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2020-12-04 瀟湘晨報

視頻拍攝:劉明明 視頻剪輯:李瑋競

座頭鯨。新華社發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其實我國古人對鯨的好奇與認知,已然藏在了諸多典籍裡。早在先秦時代,就有關於鯨的記載,叫法有鯤、大魚、鯨鯢。從班固開始,稱之為鯨魚。就連鯨會噴水,古時也有記載:「海魚也……鼓浪成雷,噴沫成雨……」。

鯨魚是魚麼,它為什麼會「噴沫成雨」?它們為什麼跳躍到空中?是不是有一大堆問號,別著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劉明明博士帶你解鎖更多鯨魚小知識。

入水的座頭鯨。 新華社發

鯨魚不是魚

噴水、躍水等行為傳遞諸多信號

「鯨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形態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科學家通常稱其為鯨類動物或鯨類。

鯨類為什麼會噴水?「當鯨類露出水面呼氣時,二氧化碳從肺部經氣孔排除,當呼出高溫度氣體遇到外界冷空氣後,就會濃縮形成水柱或氣柱。小型鯨類的氣柱往往不明顯,因為它們體型較小,肺活量有限。」劉明明解釋。

他還特別提到,對於大型和中型鯨類,距離較遠時,他們可以通過氣柱的大小和形狀來辨別鯨種,比如左斜45°的氣柱是識別抹香鯨的重要特徵之一。「抹香鯨的噴氣柱之所以是斜的,是因為它們的鼻孔是歪的。」劉明明介紹,作為地球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還是潛水高手,一次深潛可以待在水下好幾個小時,已知的最深下潛深度超過3000米。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知道抹香鯨是因為神秘的龍涎香——抹香鯨的腸道結石。抹香鯨喜食深海魷魚,特別愛吃大王烏賊,但是烏賊鞘很難被消化,太大的烏賊鞘會被卡在腸道裡,如此便形成了特殊的香料龍涎香。龍涎香稀有的另一個原因是,只有極少數個體會形成龍涎香,有的抹香鯨會偶然從腸道中將龍涎香排出體外。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人們主要用它來做香水的定香劑。

觀察鯨類的形態和行為,大有學問,都屬於動物行為學範疇。除了噴水,空中雜耍、快速遊弋和躍水、船首乘浪、浮窺、擊水等都是它們的日常行為。

鯨類在海上跳躍時,經常伴隨著翻滾、雜耍或擊水,極具視覺衝擊,似乎在傳遞興奮愉快的信號,這也使得大家每看到此景都會很興奮。「跳躍是鯨類在空中最驚人的行為,大型鯨類的跳躍行為被稱為鯨躍,是它們活躍興奮的一種表現形式。」劉明明說,鯨躍不僅是一種玩耍行為,也有可能是在社交、吃東西,也有可能是「清洗自己」,即去除身上的皮外寄生物。

劉明明說,有意思的是,有些鯨類物種的雄性個體會在交配階段通過鯨躍向異性展示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並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雄性間的競爭。

它們嬉戲玩耍時,還會做出什麼有意思的動作?「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鯨類動物喜歡在船首乘浪,跟著浪花跳躍前行,在南海我們常看到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這樣玩。」劉明明說。

鯨類生氣會怎樣?「當鯨類用身體某一部分例如尾鰭或胸鰭,或者是全部身體擊水時,都會發出很大聲響。它們擊水的行為很可能在表達一種受侵略或惱怒之意。有些鯨類物種用尾鰭擊水是為了在進食過程中打暈獵物。」劉明明說。

鯨類好奇時會怎樣?「當它們浮窺時,一般表示對周圍生物或環境比較好奇、關注。」劉明明介紹,鯨類身體垂直,頭部探出水面,讓眼睛露出水面,此時便可以巡視水面上的情況,許多時候,浮窺也被視為一種社交或嬉戲行為。

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後面的黑影為短肢領航鯨。新華社發

全球約90種鯨類物種

我國南海存在

至少30餘種鯨類物種

「全世界約有90種鯨類動物,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劉明明說,鯨類動物分為鬚鯨和齒鯨,齒鯨類大約有75種。在這趟科考中,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他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目前,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海域發現的鯨類動物均為齒鯨,雖然擱淺資料庫記錄了好幾種鬚鯨,但過去的幾次正式考察都沒有目擊到鬚鯨,需要進一步去調查和確認。

