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十載譜壯麗篇章 風雨六秩樹藍色豐碑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0周年發展紀實
六十載風雨兼程,六十載奮發有為;六十載披荊斬浪,六十載春華秋實。
在這日新月異的六十年中,一代又一代海洋所人艱苦奮鬥,改革創新,將海洋科研事業的春天迎進中華大地。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腳踏實地的海洋所人揮斥方遒,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201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迎來60周年華誕,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鑑今,志在開拓未來。作為新中國成立最早的海洋科研機構之一,海洋研究所見證了新中國海洋科研事業的起步、創新與發展。回首60年的發展歷程,海洋研究所邁出的每個步伐,無不踩著時代的旋律,打上時代的烙印。
海洋所人牢記「耕海探洋、唯實求真」的所訓,秉承「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風,以「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為核心價值,攀登一座又一座海洋科學高峰,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壯麗篇章。
艱苦奮鬥,從零開始引領我國海洋科研事業蓬勃發展
1949年10月26日,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中國科學院即將成立之際,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針對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現狀,從國家對未來海洋科技的需求出發,聯名致函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陶孟和與竺可楨,建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
1950年2月3日,中國科學院研究計劃局在北京召開動生物學研究機構調整座談會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並在青島設立海洋生物研究室,從開展海洋生物學研究著手,逐步擴展到海洋科學的全部領域,然後再建立多學科、綜合性的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組建正式列入了中國科學院的議事日程。
1950年8月1日,這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歷史將永遠銘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萊陽路28號正式成立。童第周任室主任,曾呈奎、張璽為副主任。
1954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1957年8月22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1959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下設海洋實驗動物、海洋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地質等6個實驗室,1960年5月22日又組建成立海洋化學研究室。至此,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終於全面發展形成。
打開海洋研究所60年發展的歷史畫卷,濃厚文化積澱的芳香撲面而來。
童第周、曾呈奎、張璽、孫自平、毛漢禮、秦蘊珊、劉瑞玉、張福綏、鄭守儀、胡敦欣、侯保榮、穆穆……一個個厚重而閃光的名字,記載著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豐碩歷史,光耀著當代海洋研究的輝煌現在,也啟迪著中國海洋探索的美好未來。
和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海洋研究所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面向國際海洋科學前沿,懷著對科學的熱愛和對蔚藍的崇敬,承載著發展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神聖使命,邁出了中國海洋科研事業從零開始的第一步,步伐穩健、開拓進取,一步步走向輝煌。
優化學科布局、凝練科學目標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經過了60年的創新發展,今天的海洋研究所已成為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60年來,海洋研究所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基礎性、原始性的研究成果,培育和造就了許多在海洋科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顯示出了非凡的科研實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
2008年,海洋研究所順利通過了中國科學院「2+3」評估,成為全院33個A類研究所之一。
構建了「5-3-2」網格化科研體系,極大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海洋研究所目前擁有實驗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海洋環流與波動、海洋地質與環境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和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海洋生物技術工程、海洋環境工程、海洋腐蝕與防護3個研究發展中心;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和我國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
另外,通過設立非物理建制的海洋油氣研究中心和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形成了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單元,並建有一支技術實力雄厚的科學考察船隊,擁有「科學一號」、「科學三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和「創新號」近海科學考察船。
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圖書15.6萬冊,中外期刊1000餘種,與46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多個機構交換原版書刊300多種。編輯出版的學術期刊有《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集刊》、《中國海洋湖沼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海洋科學》。其中,《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被SCI-E收錄。
研究所還掛靠有國家一級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
創新集成 成果豐碩
海洋研究所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重點在藍色(海洋)農業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海洋環境與生態系統動力過程,海洋環流與淺海動力過程,以及大陸邊緣地質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工作,取得了9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家一等獎6項,國家二等獎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4項,國際獎 16項,山東省最高科技獎3項,中國科學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獎、科技獎一等獎126項,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60年來,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以首席科學家身份主持「973」計劃項目6項,承擔課題32個;承擔「863」計劃課題85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1999年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0項,項目數量和經費額度始終居於全國涉海科研院所前列。
研究所共發表論文83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000餘篇),出版專著189部,論文數量、質量均處全國涉海機構領先水平。其中,2009年發表在JCR-TOP15%期刊的高端文章比例達23%。「2008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海洋研究所在全國表現不俗的論文研究機構中排名第19位,在國內論文數較多的研究機構中排名第20位,在各學科SCI論文較多機構中(地學)排名第11位、(農學)排名第7位,均在全國海洋研究機構中位居第一。
共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7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83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24件、外觀設計專利42件。
「三次浪潮」席捲全國,第一次全國海洋調查填補空白,創新十載成績斐然
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腳步,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其中,最關鍵的是中國海水養殖的三次產業浪潮。海洋研究所以曾呈奎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在海帶、對蝦、扇貝養殖方面作出了原創性貢獻,開創和引領了「三次浪潮」的興起和發展,是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是科學技術惠及人民群眾的光輝典範。
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帶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藻類養殖浪潮。20世紀50年代,以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為代表的山東海洋科技工作者對來自日本海等冷水海域的天然海帶苗進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學研究。首先創造了海帶夏苗培育法,大幅度提高了海帶產量;發明了筏式養殖技術、「陶罐施肥」技術,推動了海帶人工養殖在山東全面興起;50年代後期解決了海帶南移的關鍵技術,使我國海帶的總產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為世界第一,並創建了藻類產業化工程體系,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在,全世界80%的海帶產自中國。曾呈奎院士主持完成的「海藻養殖學原理研究」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第二次浪潮是80年代以來,以對蝦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蝦類養殖浪潮。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海洋研究所劉瑞玉院士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開展了大量關於對蝦的調查研究工作。60年代末,培植出人工親蝦,育苗獲得成功。80年代初,在眾多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並在全國沿海及時推廣,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主要依靠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為對蝦養殖產業化奠定了基礎。90年代初,成功引進了南美白對蝦等新品種,伴隨著養殖技術體系的創建,使我國對蝦養殖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第三次浪潮是90年代以來,以扇貝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貝類養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張福綏院士首次從美國大西洋沿岸引進海灣扇貝,並系統研究解決了在中國海域養殖海灣扇貝的一些生物學與生態學問題,突破了產業化生產的一整套工廠化育苗與養成關鍵技術,在我國北方海域形成了一個海灣扇貝養殖的新產業,掀起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第三次浪潮。「海灣扇貝工廠化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究成果獲199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到目前為止,貝類養殖仍是我國海水養殖業的主要品種。我國貝類養殖產量居世界第一。
1958年9月15日,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海洋組的全面規劃和領導下,以海洋研究所為骨幹力量的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在「金星」號的汽笛長鳴中全面展開,至1960年12月結束。
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先後在渤黃海區、東海區和南海區進行了綜合調查;1959年12月又開始和越南民主共和國合作進行了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通過調查,取得了系統全面的我國基礎性綜合海洋資料,掌握了我國近海洋水文、化學、地質和生物等海洋要素的基本特徵和變化規律,編寫了《海洋調查暫行規範》、出版了《全國海洋綜合報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和《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圖集》,改變了我國缺乏基礎海洋資料的被動局面,培養鍛鍊了一支海洋科技隊伍,為我國海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中國科學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