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2020-10-30 中國科學報

作者 |張思瑋 廖洋

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

「空天海地」一體化綜合立體觀測網絡

科研人員進行複雜微量有機分析

海洋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可視化服務平臺

看海,需要的是一種心情;探海,則需要的是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既包含科學家們的使命與擔當,更承載著幾代海洋人的海洋強國信念。

歷經70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幾代中科院海洋所人傳承跨越、銳意進取,乘風破浪、耕海探洋,用拳拳赤子之心一步步叩開海洋的「心扉」。

如今,面向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所為核心力量,聯合中科院內其他涉海院所組建了一支海洋科考「集團軍」,高效運行「四所十船三碼頭」科考船隊,系統構建了「四站四網」空天海地一體化觀測網絡,打造海洋大型儀器區域共享體系,建設海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中心,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支撐平臺,迸發創新火花,深耕藍色國土。

起航聚力,「集團軍」從淺海走向大洋

「海洋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現場觀測是最基本的手段,海洋科學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離不開海洋科學觀測的助力。而要進行海洋觀測,自然離不開海洋科學考察船。」海洋所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刁新源說。

1957年,海洋所成立科考船隊,我國第一艘專業海洋調查船 「金星」號投入使用。1958年,以海洋所為骨幹力量、「金星」號為主力科考船,開展了新中國首次大規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摸清了我國海域家底,為新中國海洋科學研究事業奠定了基礎。

1980年,排水量3324噸的「科學一號」海洋科考船正式服役,實現了中國海洋科學考察從近海走向遠海。

2006年,1000噸級近海科考船「科學三號」啟用,海洋所組織開展中國近海開放共享航次,開創了我國科考船「共管、共用、專業運行」的新模式。

2012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交付使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我國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強國夢想。

2015年,中科院黨組決定由海洋所牽頭組建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統籌調配院內「科學」「實驗」「探索」「創新」4個系列10艘科學考察船,建立了「四統一、三統籌、雙閉環」的管理體制機制,形成了從海岸帶、近海到深海大洋的譜系化科考能力,建成了全海域可達、全海深探測、全要素獲取、全鏈條保障的綜合探測體系,有力推動了中科院海洋科考能力的跨越式提升,為全國的海洋科研力量提供開放共享的創新基礎平臺。

可以說,從「金星」號到「科學一號」,再到「科學」號,幾代海洋所人秉承科學報國之志,懷揣探秘海洋之心,以對科學問題孜孜以求的態度,不畏風浪不懼險阻,乘風破浪耕海探洋。

建站織網,打造立體化「透明海洋」

「想要深入了解海洋,除了需要科考船,更離不開與大海日夜廝守的海洋觀測臺站網絡。如果說科考船是有目的地獲取海洋某個區域的短期數據,那麼海洋觀測臺站網絡記錄的則是長期、動態、實時的監測數據。」海洋所海洋觀測網絡管理中心主任於仁成說。

野外臺站網絡是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能為科學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一手的數據。幾代海洋所人通過建立野外觀測臺站,鋪設觀測網絡,由點及線、由線到面地觀測海洋、透視海洋,以期更準確地把握海洋的脈搏。

如今,海洋所牽頭建設的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通過整合膠州灣生態站、黃河口濱海溼地生態站、牟平海岸帶試驗站、長江口生態站以及黃海浮標觀測網、東海浮標觀測網、西太潛標觀測網、環渤海陸海氣環境立體觀測網,構建了「四站四網」海洋觀測網絡,這是國際上最大規模的「空天海地」一體化綜合立體觀測網絡,布局從中國近海及鄰近大洋正向大洋深處覆蓋……

「未來,利用野外臺站觀測網絡,海洋科學將會從單純科學研究轉向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於仁成說。

設備集群,海洋「核武」顯威力

有了專業的海洋科考船隊和海洋綜合觀測網絡,還不足以完全承擔解析海洋的秘密,一定要有先進的實驗儀器做強大的「武器支撐」。

「各單位甚至同一單位各種設備一同湧入,也帶來了重複購置、使用效率低等問題。」 中科院海洋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宋金明表示。基於這樣的背景,在中科院部署下,2008年,中科院海洋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在青島成立,海洋所是牽頭單位。自此,具有海洋科學特色的集大型儀器設備、一流科技人才、重大科研任務於一體的特色明顯、功能強大的綜合型研究實驗集群初現端倪。

當然,平臺建設並非是簡單的「拉郎配」,而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集約優勢,從「多股繩」轉變為「一根纜」,實現「1+1>2」的規模效益。

如今,中心涵蓋中科院7個研究所,不斷完善面向海洋樣品全基質的系統測試平臺,構建了以青島和廣州為核心,「南北雙核、五地七所」的海洋觀測與室內分析測試共享體系,並面向國內外高效開放共享。近兩年,中心年均總共享機時超過 48 萬小時,累計為 83 家院所、高校和企業提供分析測試服務,並連續兩年在中央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評價考核中獲評優秀。