「根據捕鯨歷史記錄、擱淺記錄和漁民目擊記錄,我國南海北部可能存在至少30餘種鯨類物種,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劉明明介紹,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地球上現存的最大動物藍鯨等。

在人們習慣的描述中,經常會出現三種對不同鯨類動物的稱呼:鯨、海豚、鼠海豚。

劉明明進一步講解道,鯨通常指那些體型較大(一般超過4米—5米)的鯨類物種,因此鯨包含了所有鬚鯨物種和一些大型的齒鯨物種。有一些海豚科動物也被稱作「鯨」,例如虎鯨、偽虎鯨、侏儒虎鯨、瓜頭鯨、短肢領航鯨、長肢領航鯨。除了它們,海豚包括海豚科的其他物種,通常指體長不到5米的小型鯨類動物。

鼠海豚則屬於更小型的鯨類,全世界大約有6種鼠海豚物種,它們既沒有像海豚那樣的「喙」,體型通常比海豚更小,也無法發出海豚「哨叫聲」,比較害羞,不喜歡集結大群體,會避船而行,較少跳出水面。

作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中最具標誌性的組成部分,鯨類動物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地球的大小水域。「從溫暖的赤道水域到淡水河流以及冰封的極地地區,都有它們的身影。」劉明明說,在哺乳動物中,座頭鯨、灰鯨這些鯨類物種是遷徙路線最長的,也有部分鯨類物種的分布範圍相較狹窄,一生都生活在有充足食物,並且可以躲避被捕食的固定區域。

弗氏海豚。新華社發

鯨類近親是誰?

與牛、山羊、駱駝、河馬等偶蹄動物親緣關係最為相近

鯨類動物古老而神秘,那它們有沒有親戚呢?

「生物進化學家認為,鯨類是由陸地哺乳動物逐步演化而來。已有證據顯示,鯨類與偶蹄動物親緣關係最為相近,如牛、山羊、駱駝、河馬等。」劉明明分享了這個冷知識,因為鯨類和偶蹄類動物之間存在親緣關係,它們曾被共同歸類為鯨偶蹄類。

其實,關於鯨類起源的發現記錄是在距今5250萬年之前的始新世早期化石中,位於現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近些年,有研究者在巴基斯坦和南印度也發現了一些已滅絕的古鯨物種的化石證據。

在進化上,鯨類是「二次入水」且完全適應水生生活的一類哺乳動物。它們既有哺乳類的許多共同特點,如胎生、哺乳、體溫恆定、肺呼吸等,又經漫長的自然選擇和演化過程,形成了獨特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生態習性以適應水生生活,如體呈紡錘形以適應遊泳、厚厚的脂肪可以維持體溫等。

短肢領航鯨。新華社發

保護鯨類就是保護人類

鯨類的保護、研究和管理面臨挑戰

同為哺乳類動物,人類和鯨類分別代表著陸地上和海洋裡最高等的生物,人類、鯨類、海洋,這三者之間有著複雜卻又簡單的關係。

在海洋環境裡,鯨類通常是頂級捕食者,被視為生態系統健康狀態的指示,是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對象。關於它們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受到極高關注。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許多鯨類種群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衰退或變化,在大多數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推動鯨類的保護、研究和管理工作受到極大挑戰,往往連最基本的科學信息如動物出沒和分布資料都十分匱乏。

對科研人員來說,研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前,針對我國南海鯨類的調查工作和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岸型物種,針對深潛鯨類及遠海型鯨類的科學調查還比較少。」劉明明認為,基於南海鯨類動物保護、研究和管理的目的,我國鯨類科研人員、保護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掌握更多南海鯨類的最新本底資料,例如鯨類的物種多樣性、出沒記錄、分布、棲息地環境特徵、威脅因素及一些常見物種的種群生態學信息,以評估南海鯨類的種群現狀,開展科學的保護規劃,保障南海鯨類種群的生存力。

劉明明說,如果能夠收集足夠豐富的資料,則可以整合南海及其周邊水域的鯨類資料,以了解某些特定物種如抹香鯨、大翅鯨等物種的遷徙或移動規律、生活習性及物種特徵等,進而更好地保護鯨類。

「如果有一天,鯨類無法在海洋裡生存,這也基本預示著人類社會即將走向毀滅。」劉明明說,我國長江特有的淡水鯨類物種白鱀豚已經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這給人類敲響了生態保護的警鐘。南海鯨類種群的科學研究、管理和保護刻不容緩。

