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鯨類可能在陸地產仔

2020-11-22 科學網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對遠古鯨類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某些遠古鯨類可能在陸地上產仔。這一研究成果將刊登在2月4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

 

巴基斯坦曾於2000年和2004年分別出土了一具孕有胎兒的雌鯨化石和一具雄鯨化石。密西根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金格裡奇等人對這兩具化石的分析表明,這兩具化石均屬於古鯨亞目,它們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約4750萬年。

 

研究人員根據胎兒在雌鯨體內的位置推測,雌鯨分娩時,胎兒應該是頭部先露出來,這一點不同於現代鯨類,而與陸地哺乳動物相似,這一類鯨很可能在陸地上產仔。此外,胎兒的牙齒發育很好,出生後能夠獨立生活。

 

研究人員還發現,雌鯨和雄鯨的牙齒都很大,適合捕捉和吞食魚類,四肢適合在水中遊泳,但在陸地上無法行走得很遠,這可能說明這類鯨平常生活在海中,到陸地上來只是為了交配、產仔或者休息。(來源:新華網 任海軍)

 

(《PLoS綜合》(

PLoS ONE

),doi:10.1371/journal.pone.0004366,Philip D. Gingerich,Iyad S. Zalmout)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遠古鯨類是擁有鋒利牙齒的捕食者
    新華社雪梨8月31日電(郭陽)多數現代鯨類一個定義性的特徵是其濾食性攝食方式,但澳大利亞學者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鯨類曾是海洋中兇猛的捕食者,擁有和現代獅子類似的鋒利牙齒,而捕食習慣改變導致了許多現代鯨類牙齒形態的變化。
  • 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以恐龍幼仔為食(圖)
    騰訊科技訊(編譯/悠悠)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他們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考古學家發現:遠古巨蛇曾以恐龍幼仔為食
    【科技訊】11月2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考古學家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龍王鯨才是海洋霸主,滅絕的遠古海洋巨獸
    滅絕的遠古海洋巨獸Top1:龍王鯨 但是龍王鯨的外貌特徵卻和巨大的海蛇相似,當它首次被發現時,古生物學家還曾經把它當成是爬行動物 短短1000萬年的時間鯨類就從陸生動物進化成了如此龐大的海獸
  •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跳躍是鯨類在空中最驚人的行為,大型鯨類的跳躍行為被稱為鯨躍,是它們活躍興奮的一種表現形式。」劉明明說,鯨躍不僅是一種玩耍行為,也有可能是在社交、吃東西,也有可能是「清洗自己」,即去除身上的皮外寄生物。  劉明明說,有意思的是,有些鯨類物種的雄性個體會在交配階段通過鯨躍向異性展示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並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雄性間的競爭。
  • 秘魯沙漠現史前巨型鯨類化石 牙齒長達36釐米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鯨魚生活在距今1300萬年前的淺水中,牙齒長達36釐米,或以其他鯨類為食。 1.向鬚鯨展開攻擊  向鬚鯨展開攻擊(圖片提供:C.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奧利維爾-拉姆波特(Olivier Lambert)說:「這可能是一種非常強悍和可怕的海洋生物,所以,它符合麥爾維爾在《白鯨記》中對龍王鯨的描述。」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 一頭露脊鯨幼鯨屍體在北卡海岸被發現 NOAA:產仔季節進入毀滅階段
