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探洋 唯實求真:中科院海洋所70周年所慶

2020-11-30 騰訊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1950年建於海濱城市青島,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機構。海洋科技創新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所憑藉其過硬的科研實力,推動著這一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發展。在海洋所成立70周年之際,海洋所所長王凡分享了海洋所的建設歷程、定位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規劃。

王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海洋所是在何種契機下成立的?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現代海洋學研究在國內幾乎一片空白。為開展海洋生物資源調查,替後續開發利用打下基礎,在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和曾呈奎的建議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並在1959年擴建為現在的海洋所,成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搖籃。建所初期,海洋所的老一輩科學家們參與了《1956~196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制定,為中國海洋科學和海洋事業的長期發展繪製了宏偉藍圖。

您如何解讀海洋所的獨特發展定位?

海洋科學與技術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關心海洋、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是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有別於大學和政府的海洋管理機構,海洋所堅持使命導向的科學研究,面向海洋領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綜合研究。海洋所的發展定位是:致力於綜合性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立足近海環境演變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綜合交叉與系統集成,拓展深海探索的先導性研究,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系統性和原創性成果,成為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和技術研究機構,在我國海洋科技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海洋所是如何以其科研成果服務社會需求的?

海洋所堅持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立足科技創新。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們就堅持西太平洋環流研究,後來發起了我國海洋領域首個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以提高人類對西太平洋海洋環流及其對全球氣候影響的認識。我們在《自然》、《科學》發表的有關洋殼俯衝的研究,改變了學界對於地震成因的一些傳統觀念。

海洋所的研究還揭示了近海生態災害的形成機理和演變趨勢,研發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等綠色環保技術,以保護海洋環境,相關產品已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我們開發的水體治理、溢油修復和海洋牧場技術極大幫助了汙染治理以及海洋生境修復。我們還解析了海洋環境微生物腐蝕機理,創新了腐蝕防護技術。

引領中國海水養殖的三次產業浪潮,海洋所在海帶、對蝦、扇貝養殖方面做出了原創性貢獻,是科學技術惠及民生的典範。圍繞我國海洋生物產業轉型升級中的迫切需求,突破基因組解析、種質創新、健康養殖、綠色加工等關鍵問題和技術瓶頸,提振了整個海洋生物產業。

您對海洋所的未來發展規劃是什麼?

海洋研究依賴大型基礎設施的支持,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順應中國科學院發展「大科學」的計劃,海洋所正在建設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依託我們的海洋科研平臺,尤其是「科學號」科考船等科技基礎設施,我們布局了「印太匯聚區多圈層相互作用」、「健康海洋理論與技術應用」、「海洋生命過程認知與生物資源綠色發展」等核心研究方向,並積極促進中科院海洋所和煙臺海岸帶所兩所的融合。這將幫助解決全球氣候變化、海洋健康、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等重大問題。我們還開辦了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以深化科教融合,培養海洋科技創新人才。

海洋大科學中心的資源平臺是如何支持多學科交叉研究的?

海洋大科學中心特別重視海洋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布局建設多層次、多類型的海洋基礎設施平臺集群:以 「科學號」為核心建設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運行管理平臺;構建海洋綜合觀測網絡和海洋大數據中心;不斷完善面向各類海洋樣品的系統分析測試平臺;啟動「海洋生態系統模擬設施」預研。通過提升中心平臺支撐服務能力,滿足海洋「大科學」時代的多元化需求。

例如,在「印太多圈層相互作用」方向,我們依託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多平臺資源,組織團隊面向環流、氣候變化、板塊俯衝、生物多樣性、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開展了跨學科協同攻關。

利用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建設,我們也努力集聚共建單位的優勢力量,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災害防控等領域組建交叉研發集群。我們遴選優質研究成果,疏通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的連接,以實現成果落地轉化。目前,海洋大科學中心設置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端用戶項目,已集聚了不同學科的專家,開展聯合研究和成果轉化示範。

海洋綜合觀測網絡的建立有哪些意義?

