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八

2020-09-02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劉如楠 廖洋

「發現」號深海纜控水下機器人

高溫熱液流體拉曼光譜原位探測

深海是地球上最後未被人類全面系統感知和利用的地理空間,充滿許多科學之謎,也蘊藏著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各種戰略資源和能源,成為國際海洋科技發展的熱點和焦點。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有一支年輕善戰、富有特色的隊伍,他們肩負著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蔚藍走向深藍的使命,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集海洋地質、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精銳骨幹,一路劈波斬浪,在深海大洋中孜孜探索,試圖尋找生命最初的奧秘。

這便是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深海中心」)。

自2017年成立以來,深海中心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深海綜合探測體系;獲取熱液/冷泉/海山區大型生物樣品6000餘號,發現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2新種;建成我國迄今樣品量最大、物種數最多的深海大型生物樣品庫和唯一深海大型化能營養生物活體庫……

布局籌備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轉向深海。

我國也確定了拓展深海戰略發展空間、開闢國家安全新疆域、維護中國深海利益的深海戰略。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深海戰略「三步曲」,「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戰略的計劃路線圖首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對此時的海洋所來說,經過60多年的勤業耕海,在淺海的生物種類與演化過程、生態與環境特徵等已有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積累。

面對國家對深海科學探測研究的重大需求,海洋所充分發揮自身科研優勢,開始布局由海洋地質學、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和海洋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組成的深海中心。

談到深海中心的規劃初衷,時任海洋所所長孫松說,「『科學』號建成之後,我們希望通過深海中心把探測體系、研究體系搭建起來,讓深海中心像一個指南或手冊,在前期準備、取樣、設備儀器、研究等各個方面都能建立起標準。」

「深海研究是不分學科的,既獨立又不完全獨立,它要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平臺,從所裡各個實驗室汲取力量,所以是開放共享的。」孫松說。

海洋所副所長、時任深海中心籌備負責人李超倫介紹,籌備前期,海洋所從各研究室抽調12名骨幹,形成了最初的研究力量。

這些核心人員的管理、評價、招生等工作都在原研究室進行,以項目帶動人員、帶動學科,最大程度的保證其開放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響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經過長達5年的精心籌備,2017年12月,深海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聚焦海山、熱液及冷泉典型深海系統,以深海生態系統作為突破口理解生命起源、物種進化等重大科學問題,致力於開展深海極端環境地質過程-水文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的綜合性研究。

中心研究方向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海洋地質,板塊俯衝造成的海底熱液、冷泉研究;二是海洋生物,在深海極端環境下生物的演化與生命過程研究;三是深海研究技術設備研發,包括傳感器、取樣器、海底原位觀測設備等。

建立體系

走向深海、建立國際一流的探測與研究平臺、取得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一直是海洋所科學家的夢想。

但沒有現代化的科學考察船,如何進行深海大洋探測與研究?

2012年,我國自主研發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交付使用。

「科學」號配備了大氣、水體、海底、深海極端環境等七大船載科學探測與實驗系統,搭載了高精度導航、纜控水下機器人、走航自動觀測等多種國際先進的探測設備,具備全海域長周期科考能力,使我國真正有能力走向深海大洋。

「發現」號纜控水下機器人是「科學」號搭載的重要深海調查設備,是國際上下潛作業能力最強的水下機器人之一,搭建了能夠搭載各種水下探測、取樣和實驗的綜合平臺,在「科學」號考察船的深海科考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面向深遠海探測的國家重大需求,依託中科院先導專項,海洋所自主研發了世界首臺高溫熱液流體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深水可視化輕型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海洋之眼」深海著陸器等一系列原位探測和取樣設備,成功構建了「宏觀與微觀、走航與定點、梯度與原位相結合」「船基-潛器-原位」一體化的國際先進的深海系統探測與技術體系,建成了我國迄今樣品量最大、物種數最多的深海大型生物樣品庫並實現樣品共享。

該體系突破了10000米深海定點探測、6000米深海探測與採樣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室內模擬實驗→海洋移動實驗室→深海原位實驗室」的跨越,實現了深海探測「下得去、看得清、採得上、測得準、功能全、用得起」的目標,我國深海環境探測與取樣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廣泛應用於西太平洋深海極端環境探測。

