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遠古鯨類是擁有鋒利牙齒的捕食者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雪梨8月31日電(郭陽)多數現代鯨類一個定義性的特徵是其濾食性攝食方式,但澳大利亞學者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鯨類曾是海洋中兇猛的捕食者,擁有和現代獅子類似的鋒利牙齒,而捕食習慣改變導致了許多現代鯨類牙齒形態的變化。

  這項由莫納什大學和維多利亞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主導的研究首次發現,遠古鯨類的牙齒十分鋒利,捕食的獵物也很巨大。

  研究人員之一、莫納什大學生物科學院副教授阿利斯泰爾·埃文斯接受採訪時說,他們根據來自澳大利亞和全球其他博物館的八種已滅絕的鯨類牙齒化石樣本製作了遠古鯨類牙齒的三維模型,並比照了幾種現代陸地食肉動物牙齒模型,發現遠古鯨類的牙齒與今天的獅子、獵狗等陸地食肉動物相似。

  牙齒的形狀揭示了動物的捕食方式和獵物類型。由於需要捕殺獵物,捕食者的牙齒會有可切割食物的鋒利邊鋒,而濾食性攝食物種的牙齒往往是圓形、鈍面的。埃文斯認為他們的發現至少排除了關於鯨類進化過程的一些假設,證明了遠古鯨類是捕食者,不是濾食性攝食者。

  埃文斯說:「遠古鯨類用牙齒捕獲獵物,不過它們也會通過吸入海水的方式濾取食物。隨著它們長期濾食,牙齒的作用就不那麼重要了,最終可能完全退化掉。」

  「濾食捕捉到的大多是體型較小的生物。為了在吐出海水時留下這些生物,鯨魚的牙齦變得更細小、結構也更複雜。同時,它們也慢慢進化出鯨鬚來幫助留下這些食物。」

  這一研究已於30日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主辦的期刊《生物學通訊》上。不過,紐西蘭奧塔戈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尤恩·福代斯說,解釋遠古鯨類的進化過程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鯨類什麼時候開始進化出鯨鬚,要解答這些問題還需找到該過渡階段的化石標本。