建設海洋綜合觀測網絡的主要目的在於獲取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資源長期變化的相關參數。作為海洋大科學中心的重要支撐平臺之一,海洋觀測網絡綜合了海洋所和海岸帶研究所「四站四網」,基本形成了覆蓋典型河口、海灣、近海和西太平洋的觀測體系。長期綜合觀測將有利於深入研究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演變和效應。

您是如何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

海洋科學的研究離不開全球合作。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堅持全球視野,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在NPOCE計劃的基礎上,海洋大科學中心還將圍繞海洋生命、海洋環境、全球變化等領域,倡導設立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此外,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我們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合作。海洋大科學中心將以積極開放的態度,打造海洋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國際化平臺。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海洋所開展傳承優秀作風...
    4月4日清明節當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開展「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傳承優秀作風學風」主題活動,旨在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
  • 海洋所舉行「緬懷科研先驅 弘揚科學精神」主題活動
    為緬懷老一輩科學家為祖國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4月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緬懷科研先驅 弘揚科學精神」主題活動。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管理部門全體職工、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代表等參加活動。
  • 【中國科學報】耕海探洋樹藍色豐碑 唯實求真譜時代華章
    這個印刻著歷史滄桑的院子,聚集了一大批中國頂尖的海洋科學高端人才,這裡是新中國第一個國立海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  海風吹拂中,這個洋溢著科研樸素嚴謹之風的院落巍然屹立,在時光的雕刻中見證著新中國海洋科學的70年傳承與發展之路。  70年攜手奮進,70年勇攀高峰,70年謀海濟國志宏願,70年搏浪弄潮天地寬。
  • 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這種情懷既包含科學家們的使命與擔當,更承載著幾代海洋人的海洋強國信念。歷經70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幾代中科院海洋所人傳承跨越、銳意進取,乘風破浪、耕海探洋,用拳拳赤子之心一步步叩開海洋的「心扉」。如今,面向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所為核心力量,聯合中科院內其他涉海院所組建了一支海洋科考「集團軍」,高效運行「四所十船三碼頭」科考船隊,系統構建了「四站四網」空天海地一體化觀測網絡,打造海洋大型儀器區域共享體系,建設海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中心,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支撐平臺,迸發創新火花,深耕藍色國土。
  • 劉奇: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調查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尋烏調查》體現的唯實求真精神,為做好新時代的調查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所作的《尋烏調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調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是要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把各項工作謀劃好、推動好,把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生動體現唯實求真精神 《尋烏調查》是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之作,通篇閃耀著唯實求真精神。
  • 人民日報: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調查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尋烏調查》體現的唯實求真精神,為做好新時代的調查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所作的《尋烏調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調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是要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把各項工作謀劃好、推動好,把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生動體現唯實求真精神   《尋烏調查》是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之作,通篇閃耀著唯實求真精神。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半島記者 徐傑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2018年01月05日 10:29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0周年發展紀實
    創新十載譜壯麗篇章 風雨六秩樹藍色豐碑——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0周年發展紀實六十載風雨兼程,六十載奮發有為;六十載披荊斬浪,六十載春華秋實。在這日新月異的六十年中,一代又一代海洋所人艱苦奮鬥,改革創新,將海洋科研事業的春天迎進中華大地。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腳踏實地的海洋所人揮斥方遒,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大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視察深海所,充分體現了對海洋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激勵著全院廣大幹部職工開拓進取、攻堅克難,進一步做好海洋科技創新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四次到中科院系統視察調研,充分體現了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中科院工作的親切關懷、充分肯定,全院廣大幹部職工受到巨大鼓舞與深刻鞭策。
  •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新物種今天揭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參加相關活動。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楠)4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60周年學術論壇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
  • 海洋所發布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新物種
    8月1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為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蘇州醫工所舉辦中科院「求真科學營」暑期活動
    蘇州醫工所舉辦中科院「求真科學營」暑期活動 2016-07-11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中科院院士曾呈奎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舉行
    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紀念曾呈奎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緬懷他「愛國敬業、耕海澤農、前瞻布局、甘為人梯」的偉大科學精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於6月18日舉行曾呈奎110周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三個紫柳珊瑚科新物種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5日訊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