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2020-11-22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1/4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

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12日報導,IUCN公布的紅色名錄(Red List)顯示,伊洛瓦底江江豚以及南美的拉河豚目前都已瀕臨滅絕,此外一種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名叫vaquita的海豚數量也減少了許多,目前野生的該類物種還不足150頭。對於鯨類來說,藍鯨、長鬚鯨以及大鬚鯨目前都在瀕臨滅絕的動物名單上,此外座頭鯨的兩個亞族群目前也登上了瀕危物種榜單。

研究報告認為,造成鯨類數量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在於捕撈裝置的過度使用、生態環境的惡化、獵物的減少以及噪音汙染。儘管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捕鯨活動較以前有所減少,但是仍然有許多鯨類喪身魚網。此外,軍事聲納系統的運用也導致一些鯨類的生存環境惡化。

IUCN的管理人員席佩爾表示:「海洋的許多部分現在充斥著人為的噪音,有的來自於軍事聲納系統,有的則來自於地震探測儀及船隻等,這些聲音無疑會影響到許多種鯨類的生存,有時甚至會導致它們死亡。」 此外IUCN還認為,氣候的變化也開始對鯨的生活環境產生不良後果,造成疾病的發生、物種間競爭以及獵物數量的下降等。(董楠)

相關焦點

  • 長江豚類動物瀕臨滅絕
    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物種滅絕輓歌難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學》雜誌再次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這篇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近一半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近一半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2008年08月06日 01: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巴黎八月五日電(衛中 王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五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世界上近一半的猴子、猿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 研究表明:過度捕撈導致鯊魚瀕臨滅絕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即使是海洋最偏遠的地方,面對工業化的捕魚,鯊魚幾乎沒有良好的庇護場所。來自26個國家的150多名科學家通過對近2000條鯊魚的活動數據與衛星標記相結合。
  • 新研究發現遠古鯨類是擁有鋒利牙齒的捕食者
    新華社雪梨8月31日電(郭陽)多數現代鯨類一個定義性的特徵是其濾食性攝食方式,但澳大利亞學者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鯨類曾是海洋中兇猛的捕食者,擁有和現代獅子類似的鋒利牙齒,而捕食習慣改變導致了許多現代鯨類牙齒形態的變化。
  • 研究表明大白鯊已瀕臨滅絕 全球僅存3500隻(圖)
    但是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大白鯊令人震驚的成為了即將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表示,目前全球海洋中僅存不到3500隻大白鯊,這使得它比老虎還稀有。  近日,海洋生物學家呼籲禁止一切人類的捕鯊活動,急切要求保護大白鯊,避免該物種的滅絕。  據悉,大白鯊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無情也是下手最恨的殺手,它可以使用埋伏技術從下面襲擊魚類、海豚和海豹等生物。
  • 科學家警告:現代捕撈技術正在使小鯨魚和海豚瀕臨滅絕
    像瓦吉塔這類小型鯨類動物以及各種河豚在沿海區域、河口和河流中與人類共同生活了數千年。,現在,有11種鯨類小物種正瀕臨滅絕,主要原因就是這些網的使用。
  • 約有1.1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 - 新聞中心
    東方網10月8日消息: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一個國際組織——世界資源保護聯盟9月28日發表報告說,在對1.8萬個動植物種類所進行的最新調查表明,有11046個生物物種瀕臨滅絕。過去500年內,已有816種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目前,地球物種消亡的速度最高已達到自然狀態下的一萬倍。
  • 全球貿易如何讓全球生物瀕臨滅絕的?
    由於全球化的存在,我們不出國門就可以在自己附近的超市裡買到來自全球各地商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全球化貿易的存在卻讓許多生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最有名的就是非洲象牙的全球貿易導致非洲大象瀕臨滅絕。
  • 瑞士瀕臨滅絕鳥類高達近4成 專家呼籲採取措施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怡蓁】瑞士資訊4月26日報導稱,全世界約有1/8的鳥類受到滅絕威脅。在瑞士,這個受威脅鳥類紅色名單上的數量甚至是全球的三倍。根據瑞士的鳥類保護組織SVS / BirdLife的資料,國際鳥類組織(BirdLife International)4月23日公布的一份有關全球鳥類數量狀況的科學報告顯示,在11122種已知鳥類中,156種已經滅絕,還有5種存活在人工圈養環境中。
