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2021-01-09 青海省人民政府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年內我省兩種瀕危物種保護級別降級

  典型案例:雪豹入選明星動物,對參與雪豹救護的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而言,不足為奇。去年因雪豹救護事件,齊新章私人微博粉絲量從最初的不足十萬猛增到目前的四十多萬。

  這還得從救護雪豹凌雪說起。去年11月底,凌雪不幸被車撞傷,好心的牧民發現後保住了它的性命。自從凌雪被撞傷後千裡送到西寧野生動物園救護那天起,它的傷勢牽動著國內外眾多網友。後來,凌雪傷情嚴重,又送到北京治療。在國內外知名動科專家持刀下,凌雪的手術取得成功。目前,暫在北京動物園療傷。

  凌雪從草原被牧民撿回到北京治療的過程,在我省野生動物救護歷史上鮮見,這充分反映我省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瀕危野生動物的關心力度。

  保護成效:「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反映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成效的『晴雨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近年來,在三江源保護區內,雪豹無論是數量還是發現地增加都比較明顯。種種跡象表明,雪豹頻繁現身,說明三江源地區生物數量增加,棲息環境進一步改善,成為反映三江源生態改善極為重要的一個標誌。

  基於新的可用數據,從2016年到2017年僅一年時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我國藏羚羊、大熊貓、雪豹三個物種瀕危類別「降級」,其中藏羚羊和雪豹的棲息地主要分布在我省。目前,三江源區雪豹數量約在1000隻以上,是全球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

  生態回報:雪豹是草原生態食物鏈的一環,對維持草原生態平衡起到關鍵作用。李曉南說,雪豹的增加,意味著與雪豹有關聯的動物數量也相應增加。雪豹最愛的美食是巖羊,巖羊多在裸露的巖石地活動,這與雪豹的活動地點一樣。巖羊增多的原因,在於保護區草場的禁牧保護,加上牧民放養的羊少了、捕殺的少了,草場空了,巖羊的生存空間大了。如果巖羊數量得不到控制,會破壞草原植被,因此,雪豹的存在,對巖羊是一種威脅,草原的生態系統會得到一種自然的平衡。

  湟魚洄遊奇觀引發生態旅遊熱

  典型案例:清澈的湖水,湛藍的天空,暢遊的精靈……近年來,由中央電視臺攝製的《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聞直播節目連續播出後,將青海湖水、魚、鳥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以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拍攝畫面,展現給全國觀眾,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央視《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總導演接受採訪時說,到青海選擇青海湖湟魚洄遊這個主題,是希望通過對湟魚的關注,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省在生態環保方面堅持不懈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並以此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青海湖地區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

  保護成效:去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新增近1萬噸,增殖放流各類土著魚類1277萬尾。截至目前,青海湖裸鯉總資源量達8萬噸,為保護初期的30倍。增殖放流土著魚類1277萬尾,其中青海湖裸鯉1147萬尾,花斑裸鯉130萬尾。

  2017年,我省全面建設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站點項目,在繼續做好青海湖裸鯉沙柳河、泉吉河人工增殖實驗站改(擴)建項目和青海湖裸鯉布哈河、黑馬河人工增殖實驗站項目建設的同時,又投資1000萬元,實施青海湖裸鯉工廠化恆溫循環水苗種培育車間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後,年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鯉苗種可達2000萬尾。同時,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2017年共辦理案件15起,其中行政案件9起,罰款4.7萬元。

  旅遊回報:青海大數據有限責任公司監測數據顯示,自從央視播出《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以來,每年的6月至8月份,社會和新聞媒體對湟魚的關注度陡然增加,不難看出,這種聚焦式的直播節目,引發的我省旅遊熱,波及全國各地,對湟魚的故鄉來說,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提前激活環湖旅遊市場。

  以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為例,自從央視《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節目連續多年播出以來,到剛察旅遊的人成倍增長,這是湟魚帶給剛察、包括環湖地區的好處。牧民旦增在縣城開了一家賓館,自從央視連續多年播出湟魚洄遊節目後,前往剛察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多,他的生意也一年更比一年好。目前,剛察縣旅遊業以每年35%的增幅提升。每到湟魚洄遊季,記者在沙柳河邊看到,來自省內外的遊客將湟魚觀景臺圍了個嚴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專為湟魚而來。

  呵護藏羚羊的世界回報

  典型案例:去年,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青海可可西裡申遺項目獲表決通過,成為青藏高原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填補了我省世界遺產空白,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評估報告中說,可可西裡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衝擊,美景「令人讚嘆不已」。這裡完整保存著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裡間的遷徙路線,藏羚羊可以不受幹擾地遷徙。

  青海可可西裡申遺成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國際社會的一次新展示,是我省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份新答卷,在我省世界自然遺產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和裡程碑意義。

  名譽回報:提到可可西裡,很多人就會想到高原精靈藏羚羊,青海在保護藏羚羊、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是我省多年保護藏羚羊、可可西裡的最好回報。通過可可西裡自然遺產世界級名片價值,全方位展現我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有利於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青海的整體形象,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青海走向世界之路。(趙俊傑)

