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2020-12-05 中國網

  智利爆發超級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擱淺。

受訪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陳亞瞿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助理主任 茹 懿

國家海洋局近日發布消息稱,預計今夏近海赤潮偏多。今年1月以來,廣東惠州、珠海、深圳、汕尾等海域已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現象。近年來,「赤潮」一詞頻繁見諸報端,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生命時報》記者對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了採訪。

赤潮,大海的「紅色幽靈」

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尾聲,但仍會持續影響我國近海海洋環境。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近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為45~46次。而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陸源入海汙染仍居高不下。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和汕尾等地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當地漁民表示,海水「白天是粉紅色的,晚上又變成幽藍色」。近期,智利南部海域也爆發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此次赤潮爆發被認為是智利近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環境危機之一。2012年,深圳南澳海面出現較大面積的夜光藻赤潮,受汙染的海面約有一個足球場大,海面上漂浮著大量垃圾,海水也泛著陣陣惡臭……

赤潮又稱紅潮,有人稱之為大海中的「紅色幽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亞瞿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有害生態現象,在淡水中則被稱為水華。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近幾年由抑食金球藻類引發的褐潮、由滸苔類引發的綠潮等也不少見。比如山東青島沿海海岸的各海水浴場和沙灘近幾年就多次遭到滸苔的「圍攻」,遠遠望去,原本蔚藍的大海變得像草原一樣。

陳亞瞿介紹說,赤潮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也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海洋環境再好的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日本,每年也都會發生赤潮。」從近十多年的數據來看,氣候異常的年份,赤潮發生的次數比較多。赤潮的成因比較複雜,一方面與緯度、季節、洋流、海域的封閉程度等自然因素有關。舉例來說,赤潮一般在5月份最多,夏天相對集中。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海水溫度升高,導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條件更好,更易引發赤潮。

另一方面,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入海引起的富營養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渤海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地區之所以赤潮多發,就是因為工業發達、人口密集,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隨江河入海,氮、磷等營養鹽類增加,造成海域富營養化,通俗地說就是海水「太肥沃了」,給一些藻類的大量繁殖提供了養分。研究表明,向海洋排放含氮和磷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髙密度養殖,沿岸農田化肥、農藥的流失等人為因素,可使某些赤潮生物在有氮鹽的海水中增殖2倍,若同時加入足夠的磷鹽可增殖9倍。

赤潮來襲,損失嚴重

陳亞瞿說,廣袤的海洋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而赤潮的發生會干擾和破壞這種平衡,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赤潮帶來的主要危害是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損失。藻類植物的大規模聚集會令海水缺氧,使一些魚類和貝類窒息而死,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進一步使得魚蝦、貝類缺氧或中毒死亡。此外,某些藻類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比如1998年廣東海域發生過一次嚴重的米氏凱倫藻赤潮,造成廣東和香港兩地的漁業損失約4.5億元。毫不誇張地說,赤潮所到之處,魚蝦陳屍、蟹貝滅絕,只有藻類瘋長,生機勃勃的海洋瞬間一片死寂。

赤潮還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

陳亞瞿介紹說,某些赤潮藻類會分泌赤潮毒素(又稱為貝毒),有導致中樞神經麻痺的,有讓人健忘的,有導致腹瀉的。目前已確定有10餘種赤潮毒素的作用比眼鏡蛇毒素強80倍,它們會通過生物鏈的富集作用傷害人體。人們食用有毒赤潮海域內的魚類、貝類時,生物毒素就可能在體內積累,進而引起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據統計,全球每年因赤潮毒素引發的貝類中毒事件高達300多起。

陳亞瞿介紹說,許多國家都對魚類、貝類中的毒素含量有著嚴格規定。如加拿大規定海產品中的麻痺性貝毒超過80微克/百克時就禁止食用,健忘性貝毒含量不得超過20微克/克。美、加等國一旦發生赤潮,相關海域內的養殖場就會被關閉。歐盟則對進口水產品的新鮮度化學指標、自然毒素、寄生蟲、微生物指標、環境汙染的有毒化學物質和重金屬、農藥殘留、放射線等63項指標進行檢測。

然而,赤潮僅僅是諸多海洋環境汙染中的一種,石油洩漏、有毒物質(重金屬和有毒有機化合物)累積、固體垃圾汙染和核汙染也在威脅蔚藍的大海。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助理主任茹懿表示,超過70%的海洋垃圾(包括海灘垃圾、海洋垃圾、海底垃圾)來自陸地,便利的「一次性生活」讓海灘、近海充斥著塑膠袋、礦泉水瓶等。國務院去年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指出,我國海洋環境汙染問題突出,入海河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沒有得到遏制,局部海域汙染嚴重,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受全球氣候變化、不合理開發活動等影響,近岸海域生態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海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一些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部分島嶼特殊生境難以維繫。

尊重自然,敬畏海洋

專家指出,赤潮就像藍色大海的「紅燈」,警示我們應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汙染物入海排放。陳亞瞿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對赤潮非常重視,國家科委、國家海洋局通過科研項目、行政監管等手段對赤潮進行監測、預測、治理,效果非常好。從現有條件看,一旦大面積赤潮出現後,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但在一些非開放的海域內,發生小面積赤潮可以進行很好的治理,讓水質恢復正常。

因此,控制赤潮等海洋環境汙染,要從預防著眼。首先,要從國家層面加強對海洋開發的管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將海洋主體功能進行了分區,其中包括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施禁漁區、休漁期管制,嚴格限制不符合保護目標的開發活動,禁止傾倒廢水和固體廢物。其次,重視對城市汙水和工業廢水的處理,提高汙水淨化率,減少向海洋中排放。再次,合理開發海水養殖業,合理確定養殖密度,減緩由海水養殖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不能將池塘養殖的汙水和廢物直接排入海水。最後,國家對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監管。陳亞瞿介紹說,與海洋有關的項目,在立項時就會預測會不會引起海洋汙染等問題,並預留生態補償金進行治理。企業也要加強自律。