  •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名錄共包括96951個物種,其中瀕臨滅絕的物種達26840個。該名錄顯示,一些發展中國家海域的過度捕撈活動正導致如石斑魚之類的魚類數量急劇減少,但同時部分瀕危海洋物種數量(如長鬚鯨)已得到有效恢復。鯨類恢復初見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長鬚鯨,首次由「瀕危」類更新為「易危」類物種。西部灰鯨的生存情況也有所改善,其瀕危狀態從「極度瀕危」變為「瀕危」。
  • 震驚:這些動物都瀕臨滅絕了你知道嗎!
    震驚:這些動物都瀕臨滅絕了你知道嗎!由於人類的活動,許多動物的生存面臨危機。其中有一些動物的生存面臨嚴重的危機,瀕臨滅絕,有的甚至已經滅絕了,一起看看世界十大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吧!加灣鼠海豚鯨豚類中體型最小者加灣鼠海豚,俗稱小頭鼠海豚,又名港口豚、太平洋鼠海豚、加灣鼠豚或海灣鼠海豚,是一種稀有的鼠海豚屬。加灣鼠海豚在加州灣而棘鰭鼠海豚在南美洲的溫帶沿海。它們是加利福尼亞灣北部的特有種。估計其數量只有100-300條,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一個稀有鯨種,棲息範圍狹小,再加上容易被漁網困住,是其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 湖北江豚遷地保護工作成為經典案例,世界小型瀕危鯨類將借鑑
    楚天都市報獲悉,作為我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該學科組將受邀參加今年12月IUCN鯨類專家組專門召開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理論研討會,介紹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等經驗,以運用於世界其他小型瀕危鯨類的拯救性保護。白鰭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水域的兩種特有珍稀鯨類動物。
  • 盤點全球八大瀕臨滅絕的動物,十分珍貴可愛可憐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以下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 瀕臨滅絕的物種06:長江江豚
    平均長度為1.55米,體重約為45公斤,雖然大於平均動物的長度可達2.2米,體重可達75公斤,長江江豚的鰭狀肢相當大,可佔多數他們整個身體長度的20%,他們的前額異常陡峭,並且他們的鯨類口腔相對較小。其他特徵包括位於其頭部底部的中央吹氣孔以及位於其頭部側面的小黑眼睛,其允許寬視野,它們均勻著色並且在外觀上通常不是淺灰色。
  • 西安科學家研究新發現 逾半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
    ,讓我對這些秦嶺中的小精靈越來越喜愛,所以當研究發現不少靈長類的物種瀕臨滅絕的時候,我心情很沉痛。」近日,中國靈長類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副院長李保國研究團隊刊發報導顯示,超過一半的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而更多物種都存在種群數量下降的情況。
  • 華南虎白鰭豚斑鱉 盤點活著的「死」物種(圖)
    由於龜體色豔麗,性格溫和,深受龜類愛好者青睞,並被長期盜捕和走私。自2002年發現兩隻後,再也未見其蹤跡或報導,陷入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白鰭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屬喙豚科。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
  • 馬祖將成為島內鯨類生態研究聖地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基金會王愈超博士日前在馬祖海域鯨豚生態資源調查報告中指出,馬祖是臺灣首次能從陸地看到露脊鼠海豚的地方,對鯨類生態研究工作來說,馬祖絕對是個重要的研究聖地。  「中央社」今日報導,為了解馬祖海域鯨類生態資源,由王愈超率領的研究團隊去年首先在南北竿島尋找適合進行陸地觀察的地點,共挑出十處瞭望點,南竿七處,北竿三處,觀察過程以裸眼搜尋海面,並使用七倍與十倍的雙筒望遠鏡輔助觀察,總共觀察三十個梯次,共計二十三點九七個小時,目擊十三次鯨豚出現,所有目擊的鯨種皆鑑定為露脊鼠海豚,估算所有目擊的露脊鼠海豚數量共十五頭。
  • 外媒:研究顯示螢火蟲瀕臨滅絕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由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人類使用殺蟲劑和人造光等三種威脅,螢火蟲正面臨滅絕危險。據西班牙《趣味》月刊網站2月4日報導,這項新研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9位螢火蟲專家參加,並已在美國《生物科學》月刊上發表。該研究強調,全球已知的2000多種螢火蟲中,許多種類正面臨滅絕,黑夜中螢光點點的自然美景將會消失。
  • 世界上五種現代淡水鯨類,中國的或以滅絕
    鯨目大多數成員都棲息於海洋,只有四種生活在淡水河流中,被稱為「淡水鯨」或「河豚」,還有一種生活在近海,也被歸為淡水鯨類。1-印河豚印河豚為瀕臨滅絕的豚類之一,也是近年來唯一的一種數量呈上升趨勢的河豚。印河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成年豚1.5-2.5米,重量70-90kg。常單獨或生活在非常小的群體,最多聚集30頭。
  • 聯合國:全球百萬物種正瀕臨滅絕
    ◆記者鄧玥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當前,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逾100萬個正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科學家認為,事態緊迫,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依然有機會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