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
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據介紹,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我國每年赤潮發生70多次,經濟損失達300億元,甚至威脅濱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引起國家高度關注。俞志明團隊歷經20多年的科技攻關,首創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技術與方法,解決了困擾該領域近50年的國際難題,取得了赤潮治理領域的重大突破。
針對不同赤潮種類,俞志明團隊研發出三個系列、十餘種改性黏土材料,與企業合作研製出各種赤潮治理專用設備和首艘專用船隻,實現了材料和設備的產業化生產,以及現場治理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高效作業。目前,該技術方法已納入我國沿海13省市應急處置預案,在我國從北到南20多個海域成功開展應用,保障了奧運會、大運會、全運會水上項目以及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水環境安全;並應用於我國近海核電冷源取水海域赤潮的應急處置方法,保障了近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017年以來,智利、美國、秘魯等國家分別引入了這一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走出國門的環保技術,彰顯出該技術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如同聯合國政府間海委會赤潮工作組前主席、美國國家赤潮辦公室主任Donald Anderson教授評價的那樣:中國的赤潮治理技術是世界該領域的引領者。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