水化學汙染、棲息地喪失、商業捕鯨等都是導致鯨類直接或間接死亡的原因。不過保護鯨類並不困難,也不遙遠,你我都可以做。「多關注海洋環境保護,不往大海裡丟棄垃圾,不去觀看圈養動物表演,節約資源,都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做的保護之舉。」劉明明說。

鯨類動物趣知識

●鯨類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地球的大小水域

●藍鯨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大動物

●抹香鯨一次能深潛幾個小時,已知最深下潛深度超過3000米

●龍涎香是抹香鯨的腸道結石

●有些雄性鯨類鯨躍是為了圈粉雌鯨

●座頭鯨、灰鯨遷徙路線最長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 吹響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結號
    ■ 本報記者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
  • 海南周刊丨鯨類動物書目影片推薦:讀懂鯨 看懂鯨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餘力銘 通訊員 杜莉沒有條件像科考人員一樣去近距離觀鯨,那普通人都有哪些渠道去認識、了解鯨類呢?海南日報記者邀請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劉明明博士為大家推薦了一些有關鯨類動物的書籍、紀錄片。《寂靜的春天》,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之作。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組建深海科技聯盟
    文 | 海南日報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
  •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位於三亞海濱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的工程實驗室內,燈火明亮,鉗工周皓正在工作間進行深海設備實驗調試,豆大汗珠划過其認真堅毅的臉龐,一份為祖國深海科技事業潛心鑽研、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的強大使命感與責任感,成為他源源不竭的支撐力量——  就在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科技人員,考察科技創新情況,對奮戰在一線的科研人員留下深情叮囑與殷切希望: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視察結束後,正在當地相關院屬單位調研的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立即在深海所主持召開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對下一步深海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部署,並於4月13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院黨組中心組學習會進一步學習貫徹,切實提高加快中科院改革創新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深海藍,是海南的標識色。如何用這抹靚麗的藍,繪製出動人畫卷?  4月12日15時許,位於三亞,成立僅兩年的年輕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激情湧動。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 科研人員如何做科普?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
  • 來自臺灣的中科院地球化學家周義明
    2013年,周義明在中科院深海所建立深海極端環境模擬研究實驗室,通過他研製的設備材料,在實驗室就可探知深海高壓環境物理變化,有助於加速深海潛水裝備研製。(來源:中國新聞網)中科院深海所周義明:為海南培養新一代深海人才
  • 探訪三亞中科院深海所:從「洋底」走向「深淵」
    【解說】近年來,隨著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加快,建省30周年的海南在深海領域不僅實現了萬米「深淵」的突破,還將深海領域融入智能科技,帶領民眾體驗繽紛多彩地海底世界。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深海研發基地看到了眾多前沿的深海探測裝備。中科院深海所所長特別助理陽寧介紹,目前,深海所已順利完成了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號海試任務等多項深海科考任務。
  • 超深淵獅子魚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我國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新華社武漢4月18日電(記者譚元斌)6000米以下深海被稱為海鬥深淵,具有超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化學環境獨特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然而,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深海卻發現生活著脊椎動物超深淵獅子魚。它是如何適應極端生存環境的?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
  • 視點 | 科研人員如何做科普?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這位優秀的古生物學家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 中科院深海所招聘77人!是人才你就來
    中科院深海所招聘啦!本次共招聘77人。潛艇員、電子電氣師、研究人員、人才主管、文書檔案、項目助理......總有一個崗位適合你!崗位職責、應聘條件、薪資待遇等小芒都幫你整理好了,一起看↓中科院深海所簡介中科院深海所(全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是中科院2011年批准籌建、並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於2016年5月正式成立的直屬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事業單位,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
  • 中科院深海所再獲1億金融支撐 助「探索一號」闖深海
    記者目前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目前再次獲得浦發銀行方面的金融支撐,隨著不斷深入的科研經費的投入,「探索一號」相關項目將再創佳績。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是我國首艘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停靠於三亞母港,自2016年成功首航以來,每一次科考都是對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貢獻,也是對人類科學事業發展的貢獻,為我國進一步開發海洋資源、探索深海奧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深海所舉辦2020年科學節活動
    10月31日, 深海所舉辦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科學之美:藝術與海洋」活動,三亞市50餘名市民預約參加活動。 本屆科學節以「嗨,科學!」為主題,在中科院統一部署和指導下,深海所分會場舉辦「科學之美:藝術與海洋」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