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2020-12-05 人民網海南站

原標題: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大門口。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4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設計師和深潛團隊站在一起合影。 海南日報記者 李英挺 攝

位於三亞海邊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紅白相間的外觀,外艙壁上的「三亞」標籤赫然在目,看似不大的「膠囊型」潛水器內,載人艙、推進器、聲學系統、控制系統、液壓系統等囊括其中。就是這顆「小膠囊」,去年通過了嚴謹的海試驗證,實現4500米的下潛深度,為人類探索洋底深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志在深藍,探索深海,不僅是瓊州兒女的期盼,更是我國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堅定不移的追求與夢想。近年來,中科院深海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向海洋進軍,聯動高校、企業、科研單位等多方力量,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完成了多項重要科研任務,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揚起深海科研的自信風帆

「這是『海翼』號深海滑翔機,3次突破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記錄(6003米),最大下潛深度可達6329米。」

「『天涯』號深淵著陸器是一型全海深多學科綜合探測平臺,已經完成13次深淵綜合科考,是我國目前下潛深度最大的海洋裝備。」……

4月12日下午,一場重要的深海科研成果「展示會」在中科院深海所內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來此看望一線科研人員,考察科技創新情況。在工程實驗室內,「海翼」號深海滑翔機等重要深海科研設備依次擺放,中科院深海所負責人自信地向習總書記介紹深海科學研究和開展探測的相關情況。

這份自信源自哪裡?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代亮認為,近年來,隨著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不斷加快,海南在深海領域不僅實現了對萬米深淵的突破,還在深海領域融入智能科技,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了深海科研的成果,中國追逐深海夢想的步伐愈加自信了。

的確,近年來,翻看報紙、收看電視,一則則關於深海科研的好消息相繼傳來,無論是中國深淵科考界,還是普通百姓,都感到非常振奮和自豪。

深海夢,逐漸變為現實——獅子魚、鉤蝦、萬米海水……「探索一號」兩次深淵科考,將這些樣品從太平洋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帶回;深海海底地震儀、「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一系列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科研設備得以成功測試應用,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中國科研實力有目共睹,這說明萬米深淵不再是中國科學家難以觸及的『禁區』,中國科學家有能力在世界前沿科學領域進行開創性的科研工作,為人類科技進步做出應有貢獻。」中科院深海所相關負責人說。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擔當

日前,習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期間的一席話,令包括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實驗室鉗工周皓在內的海南科研工作者沸騰了!

習總書記指出,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習總書記對深海科技事業寄予厚望,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這對我們深海科技工作者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周皓說,在海南工作期間,他有幸參與了兩次遠赴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科考任務,見證了國家深海科研取得的豐碩成果。

發揮優勢,借力發展。目前,中科院深海所正著力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推動科研同實際應用相銜接,打造集深海科考、工程裝備製造、人才培養和產業培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科研基地,推動國家在深海科研、載人深潛領域走在世界前沿,用深海藍繪製出動人畫卷。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研機構,中科院深海所亦不斷為瓊島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越來越多深海科研領域的矚目成就烙下了「海南印記」:在省科技廳的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下,中科院深海所在國內率先研發出一批著陸器,並分別以「天涯」號、「海角」號、「萬泉」號等頗具海南特色的詞彙命名,這些著陸器在兩次萬米深海科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針對三亞『海陸空』產業發展的特點,我們將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對深海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服務和科技項目立項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促進科技和海洋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三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中科院深海所正與中科院系統內的20餘家單位和院外30多家單位進行合作,把水下攝像、水下照明等產業技術利用到海洋領域。」中科院深海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中科院深海所還將把深海與智能科技相結合,讓民眾分享科考成果。

(責編:盧少雄、陳海燕)

相關焦點

  •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的重託與期望,不辜使命、不負期許,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利用好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代亮說。  創新協作,建設海洋強國  聲聲重託,催人前行;奮進海南,志向深藍!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 吹響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結號
    「從籌建初期的『邊建設,邊招人,邊科研,邊產出』,依靠核心人物引領組建隊伍,為青年科研人員搭建幹事創業的平臺,到注重人才隊伍層次化和階梯化、招募優質應屆生群體,再到今年實施特別研究助理制度、設立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深海所根據科研工作需求,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引進方式,組建優質的人才隊伍,為海洋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傅萍說。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組建深海科技聯盟
    文 | 海南日報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視察結束後,正在當地相關院屬單位調研的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立即在深海所主持召開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對下一步深海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部署,並於4月13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院黨組中心組學習會進一步學習貫徹,切實提高加快中科院改革創新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於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深海藍,是海南的標識色。如何用這抹靚麗的藍,繪製出動人畫卷?  4月12日15時許,位於三亞,成立僅兩年的年輕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激情湧動。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這是一家無級別、無編制、無固定經費的公益類事業單位,由省委、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建設,實施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提升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支撐海南深海科技產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省科技廳引進中科院遺傳所、中科院南海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落戶三亞,推動科技部、衛健委和省政府籤訂重大新藥創製試點示範基地協議,探索利用國家科研力量支持海南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通道。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瞄準海南最有可能突破、最迫切需要發展的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領域,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深海探測、空天信息等領域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努力建立與自貿港相適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學研體系,培育海南的未來產業,用科技創新力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 科技創新助力自貿港建設_今日海南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實驗室成立後,科技部批准中科院深海所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業主單位,這標誌著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這一「國之重器」正式落戶海南。目前,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已進入總裝階段,未來不僅能為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防災減災等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多學科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深海裝備研發應用等提供驗證平臺。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南海迴響 ——回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
  • 探訪三亞中科院深海所:從「洋底」走向「深淵」
    【解說】近年來,隨著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加快,建省30周年的海南在深海領域不僅實現了萬米「深淵」的突破,還將深海領域融入智能科技,帶領民眾體驗繽紛多彩地海底世界。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深海研發基地看到了眾多前沿的深海探測裝備。中科院深海所所長特別助理陽寧介紹,目前,深海所已順利完成了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號海試任務等多項深海科考任務。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11月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主持。  會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宣讀了立項通知和專項總體組等有關任命文件。
  •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新物種今天揭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參加相關活動。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八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有一支年輕善戰、富有特色的隊伍,他們肩負著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蔚藍走向深藍的使命,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集海洋地質、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精銳骨幹,一路劈波斬浪,在深海大洋中孜孜探索,試圖尋找生命最初的奧秘。這便是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深海中心」)。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中科院深海所再獲1億金融支撐 助「探索一號」闖深海
    記者目前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目前再次獲得浦發銀行方面的金融支撐,隨著不斷深入的科研經費的投入,「探索一號」相關項目將再創佳績。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是我國首艘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停靠於三亞母港,自2016年成功首航以來,每一次科考都是對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貢獻,也是對人類科學事業發展的貢獻,為我國進一步開發海洋資源、探索深海奧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