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爆發超級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擱淺。
受訪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陳亞瞿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助理主任 茹 懿
國家海洋局近日發布消息稱,預計今夏近海赤潮偏多。今年1月以來,廣東惠州、珠海、深圳、汕尾等海域已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現象。近年來,「赤潮」一詞頻繁見諸報端,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生命時報》記者對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了採訪。
赤潮,大海的「紅色幽靈」
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尾聲,但仍會持續影響我國近海海洋環境。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近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為45~46次。而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陸源入海汙染仍居高不下。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和汕尾等地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當地漁民表示,海水「白天是粉紅色的,晚上又變成幽藍色」。近期,智利南部海域也爆發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此次赤潮爆發被認為是智利近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環境危機之一。2012年,深圳南澳海面出現較大面積的夜光藻赤潮,受汙染的海面約有一個足球場大,海面上漂浮著大量垃圾,海水也泛著陣陣惡臭……
赤潮又稱紅潮,有人稱之為大海中的「紅色幽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亞瞿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有害生態現象,在淡水中則被稱為水華。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近幾年由抑食金球藻類引發的褐潮、由滸苔類引發的綠潮等也不少見。比如山東青島沿海海岸的各海水浴場和沙灘近幾年就多次遭到滸苔的「圍攻」,遠遠望去,原本蔚藍的大海變得像草原一樣。
陳亞瞿介紹說,赤潮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也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海洋環境再好的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日本,每年也都會發生赤潮。」從近十多年的數據來看,氣候異常的年份,赤潮發生的次數比較多。赤潮的成因比較複雜,一方面與緯度、季節、洋流、海域的封閉程度等自然因素有關。舉例來說,赤潮一般在5月份最多,夏天相對集中。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海水溫度升高,導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條件更好,更易引發赤潮。
另一方面,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入海引起的富營養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渤海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地區之所以赤潮多發,就是因為工業發達、人口密集,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隨江河入海,氮、磷等營養鹽類增加,造成海域富營養化,通俗地說就是海水「太肥沃了」,給一些藻類的大量繁殖提供了養分。研究表明,向海洋排放含氮和磷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髙密度養殖,沿岸農田化肥、農藥的流失等人為因素,可使某些赤潮生物在有氮鹽的海水中增殖2倍,若同時加入足夠的磷鹽可增殖9倍。
赤潮來襲,損失嚴重
陳亞瞿說,廣袤的海洋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而赤潮的發生會干擾和破壞這種平衡,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赤潮帶來的主要危害是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損失。藻類植物的大規模聚集會令海水缺氧,使一些魚類和貝類窒息而死,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進一步使得魚蝦、貝類缺氧或中毒死亡。此外,某些藻類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比如1998年廣東海域發生過一次嚴重的米氏凱倫藻赤潮,造成廣東和香港兩地的漁業損失約4.5億元。毫不誇張地說,赤潮所到之處,魚蝦陳屍、蟹貝滅絕,只有藻類瘋長,生機勃勃的海洋瞬間一片死寂。
赤潮還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
陳亞瞿介紹說,某些赤潮藻類會分泌赤潮毒素(又稱為貝毒),有導致中樞神經麻痺的,有讓人健忘的,有導致腹瀉的。目前已確定有10餘種赤潮毒素的作用比眼鏡蛇毒素強80倍,它們會通過生物鏈的富集作用傷害人體。人們食用有毒赤潮海域內的魚類、貝類時,生物毒素就可能在體內積累,進而引起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據統計,全球每年因赤潮毒素引發的貝類中毒事件高達300多起。
陳亞瞿介紹說,許多國家都對魚類、貝類中的毒素含量有著嚴格規定。如加拿大規定海產品中的麻痺性貝毒超過80微克/百克時就禁止食用,健忘性貝毒含量不得超過20微克/克。美、加等國一旦發生赤潮,相關海域內的養殖場就會被關閉。歐盟則對進口水產品的新鮮度化學指標、自然毒素、寄生蟲、微生物指標、環境汙染的有毒化學物質和重金屬、農藥殘留、放射線等63項指標進行檢測。
然而,赤潮僅僅是諸多海洋環境汙染中的一種,石油洩漏、有毒物質(重金屬和有毒有機化合物)累積、固體垃圾汙染和核汙染也在威脅蔚藍的大海。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助理主任茹懿表示,超過70%的海洋垃圾(包括海灘垃圾、海洋垃圾、海底垃圾)來自陸地,便利的「一次性生活」讓海灘、近海充斥著塑膠袋、礦泉水瓶等。國務院去年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指出,我國海洋環境汙染問題突出,入海河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沒有得到遏制,局部海域汙染嚴重,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受全球氣候變化、不合理開發活動等影響,近岸海域生態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海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一些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部分島嶼特殊生境難以維繫。
尊重自然,敬畏海洋
專家指出,赤潮就像藍色大海的「紅燈」,警示我們應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汙染物入海排放。陳亞瞿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對赤潮非常重視,國家科委、國家海洋局通過科研項目、行政監管等手段對赤潮進行監測、預測、治理,效果非常好。從現有條件看,一旦大面積赤潮出現後,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但在一些非開放的海域內,發生小面積赤潮可以進行很好的治理,讓水質恢復正常。
因此,控制赤潮等海洋環境汙染,要從預防著眼。首先,要從國家層面加強對海洋開發的管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將海洋主體功能進行了分區,其中包括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施禁漁區、休漁期管制,嚴格限制不符合保護目標的開發活動,禁止傾倒廢水和固體廢物。其次,重視對城市汙水和工業廢水的處理,提高汙水淨化率,減少向海洋中排放。再次,合理開發海水養殖業,合理確定養殖密度,減緩由海水養殖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不能將池塘養殖的汙水和廢物直接排入海水。最後,國家對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監管。陳亞瞿介紹說,與海洋有關的項目,在立項時就會預測會不會引起海洋汙染等問題,並預留生態補償金進行治理。企業也要加強自律。
對於每個人而言,我們要尊重自然,敬畏海洋,有保護海洋的理念。茹懿說,海洋固體垃圾就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大家去海邊遊玩時,都能把產生的垃圾打包帶走,大海就會更加乾淨。陳亞瞿還指出,人們還要加強社會責任感,看到企業擅自排汙可以進行舉報,為海洋環境出一份力。▲
(本文由本報記者張杰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