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2021-01-15 央廣網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管轄海域94%的海水水質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但近岸海域汙染問題依舊突出,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17萬平方公裡,高於2007-2011年15萬平方公裡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也表現不佳。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石青峰:

  石青峰: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海海域的面積較上年明顯加大,約1.9萬平方公裡。 81%實施監測的近岸河口,還有海灣等非常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則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的狀態,入洋入海排汙口超標排放現象依然嚴重,河流汙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其中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黃海北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的近岸海域汙染物主要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物質。

  2010年,大連新港曾發生「7·16」油汙染事件,2011年,蓬萊發生19-3油田溢油事故。2012年,國家海洋局繼續對這兩起事件實施了跟蹤監測,結果表明,事故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的汙染損害依然存在。同時,2012年廣東、福建和長江口等海域相繼發生突發海洋汙染事件,部分汙染物質洩露入海導致局部海域環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石青峰表示,這些突發事件為我們保護「藍色國土「敲響了警鐘。

  石青峰:我國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陸源排汙壓力巨大,近岸海域汙染嚴重,赤潮災害多發,局部區域土壤鹽漬化、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的環境風險加劇。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汙染突出等問題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階段。隨著用海規模擴大和用海強度提高,在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海洋空間需求的同時,保障海洋空間安全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於5月初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這些嚴重汙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海洋環境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海洋以其71%的面積,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於我國來講,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汙染造成的。因此,在海洋經濟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同時,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也迫在眉睫。
  •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要)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要)1999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已經2000年5月19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水 環 境狀 況中國主要河流有機汙染普遍,面源汙染日益突出。遼河、海河汙染嚴重,淮河水質較差,黃河水質不容樂觀,松花江水質尚可,珠江、長江水質總體良好。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嚴重。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尹中卿:目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大,近海汙染情況嚴重
    他說,按照海洋法公約,我國海洋面積廣闊,還有大洋、深海、極地可以開發利用。去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國務院關於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工作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財經委專門就此展開了專題調研。不過,從此次調研結果來看,目前發展海洋經濟面臨著諸多問題。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原標題: 《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發布  6月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相關情況。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頻發、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李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連日來,各地圍繞「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的主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動員社會各界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 含磷洗滌劑對水域環境的汙染及危害
    含磷洗滌劑是如何汙染水質環境的?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有多大?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1、洗滌劑及磷酸鹽助洗劑的應用洗滌劑是人們生活的日用品,也是工業生產等方面的必需品。經濟發達國家人均用量約每年10公斤,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洗滌劑的生產量已達到每年300萬噸,並以年平均3.4%的速度遞增。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9月25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對渤海、東海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環境法醫學作為打擊環保犯罪、維護相關法人合法權益與執行環境汙染監察工作的重要利器,但在我國大學裡尚未設立相關專業,人們對這一學科的認知度也很低。」 正在青島參加「2008國際環境法醫學學術研討會」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王志遠今天通過電話對記者說。 國家海洋局近年發布的海洋災害統計公報顯示,每年發生在我國近海的溢油事件都在翻倍地增長。
  • 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6月5日是第40個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是「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我國是海洋大國,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我國海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專家學者紛紛圍繞我國海洋環境問題開展各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對影響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海洋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當前我國亟須採取綜合政策措施,以解決海洋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累積的和正在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重塑可持續發展格局。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