相關焦點

  • 遠古鯨類可能在陸地產仔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對遠古鯨類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某些遠古鯨類可能在陸地上產仔。這一研究成果將刊登在2月4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海底「霸王鯨」化石(組圖)
    但在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新發現面前,這個印象也許需要修正了。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的遠古鯨魚化石牙齒鋒利,性情兇殘,與人們印象中溫和的鯨差別很大。  科學家認為鯨是迫於生存需要從陸地重新回到海裡的,上圖為鯨的進化史。
  • 史前海洋三大霸主 遠古十大海洋兇猛巨獸排名
    史前海洋三大霸主:遠古十大海洋兇猛巨獸排名史前海怪前五排名,在此我們舉例說明一些比較厲害的史前海怪,按厲害程度排名。當然見仁見智。隨著鯨類體形的變大及向寒冷海域遷移覓食,生活在溫暖海域的巨齒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而消失了。
  • 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1/4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12日報導,
  • 盤點鮮為人知的十大遠古超級生物
    小夥伴們都知道,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已經擁有了幾十億年度歷史。在人類出現之前,就曾出現過很多的遠古生物。10遠古蜈蚣蟲遠古蜈蚣蟲是蜈蚣和千足蟲的祖先物種,其體長可超過2.4米,是一種身體肥碩的遠古生物,也是迄今發現為數不多的無脊椎掠食性生物。它們生活在石炭紀至二疊紀早期,大約3億年前,棲息在現今北美洲和蘇格蘭境內。
  • 馬祖將成為島內鯨類生態研究聖地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基金會王愈超博士日前在馬祖海域鯨豚生態資源調查報告中指出,馬祖是臺灣首次能從陸地看到露脊鼠海豚的地方,對鯨類生態研究工作來說,馬祖絕對是個重要的研究聖地。  「中央社」今日報導,為了解馬祖海域鯨類生態資源,由王愈超率領的研究團隊去年首先在南北竿島尋找適合進行陸地觀察的地點,共挑出十處瞭望點,南竿七處,北竿三處,觀察過程以裸眼搜尋海面,並使用七倍與十倍的雙筒望遠鏡輔助觀察,總共觀察三十個梯次,共計二十三點九七個小時,目擊十三次鯨豚出現,所有目擊的鯨種皆鑑定為露脊鼠海豚,估算所有目擊的露脊鼠海豚數量共十五頭。
  • 研究發現:與人類接觸使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
  • 最新研究:4000萬年前遠古南極或擁有暖溫帶氣候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南極洲已知最早現代兩棲動物——約4000萬年前蛙類化石的發現帶來對遠古時代南極的新認識,它提供了進一步證據的證明,
  • 新研究發現,遠古火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在遠古時期,至少20億年之前的火星上,曾經和地球一樣,擁有過一段溫度適宜的宜居時期,很多科學家也都認為,火星曾經存在過生命。此前科學家們對於火星的很多猜想,或許也都將顛覆,甚至有可能「毅力號」、「天問一號」等的火星探測任務,也都有可能伴隨著這個發現被改寫。
  • 盤點鮮為人知的十大「遠古超級生物」!
    遠古蜈蚣蟲是蜈蚣和千足蟲的祖先物種,其體長可超過2.4米,是一種身體肥碩的遠古生物,也是迄今發現為數不多的無脊椎掠食性生物。它們生活在石炭紀至二疊紀早期,大約3億年前,棲息在現今北美洲和蘇格蘭境內。P. platinus是迄今發現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雙殼類生物之一,其體長達到3米,相比之下,它們的體積是現代大型蛤類生物的
  • 龍王鯨才是海洋霸主,滅絕的遠古海洋巨獸
    龍王鯨(學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齒鯨(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的近親,是鯨類中的一種,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擁有最強咬合力的哺乳動物或為史前鯨魚。龍王鯨生活在4000萬年前~3400萬年前,並以捕食其他鯨魚為食。
  • 阿根廷發現遠古魚類化石,身長超5米,是白堊紀最恐怖的捕食者
    根據最新的報導,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化石,根據分析發現這些遠古巨型魚類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地球白堊紀末期,和恐龍屬於同一個時期。劍射魚一種恐怖的海洋獵殺者!這種生活在白堊紀的巨型魚類,身長可以超過五米,就算是在恐龍時代也屬於食物鏈的頂端,雖然說在白堊紀時期,五米的大魚不算很大,因為當時的滄龍、遠古鯊魚體型都超過十米以上,但是劍射魚也有自己的優勢,劍射魚是當時速度最快的魚類,而且劍射魚的肌肉組織強大。
  • 澳研究發現刺喙蜂鳥能模仿其他鳥聲迷惑捕食者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獵奇新聞網站「odditycentral.com」9月24日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員研究發現,刺喙蜂鳥具有驚人的模仿天賦,能通過模仿多種鳥類的聲音迷惑捕食者,從而保護自己。
  • 研究發現其戰鬥力遠超人類想像
    據人類所知,鯊魚的戰鬥力都已經很令人類害怕了,沒想到與遠古時代的巨齒鯊比起來居然都比不過,簡直就是王者級別的存在。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世界上的巨齒鯊到底有多大,戰鬥力有多恐怖吧!首先來介紹一下巨齒鯊,這種鯊魚在希臘語中翻譯為「大牙齒」,平均14米長、40噸重,是生活在1500萬年前海洋裡面的頂級掠食者,也是地球歷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難以想像它們的咬合力都已經超越了霸王龍。同時,它們也被很多古生物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強悍的生物。
  • 南極30米高神秘巨人:是遠古生物還是外星文明?
    但是在目擊者拍下照片與周圍物體對比時發現,那個生物至少有30米高!據目擊者形容,它們與人類相似,皮膚光滑,能雙腿站立行走,有手臂,每隻手有5個手指,全身雪白,是身長約20-30米左右的龐然大物。有船員稱曾在海上看到過Ningen ,剛開始他們以為是一艘潛艇,當其靠近時才發現這是一種動物。
  • 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
    (原標題: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
  • 水母身上沒有任何營養物質,為何卻被捕食者搶著吃?
    據報導,日前通過研究,南丹麥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 Jamileh Javidpour,和他的團隊成員們驚訝的發現,身上沒有任何脂肪、碳水和蛋白質,看起來幾乎透明的水母,竟然成為了海洋捕食者最愛的食物之一,而且甚至還達到了「瘋搶」的地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可視」尾部幫助海蛇躲避捕食者
    新華社雪梨2月19日電 由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些澳大利亞海蛇的尾部進化出了獨特的感光能力,從而幫助它們躲避鯊魚等捕食者的攻擊。這項發現為生物感光性的遺傳和進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