人工智慧,打造「數字海洋」新高地

無論是劈波斬浪的科考船隊,「空天海地一體化」觀測網絡,還是開放共享的大型儀器設備,最終都會以觀測數據、模式數據、實驗數據等形式呈現。

「這就需要建設一個開放共享的綜合性海洋大數據中心。」 海洋所海洋大數據中心主任李富超說。

早在2000年,海洋所就開始進行系統性的海洋科學資料庫建設,聯合中國海洋大學等5家高校科研院所建成青島海洋科學數據平臺,開展海洋科學數據整合和共享工作。

2018年中科院開始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海洋所眾望所歸地整合相關資源成立海洋大數據中心,成為中心三個核心開放支撐平臺之一。目前,該中心的數據資源量已近300TB。

有了海量數據,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成產品發揮效能?李富超表示,這就離不開高性能計算平臺保障。目前,海洋大數據中心的超算平臺是中科院高性能計算環境青島分中心,在數據管理和應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相關專項的支持下,海洋大數據中心研發出了適合於海洋遙感映像的深度學習模型、CASEarth-Ocean數據可深化服務系統以及一系列高水平海洋科學數據產品,這些成果都在海洋科學研究的「藍色舞臺」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將科研人員徵服海洋的過程比作建高樓大廈,那麼科考船隊、海洋觀測網絡、分析測試中心、海洋大數據中心等平臺就是支撐高樓大廈的中流砥柱。未來,相信在這些支撐平臺疊加效應輻射下,海洋所在集聚優勢創新團隊,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協同創新,支撐重大科技任務實施和重大成果產出等方面將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一直致力於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八
    ,也蘊藏著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各種戰略資源和能源,成為國際海洋科技發展的熱點和焦點。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深海戰略「三步曲」,「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戰略的計劃路線圖首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對此時的海洋所來說,經過60多年的勤業耕海,在淺海的生物種類與演化過程、生態與環境特徵等已有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積累。
  • 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七
    海洋是生命最初誕生的家園,也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以下簡稱「分類室」)「尋寶」70年,採集生物標本80多萬號,發現海洋生物1新亞綱、6新科、93新屬、1774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佔國內同類新物種總數的65%;出版專著140多部、論文近2000篇。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於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中科院海洋所開展傳承優秀作風...
    4月4日清明節當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開展「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傳承優秀作風學風」主題活動,旨在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
  • 【中國科學報】耕海探洋樹藍色豐碑 唯實求真譜時代華章
    深耕海洋70年,海洋所人同心同德、開拓奮進、不忘初心、孜孜求索,在我國海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做出了許多奠基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創新成績,引領著我國向海洋進軍的藍色徵程。
  • 耕海探洋 唯實求真:中科院海洋所70周年所慶
    海洋科技創新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所憑藉其過硬的科研實力,推動著這一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發展。在海洋所成立70周年之際,海洋所所長王凡分享了海洋所的建設歷程、定位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規劃。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
    他勉勵海洋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代表青島市政府向海洋所70華誕表示祝賀。
  • 探秘海洋生物 賦能藍色產業—新聞—科學網
  • 藍色引擎提速大鵬新區,點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名片
    今年,深圳出臺《實施方案(2020-2025年)》,將海洋置於城市發展的戰略位置,規劃引領,先行示範。"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與文化、海洋綜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領域,大力推進63個重點項目示範性建設,到2025年成為我國海洋經濟、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標杆城市和對外彰顯"中國藍色實力"的重要代表。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藍色矽谷"核心區的核心項目--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全球第七大海洋科研機構,有力提升我國海洋自主創新能力。
  • 中科大:報國攀高峰 創新做引擎(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重溫囑託看...
    當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李軍配,如今學成後選擇創業報國之路,研發出打破壟斷的創新產品。突破量子世界的前沿奧秘,探求人體抗癌的關鍵機制……今年以來,中科大的高質量學術成果「井噴」,已有10篇論文登上國際三大頂尖學術期刊。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科大。「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 海洋日藍色宣傳報導亮眼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提前策劃,周密部署,圍繞「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主題,充分發揮報刊、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多媒體組合優勢,不斷提升報導水平,深化媒體融合,策劃了一系列直播、微博微信作品、新媒體創意產品、新媒體專題等,發動廣大網友積極參與,取得良好效果。☞實現全平臺資源共享。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不久遷往湛江市建所,廣州部分改為工作站。全所職工曾達527人,後經多次精簡,原接收的汕頭科技學校也於1962年停辦,全所職工僅餘125人。1962年中科院決定將南海海洋所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南海分所。1963年所部遷回廣州新港路原址。1966年2月7日,中科院批准南海分所恢復獨立建制,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9年中南分院撤銷後,研究所一度下放廣東省,改名為廣東海洋研究所。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新物種今天揭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參加相關活動。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近年來,中科院深海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向海洋進軍,聯動高校、企業、科研單位等多方力量,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完成了多項重要科研任務,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牽頭的「熱帶島礁海洋生態系統性保護及綠化關鍵技術與應用」榮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榜單。2020年是中國科學院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的收官之年,也是邁向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再出發的一年。
  • 中科院院士曾呈奎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舉行
    1946年12月回國,歷任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三至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及其藻類學分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際藻類學會主席,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創新發明的海帶「夏苗培育法」和「陶罐海上施肥法」,推動中國的海帶栽培業迅速發展,使我國海帶產量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