    該機構表示:「北大西洋露脊鯨的產仔季節已經到了一個毀滅性的開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上周發現了這頭幼崽。一組專家對此展開了調查,他們進行了屍檢並收集了可能有助於追蹤母親的基因樣本。據估計,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數量不足400頭。由於鯨魚數量已所剩無幾,所以科學家們已經收集有大多數倖存鯨魚的數據和基因信息。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跳躍是鯨類在空中最驚人的行為,大型鯨類的跳躍行為被稱為鯨躍,是它們活躍興奮的一種表現形式。」劉明明說,鯨躍不僅是一種玩耍行為,也有可能是在社交、吃東西,也有可能是「清洗自己」,即去除身上的皮外寄生物。劉明明說,有意思的是,有些鯨類物種的雄性個體會在交配階段通過鯨躍向異性展示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並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雄性間的競爭。
  • 南極30米高神秘巨人:是遠古生物還是外星文明?
    對於Ningen的來源,人們都非常好奇,也進行了許多大膽的猜測: 猜測一:遠古生物 英國BBC的《海底漫遊》節目曾經報導過,南極洲海底的特有物質可以讓生物體巨大化,也許Ningen是一隻被巨大化的遠古生物。
  • 馬祖將成為島內鯨類生態研究聖地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基金會王愈超博士日前在馬祖海域鯨豚生態資源調查報告中指出,馬祖是臺灣首次能從陸地看到露脊鼠海豚的地方,對鯨類生態研究工作來說,馬祖絕對是個重要的研究聖地。  「中央社」今日報導,為了解馬祖海域鯨類生態資源,由王愈超率領的研究團隊去年首先在南北竿島尋找適合進行陸地觀察的地點,共挑出十處瞭望點,南竿七處,北竿三處,觀察過程以裸眼搜尋海面,並使用七倍與十倍的雙筒望遠鏡輔助觀察,總共觀察三十個梯次,共計二十三點九七個小時,目擊十三次鯨豚出現,所有目擊的鯨種皆鑑定為露脊鼠海豚,估算所有目擊的露脊鼠海豚數量共十五頭。
  • 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1/4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12日報導,
  • 史前海洋三大霸主 遠古十大海洋兇猛巨獸排名
    史前海洋三大霸主:遠古十大海洋兇猛巨獸排名史前海怪前五排名,在此我們舉例說明一些比較厲害的史前海怪,按厲害程度排名。當然見仁見智。隨著鯨類體形的變大及向寒冷海域遷移覓食,生活在溫暖海域的巨齒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而消失了。
  • 在繁殖季節,一對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個月,每產1仔
    在繁殖季節,一對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個月。每產1仔。孕期15-18個月。幼犀出生後約半個小時才能站立,一個多小時後開始哺乳。一直跟隨母犀在一起,到下一隻幼犀出生。小牛犢十分依戀母親。母犀每隔數年產一仔,壽命可達50年。
  • 鯨不是魚,可能你對於鯨的叫法一直都是錯誤的!
    所以基於此,我想再寫一篇科普性質的文章,來給大家做一個提醒,對於鯨的叫法,你可能一直都是錯誤的。 我們都知道,在海洋裡面,有一種龐然大物,那就是鯨類。
  • 你看到的可能是遠古排洩物-化石
    化石:遠古時代的生物留存下的遺體 排洩物或遺蹟。這包括留下來的腳印,足骨和恐龍糞便等等。有時,人們會對其定義中的「遠古」有不同意見。但一般來說 如果你發現一塊超過上萬年的骨頭,大多數人會同意稱其為「化石」。化石可以保存在冰裡、河流沉積中、火山灰裡、瀝青中、沙漠砂巖裡,和琥珀等各種你能說出的形式裡如果條件合適,一些堅硬的結構像骨,外骨骼或木頭。有時會經歷完全礦化的過程。
  • 這種遠古生物外形和海豚很像,但比後者兇猛得多,是當時一大霸主
    鯨是現代的海洋生物之一,海豚也是鯨類的一種,作為人類的海洋朋友,其常常在人類下水的時候去幫助我們,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在遠古時期,好像也有一種與海豚相似的生物,它就是魚龍。如果你拿魚龍的照片去和海豚對比,你一定會覺得兩者十分相似。
  • 雀仔舊話
    有首關於雀仔嘅粵語兒歌就唱到:「有隻雀仔跌落水,跌落水……」  舊陣時,啲有錢嘅達官貴人、公子哥兒日日會攞住嗰雀籠去茶樓飲茶。到咗後嚟,普及到普通家庭,好多阿伯都中意養翻只雀仔喺屋企,好似畫眉、鷯哥、八哥等等。有咗雀仔,屋企就霎時間多咗生氣,再加埋啲花花草草,真系鳥語花香,成個植物園咁款。可能呢個就系人同自然和諧相處嘅一個居家例子。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場。
  • DNF25仔是什麼意思 25仔是什麼梗
    鬥玩網(d.chinaz.com)原創:在DNF中常常的聽到一些老玩家說一個梗就是「25仔」,很多不了解的玩家都不知道這個25仔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為各位玩家科普一下25仔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 數據熱|鯨類數量正在復甦:藍鯨數量仍然極低,南半球曾有二十萬頭...
    數據熱|鯨類數量正在復甦:藍鯨數量仍然極低,南半球曾有二十萬頭,現僅存數千  鄭萃瑜 • 2018-12-24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