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2021-01-15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

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據介紹,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我國每年赤潮發生70多次,經濟損失達300億元,甚至威脅濱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引起國家高度關注。俞志明團隊歷經20多年的科技攻關,首創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技術與方法,解決了困擾該領域近50年的國際難題,取得了赤潮治理領域的重大突破。

針對不同赤潮種類,俞志明團隊研發出三個系列、十餘種改性黏土材料,與企業合作研製出各種赤潮治理專用設備和首艘專用船隻,實現了材料和設備的產業化生產,以及現場治理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高效作業。目前,該技術方法已納入我國沿海13省市應急處置預案,在我國從北到南20多個海域成功開展應用,保障了奧運會、大運會、全運會水上項目以及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水環境安全;並應用於我國近海核電冷源取水海域赤潮的應急處置方法,保障了近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017年以來,智利、美國、秘魯等國家分別引入了這一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走出國門的環保技術,彰顯出該技術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如同聯合國政府間海委會赤潮工作組前主席、美國國家赤潮辦公室主任Donald Anderson教授評價的那樣:中國的赤潮治理技術是世界該領域的引領者。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
  •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沒有赤潮了,不能再有赤潮了」,是養殖戶們最常念叨的一句話。半年前,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的研究團隊就駐紮在了這裡養殖戶的閥架上,他們反覆論證用改性黏土治理赤潮這一研究成果,想要徹底幫養殖戶們解決心病。「第一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建立一個防護體系,前期做試驗,看對鮑魚的生長有沒有影響,連續噴灑半個月,二十天,實驗結果表明不會對鮑魚產生影響。
  • 中科院海洋所:赤潮973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該研究面向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形成機制、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的宏觀調控設想、大規模赤潮的危害機理以及赤潮的應急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成果,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提出的「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目標的實現有重要貢獻。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赤潮「消防員」俞志明:讓中國技術走出國門獲贊
    4月8日,《人民日報》13版以《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全文:應對有害藻華,研發出改性黏土技術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自然之子)春潮湧動,碧浪拍岸,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南海路7號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海而立,今年60歲的俞志明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30年。
  • 耕海探洋 唯實求真:中科院海洋所70周年所慶
    海洋科技創新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所憑藉其過硬的科研實力,推動著這一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發展。在海洋所成立70周年之際,海洋所所長王凡分享了海洋所的建設歷程、定位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規劃。
  • 海洋所代表團成為國際黃東海海洋科學研討會亮點
    此研究為目前國際上有關該海域生物區系狀況最為權威性的學術資料,因此贏得了全體學者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鄭守儀院士結合其50年來有關中國海有孔蟲的分類和生態研究,介紹了有孔蟲作為生物指示種的重要應用價值,同時通過精美絕倫的標本雕刻模型圖片,介紹了有孔蟲的美學價值和據其所創作的各種藝術品,她最後展示了以有孔蟲雕塑群為主題的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景點廣東省中山市有孔蟲雕塑園。
  • 「煙臺技術」馳援美國弗州赤潮首批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從...
    14日下午,首批用於「赤潮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出口美國啟運儀式」在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行,這標誌著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美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同籤署的「改性粘土技術應用於美國佛羅裡達沿海赤潮治理」的合作協議進入正式實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教授及其團隊、煙臺市、萊山區相關部門出息了啟動儀式。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頻發、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40:用哪些方法治理赤潮現象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261.在海洋的各種汙染物中,對海洋的破壞最嚴重、最普遍的是哪種?各類汙染物中對海洋破壞最嚴重、最普遍的非石油莫屬。每年進入海洋中的石油有1000萬噸。
  • 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
    齊魯網1月30日訊(記者 田進 通訊員 王敏)近日記者從國際甲殼動物學會(The Crustacean Society,TCS)理事會獲悉,該會授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員2017年度「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The Crustacean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落戶南沙
    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計劃於2020年建成  昨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開工儀式在廣州南沙區科技資訊園舉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南沙,必將有助於南沙加快完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必將有助於南沙增創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加快促進海洋科技產業的發展,為推動我國海洋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赤潮(red tide),是指由於海洋中微型浮遊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快速增殖或高度聚集, 導致一定範圍和時間內的水體發生變色的現象。赤潮一詞其實是歷史沿用名詞,「赤」並不特指紅色。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赤潮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但其中以赤色最為常見。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赤潮(red tide),是指由於海洋中微型浮遊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快速增殖或高度聚集, 導致一定範圍和時間內的水體發生變色的現象。赤潮一詞其實是歷史沿用名詞,「赤」並不特指紅色。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赤潮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但其中以赤色最為常見。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一
    此外,開展中日東海物質通量合作和海底地殼熱流合作、中美南黃海環流與沉積學合作、中德海南島海洋生物聯合調查和赤潮研究、中韓黃海海洋學合作等,不斷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提升國際影響力。進入21世紀,海洋所的國際合作項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茂景象。以海洋所的科學家為主導發起的國際合作計劃,更是得到了美、日、澳、韓等國海洋學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開展互花米草治理攻關 助推黃河三角洲溼地...
    上世紀80年代,互花米草作為固岸護坡植物被引種到山東沿海,但近幾年來,互花米草呈爆發式擴張,影響本地原生植物物種,降低潮間帶生物多樣性,阻隔溼地水文連通性,導致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局部崩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成為制約山東濱海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災難之一。加快互花米草的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受訪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陳亞瞿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助理主任 茹 懿國家海洋局近日發布消息稱,預計今夏近海赤潮偏多。今年1月以來,廣東惠州、珠海、深圳、汕尾等海域已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現象。近年來,「赤潮」一詞頻繁見諸報端,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影響?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今天看來,「全球」一詞帶來的不僅是國際治理轉型,而且帶來了知識上和實踐上的創新。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作用的重要性總是被忽視。但仍然有一些最新的重要例子說明,不應忽視非政府組織,尤其是智庫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2018年5月11日,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一項決議,為制定《全球環境公約》建立框架,開啟了關於《世界環境公約》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