對於每個人而言,我們要尊重自然,敬畏海洋,有保護海洋的理念。茹懿說,海洋固體垃圾就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大家去海邊遊玩時,都能把產生的垃圾打包帶走,大海就會更加乾淨。陳亞瞿還指出,人們還要加強社會責任感,看到企業擅自排汙可以進行舉報,為海洋環境出一份力。▲

(本文由本報記者張杰採寫)

相關焦點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
  • 加速海洋生態修復 科學家找尋營養鹽結構失衡原因
    宣基亮說:「長江每年輸入近海約9千多億立方米的水,對近海影響很大,夏季影響範圍可輕易到達韓國濟州島。舟山近海的富營養化與長江水質富營養化離不開關係。」而長江的富營養化則是沿江大量排放工業汙水、生活廢水以及農藥流入等造成的。據資料顯示,1985年後長江在化學氨肥年平均輸入量約為500萬噸,是造成營養鹽失衡的主要原因。
  • 長三角地區近海汙染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借海洋之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然而,對海洋資源的長期過度開發和利用,也使長三角地區的近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逐漸成為限制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加強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對長三角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
    2019年6月25~26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在廈門組織召開了「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預測及評估防治技術」等5個海洋生態環境類項目的中期檢查會議。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隨著工業廢水和養殖業汙水、以及生活汙水向海洋中過度排放,氮磷鐵錳元素及有機物匯於大海之中,最終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從而引發赤潮。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調查,在全球範圍內,35%左右的湖泊、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河口和近海水域也受到嚴重影響。在這個營養過剩的天堂一般的海洋世界裡,赤潮生物都會抓緊時機大量繁殖。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調查,在全球範圍內,35%左右的湖泊、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河口和近海水域也受到嚴重影響。在這個營養過剩的天堂一般的海洋世界裡,赤潮生物都會抓緊時機大量繁殖。 藏在美麗背後的危險早在遠古時期,海洋中就存在類似赤潮的現象。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此次赤潮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對海洋水質和漁業生產是否會造成嚴重影響?  或紅或藍或茶色 近海現罕見赤潮  這幾天,廣東惠州市惠東縣漁民郭建雄發現,他經常出海捕魚的紅海灣有點「怪」。「白天海水是粉紅的,一到晚上,那些區域的海水又變成幽藍色了,很好看,一些外地遊客還過來拍照。」郭建雄說。  「海水顏色的變化是夜光藻赤潮造成的。」
  •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沒有赤潮了,不能再有赤潮了」,是養殖戶們最常念叨的一句話。半年前,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的研究團隊就駐紮在了這裡養殖戶的閥架上,他們反覆論證用改性黏土治理赤潮這一研究成果,想要徹底幫養殖戶們解決心病。「第一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建立一個防護體系,前期做試驗,看對鮑魚的生長有沒有影響,連續噴灑半個月,二十天,實驗結果表明不會對鮑魚產生影響。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由於2009年1月至6月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層溫度異常偏暖,為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造成超強颱風較往年偏多。預測:2010,多颱風多降雨幸好,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屬於中等強度,預計在2010年春末夏初結束。據預測,2010年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整體會處於正常狀態,秋季海溫偏冷。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中國網3月20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今日在京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但隨著沿海和海上經濟活動疾速擴張,一方面,人類向海洋索取資源的數量和種類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又濫用海洋自淨能力,讓藍色「母親」不堪重負。    綠潮、赤潮:藍色「母親」的眼淚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近期在渤海和黃海北部監測到大面積滸苔綠潮。
  • 18.陶春輝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主任
    陶春輝,男,1968年1月出生,博士,研究員,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主任。  陶春輝同志從事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及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的調查與研究。在世界三大洋洋中脊發現了19處熱液區,實現了「零」的突破,創造了3個「世界第一」。研發了國內首套「多頻海底聲學原位測試系統」,建立了多參數正反演模型,解決了底質聲學的技術瓶頸。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據有關人士介紹,5月30日發生的此次赤潮是浙江省有記載以來範圍分布較廣的一次,且是以國際上認為具毒性的米氏凱倫藻為優勢種的赤潮。按照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中國近海赤潮生物圖譜》介紹,米氏凱倫藻會分泌溶血性毒素。此次赤潮主要是近期天氣比較炎熱,同時長江口水域的海水富營養化嚴重,使藻類得到了充足的養分而引起的。  浙江海域出現的大面積赤潮。
  • 2018國家海洋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大綱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海洋局有關規定,結合海洋工作實際需要,對應聘人員進行的海洋基礎知識、綜合能力等方面的測試。第一部分:海洋基本知識(一)海、洋概觀1.[掌握]:洋、海、海灣、海峽的概念。[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徵。[了解]:海灣潮差、海峽流速的主要特徵。2.[熟悉]:海按照位置的分類;中國近海海洋區域劃分及基本形態特徵。[了解]:中國近海各海區所屬海洋類型。
  •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月6日啟動赤潮災害四級響應
    新華社青島5月6日電(記者 張旭東)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6日通報,北海分局正繼續對山東日照附近海域的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並根據相關災害預案啟動了赤潮災害四級應急響應。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日衛星遙感監視結果顯示,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水色異常區(119°34′E-120°1′E,34°57′N-35°19′N),面積約604平方公裡,較前日持平。
  • 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 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顧瑞珍 高嘉晗)根據國家海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