成果頻出

「深海中心像粘合劑,聯合不同學科、不同方向的研究者,不僅局限在所內,還積極尋求國內外的合作,雖然人數不多,但涉及的面寬、範圍廣。」深海中心主任孫衛東說。

持續的合作交流,碰撞出不少新的火花,也凝結出許多喜人的成果。

依託深遠海綜合探測與研究平臺體系,海洋所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在南海首次觀測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態二氧化碳,發現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成功開展深海大型生物原位現場實驗和實驗室培養,揭示了溫度對熱液系統生物群落空間格局的影響,闡明共生體系的建立在深海化能生物的環境適應性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出化能營養生物——阿爾文蝦的系統演化新模式;在南海首次發現碳酸鹽質母巖漿向鹼性玄武巖連續轉化的現象,對推動有關深部碳對巖漿活動、地表環境的影響等相關研究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板塊俯衝樣式從地球早期的間歇式俯衝轉變為持續性俯衝會加快地幔的降溫速率,造成鹼性玄武巖在全球範圍大量增加,進而通過統計學手段首次確定地質歷史時期的持續性板塊俯衝作用開始於21億年前。

與美國蒙特利灣海洋研究所彼得•喬治•布魯爾教授在深海探測技術與體系構建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並獲得201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目前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緊迫,將來的資源40%都在深海。因此,了解和認識深海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未來,深海中心將在深海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領域繼續發力,同時在維護國家權益、深海資源開發等方面展開探索。」李超倫表示,「我們對深海科學的發展充滿信心。」

「我們還將關注資源環境、宜居地球等前沿科學問題,重點在板塊俯衝起始、碳氧循環、極端環境生命演化和深海原位觀測等方面發力。」孫衛東補充道。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這種情懷既包含科學家們的使命與擔當,更承載著幾代海洋人的海洋強國信念。歷經70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幾代中科院海洋所人傳承跨越、銳意進取,乘風破浪、耕海探洋,用拳拳赤子之心一步步叩開海洋的「心扉」。2006年,1000噸級近海科考船「科學三號」啟用,海洋所組織開展中國近海開放共享航次,開創了我國科考船「共管、共用、專業運行」的新模式。2012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交付使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我國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強國夢想。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一
    儘管國際合作因為歷史原因曾經短暫停止,但時局穩定後,海洋所的國際合作又迅速展開。1975年,以海洋所前所長曾呈奎為副團長的我國第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美,重啟我國與國際的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之門。1977年,海洋所劉瑞玉、曹登宮等赴阿爾及利亞工作,指導對蝦養殖技術,並首次成功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這是阿爾及利亞對蝦養殖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 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七
    海洋是生命最初誕生的家園,也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以下簡稱「分類室」)「尋寶」70年,採集生物標本80多萬號,發現海洋生物1新亞綱、6新科、93新屬、1774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佔國內同類新物種總數的65%;出版專著140多部、論文近2000篇。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於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中科院海洋所直播奇妙海洋,公眾科學日推探秘之旅
    5月23日,中科院海洋所通過直播舉辦了「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公眾跟隨主持人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在海洋生物標本館,有童魚、盲鼬䲁、生發石、硨磲等珍貴標本,很多採自西太平洋深海的紅珊瑚、黑珊瑚、小飛象、偕老同穴海綿等深海物種。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物種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Octocorallia: Victorgorgiidae) from seamounts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牽頭的「熱帶島礁海洋生態系統性保護及綠化關鍵技術與應用」榮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榜單。2020年是中國科學院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的收官之年,也是邁向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再出發的一年。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組建深海科技聯盟
    文 | 海南日報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
  •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新物種今天揭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參加相關活動。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
    他表示,70年來海洋所碩果纍纍、弦歌不輟,為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和青島市地方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青島市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洋所發展,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為海洋所及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創新發展做好堅實後盾。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三個紫柳珊瑚科新物種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5日訊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 中科院南海所二級研究員尚曉東:海洋物理學家 深藍追夢人
    而尚曉東研發的海洋探測快速溫度傳感器,只需要短短7毫秒,便能獲得海水中的溫度數據,這項成果不僅打破了國際壟斷,也成了目前國際上海洋探測響應速度最快的溫度傳感器。也為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 海洋所發布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新物種
    8月1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為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中科院海洋所開展傳承優秀作風...
    4月4日清明節當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開展「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傳承優秀作風學風」主題活動,旨在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外部形態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   此前,為慶祝中科院海洋所建所70周年,海洋所分類學者將5個深海新物種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是首個發表的新物種,也是迄今首個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種。該新種名稱由海洋所英文縮寫iocas,加拉丁文後綴–ica(意為屬於)構成。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
  • 跟隨海洋科考隊員一起去探秘西太平洋「海底花園」
    憑著科技與勇氣深入秘境、探索未知  2018年  「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  曾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2018年4月1日  「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對麥哲倫海山鏈上的一座海山  進行了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