼養繁殖的小江豚順利出生成長。

基於水生所關於長江江豚長期的研究積累和保護實踐以及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受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委託,水生所編制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經發布後,已成為國家長江江豚保護的行動綱領。2017年7月英國安妮公主首訪湖北參觀了白鰭豚館,並見證了水生所與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合作備忘錄的籤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以及人與生物多樣性和諧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調研。神農架於 2016 年 7 月在第 40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機制共同錄入的名錄遺產地。
  • 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
    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在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楊超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對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朱䴉、川金絲猴、麋鹿、梅花鹿、亞洲象、揚子鱷、白鶴十大瀕危物種的保護案例進行了解讀。
  • 多次在湖北露面的TA,擬升為一級保護
    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目前僅存1000餘頭。前不久,湖北武漢有市民在江邊釣魚時,看到10多頭長江江豚在江面嬉戲跳躍。過去數十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影響,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不斷萎縮,瀕臨滅絕,不斷有專家和保護組織呼籲將長江江豚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不斷出現的江豚死亡案例和急速衰減的種群數量引發公眾普遍擔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國內豚類保護專家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現,儘管採取了野外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江豚種群仍在經歷「過山車一樣的衰退」。目前,非法捕魚、船隻幹擾、保護區措施執行不力等,都對江豚保護構成威脅。
  • 將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格為國家一級
    我認為,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下簡稱一級保護動物)對其保護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升級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生態大保護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保護。
  • 三個推動環境保護經典案例對中國綠色化的啟示
    三個推動環境保護經典案例對中國綠色化的啟示時間:2015-06-28 10:23:15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秦怡 西部網訊 環境保護的立法基礎和基本理念在現實中將如何向大眾普及,從而推動環境保護?
  • 美擬將座頭鯨移出瀕危物種名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OAA  近日,美國政府建議將座頭鯨種群移出瀕臨滅絕物種聯邦名錄,並表示,自首次被列入名錄起45年來,許多海洋哺乳動物種群已經恢復。「我們很高興地宣布一個保護成功案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漁業資源保護辦公室主任Donna Wieting在電話新聞發布會上說。她表示,相關努力已將這些物種從滅絕邊緣拉回。
  • 藏羚羊入選中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
    4月8日國際瀕危動物保護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向媒體披露我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我省特有瀕危野生物種藏羚羊入選。藏羚羊緣何入選我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源於我省不斷加強對藏羚羊以及可可西裡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國際執法協作,共同打擊偷獵走私,藏羚羊的棲息環境越來越安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連續降低兩個級別。野生動物的生活依賴茂密的森林、沼澤地和草原。
  • 小頭鼠海豚——鯨類中體型最小、最瀕危的物種
    鯨類通常給人留下的都是「巨大」的印象,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鯨都是藍鯨和露脊鯨這樣的巨人。
  • 江豚保護:只為留住江中那一抹微笑—新聞—科學網
    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在2013年將長江江豚調整為「極度瀕危」物種。 中科院水生所長年考察結果也顯示,鄱陽湖水域約有450頭江豚,且相對保持穩定,隨著長江幹流水域江豚數量的銳減,鄱陽湖種群成為目前長江江豚最大的自然種群、最重要的江豚種質資源庫,因此鄱陽湖又被稱為長江江豚最後的「避難所」。
  • 環縣驚現世界瀕危保護動物
    慶陽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及時進行了救助,現於隴東地區瀕危物種保護中心(生農科技園)進行救助飼養,待其腿部傷勢痊癒後,相關部門會將其送回發現地,放歸自然。2007年12月10日,為了宣傳跳鼠這一瀕危物種,倫敦動物學會(動物保護組織)第一次放映了這種生活在蒙古和中國野外、喜歡夜間活動的長耳跳鼠連續鏡頭,呼籲人們給予長耳跳鼠更多的關注,儘快採取措施保護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倫敦動物學會的原野保護負責人兼發現這種動物的蒙古探險隊隊長喬納森-巴裡列說:「這次探險中拍下的鏡頭和圖像非常特別,也格外迷人。
  • 中國綠髮會發布《小型鯨目類動物屍檢和...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關於發布《小型鯨目類動物屍檢和標本採集標準》團體標準的公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小型鯨目類動物屍檢和標本採集標準》(T/ CGDF 00006-2020)團體標準
  • 中國綠髮會發布《小型鯨目類動物屍檢和標本採集標準》團體標準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小型鯨目類動物屍檢和標本採集標準》(T/ CGDF 00006-2020)團體標準,現予以公告。2020年6月23日鯨目類動物種群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減少。包括黃海、東海和南海在內的所有地理區域,被認為是鯨目類動物豐富度和多樣性水平較高的海洋地區。鯨目類動物擱淺數據可以提供有關物種發現和多樣性的基線信息,而無需進行昂貴的實地調查工作。根據擱淺的數據,人們可以進行科學研究、制定保護行動和管理策略。
  • 即使是一級保護動物,也瀕臨滅絕,我國瀕危動物有哪些?
    眾所周知,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有很多已經瀕臨滅絕,很多國家都會把瀕臨滅絕的動物劃歸國家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的保護。可是由於人類之前對環境的破壞,很多動物即使作為國家級保護動物,數量還是一直在減少。那麼我國的瀕危動物有哪些呢?
  •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該名錄顯示,一些發展中國家海域的過度捕撈活動正導致如石斑魚之類的魚類數量急劇減少,但同時部分瀕危海洋物種數量(如長鬚鯨)已得到有效恢復。鯨類恢復初見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長鬚鯨,首次由「瀕危」類更新為「易危」類物種。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典型案例 |被告人周恆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案
    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2019年度雲南省環境資源審判十大典型案例,向社會各界展示了我省各級法院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所作出的積極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 江豚、中華鱘保護現狀如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論壇給出這樣的答案
    楚天都市報11月4日訊(記者佘惠)4日,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在湖北武漢召開。論壇是「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四個分論壇之一,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承辦,長江水產研究所和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協辦。
  • 鯨落,鯨魚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一鯨落,萬物生
    常常一座鯨落創造的生態系統可以維持數十年,但是一頭體型巨大的鯨落所創造的生態系統可以維持長達百年之久。鯨落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的演化將會分為四個階段,從它觸達海底的那一刻開始,它身體的每一寸都會被利用到極致,每一個細胞都會被利用,它的每一寸血肉、每一寸骸骨都會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生命的延續。
  • 綜述:湖北洪湖成為中國溼地生態修復典範
    郭曉瑩 攝  中新網武漢11月7日電 題:湖北洪湖成為中國溼地生態修復典範  記者?郭曉瑩  11月的洪湖,在幽靜與閒適中休養生息。湖面上,碧波蕩漾,銀鷗紛飛。  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湖泊,中國七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53萬餘畝,是江漢平原重要的調蓄湖泊和生態屏障,也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繁殖和越冬之地,被譽為「中南之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