相關焦點

  • 青海首次發現這種瀕危保護植物
    記者從省林草局了解到,近日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又發現一種新物種——陰生掌裂蘭,在青海尚屬首次。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蘭科植物專項調查中,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發現一種特殊的蘭科植物,分布於海拔2900米至3000米的河谷灌叢草地。
  • 藏羚羊入選中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
    4月8日國際瀕危動物保護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向媒體披露我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我省特有瀕危野生物種藏羚羊入選。藏羚羊是我國特有物種,也是青藏高原動物區系的典型代表,主要生活在可可西裡。藏羚羊緣何入選我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源於我省不斷加強對藏羚羊以及可可西裡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國際執法協作,共同打擊偷獵走私,藏羚羊的棲息環境越來越安全。
  • 行動起來,保護海洋瀕危物種
    3月3日,是第6個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下簡稱「CITES 公約」)秘書處確定今年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的主題為「水下的生命:為了人類和地球」,重點聚焦海洋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也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雨林中。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亞洲象數量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近年來保護力度的加大,目前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至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保護瀕危物種正當時
    由聯合國支持的一項生物多樣性研究報告稱,人類過度活動損害自然生態,警告說,全球所有地區的動物及植物物種正急速下降,潔淨水源也大幅減少,危及糧食、飲用水及能源供應。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受我國政府和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40多種。冬蟲夏草、紅花綠絨蒿、唐古拉紅景天這些珍稀的野生植物在三江源幾乎隨處可見。   「三江源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特徵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生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張德海說。
  • 【保護】瀕危物種水鹿現身我市
    近日,廣東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一紅外線攝像頭拍攝到了一瀕危物種在我市境內現身。 據專家介紹,水鹿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市森林公安部門提醒廣大市民群眾,水鹿是一種瀕危的野生動物,是禁止狩獵和食用的。
  • 修訂名錄 重視瀕危物種保護-光明日報-光明網
    【建真言 謀良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生態文明體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委員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加強國際合作,刻不容緩。1、「高冷」物種成為大眾「明星」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打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雪豹潛在棲息地與亞洲多條大河發源地高度重合。「保護雪豹這一高山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關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數十億人口的飲水安全和生態系統健康。」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讓我們一起「聚焦國外海洋熱點,傳遞國外海洋資訊」——海洋參考今日頭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 敦煌遠不止莫高窟,戈壁上的瀕危生態環境也值得關注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共同家園,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本期大衛行攝攜手奇瑞汽車來甘肅敦煌,開啟一次保護生態環境與全球極度珍稀瀕危物種的公益行動。保護區內有著大面積的天然植被和溼地,在這裡還生存著全球極度珍稀瀕危物種——雙峰野駱駝和普氏野馬。
  • 青海首次發現
    來源:山水生態青海發現瀕危保護植物——陰生掌裂蘭蘭科植物為單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大的科之一,具有重要的觀賞、藥用、科研、保育等價值。《青海植物志》(1-4卷)(1997)共收錄青海蘭科植物21屬39種。
  •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
    以上三個方面,使得以前我們在生物資源的保護利用上,缺乏科學規劃和保護意識,從而造成過去不少森林植被慘遭破壞,一些珍稀物種已經或瀕臨滅絕的威脅,從而影響到整體環境生態變差,氣候改變等危害,對我們的生活和子孫後代造成了極大影響。事實上,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如果予以科學研究,合理保護,有序開發,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日常需要。
  • 青海首次發現五個新記錄物種
    據悉,在近日的調研考察中,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分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祁連縣發現瀕危保護植物陰生掌裂蘭,這在青海是新記錄物種;在青海三江源國家級保護區江西林保護分區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西藏杓蘭
  • 環縣驚現世界瀕危保護動物
    慶陽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及時進行了救助,現於隴東地區瀕危物種保護中心(生農科技園)進行救助飼養,待其腿部傷勢痊癒後,相關部門會將其送回發現地,放歸自然。中國有數種跳鼠,其中可愛的長耳跳鼠基本上是中國特產分布區狹窄,      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國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而白天則會待在地下的洞穴裡。由於居住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長耳跳鼠的生存已受到極大的挑戰,長耳跳鼠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物種之一。
  • 資水桃江段喜見瀕危保護物種斑嘴鴨
    大益陽客戶端訊(通訊員 陳明)1月12日下午4時,桃江縣泉峰灘,冬日的暖陽照射江面,正在資江邊採風的桃江縣攝影家協會委員顏維,幸運的拍了瀕危保護物種——中華斑嘴鴨。據了解,斑嘴鴨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我國《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法規中。近幾年,隨著桃江縣對國家羞女湖生態溼地保護力度的加大,資水桃江段陸續出現了眾多以斑嘴鴨為代表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斑嘴鴨成群結隊地出現在該縣尚屬首次。
  • 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
    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在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楊超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對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朱䴉、川金絲猴、麋鹿、梅花鹿、亞洲象、揚子鱷、白鶴十大瀕危物種的保護案例進行了解讀。
  • 青海玉樹再現中華鬣羚,2020年還有哪些物種重現我國?
    作者:文/虞子期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加大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可以說越來越多稀缺性生物種群出現,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生物種群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環境是越來越好了。當然如今全球都在說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我國也是走在了前列,植樹造林,建立生態保護區我國可以說給全球樹立了榜樣,所以稀缺性生物重現是正常現象。
  • 野生救援攜手周杰倫保護瀕危物種海龜和穿山甲
    2019年5月27日,保護瀕危物種海龜和穿山甲的公益廣告《無限生機》在京發布。中國網/張允奕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記者張允奕)2019年5月27日,保護瀕危物種海龜和穿山甲的公益廣告《無限生機》在京發布。發布會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海龜保護聯盟和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共同召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總工程師尹峰,野生救援全球項目主任約翰•貝可,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周杰倫等出席並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