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部分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2013年,國家海洋局組織對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實施監測,布設站位8700餘個,獲取數據250餘萬個。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

    《公報》顯示,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嚴重,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為14.4萬平方公裡,呈富營養化狀態海域面積約6.5萬平方公裡。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岸海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裡,嚴重汙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鹽城、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近岸海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大中型海灣中,有16個海灣全部或部分區域海水水質為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其中,杭州灣海域水質均為劣四類,影響海灣水質的主要汙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

    海洋生物多樣性基本穩定

    《公報》顯示,海洋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主要類群基本保持穩定,自然分布格局未發生顯著變化;海草、紅樹等群落結構保持基本穩定。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的海洋生物資源和自然遺蹟等保護對象基本保持穩定,但長江口、蘇北淺灘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關鍵生態區域生物多樣性水平呈下降趨勢。

    此外,實施監測的77%的近岸河口、海灣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環境汙染、水體富營養化、棲息地生境喪失是造成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

    主要河流入海斷面水質較差

    2013年,監測的72條主要江河攜帶入海的汙染物總量約1672萬噸,比上年略有下降。431個入海排汙口全年達標排放次數佔監測總次數的50%,與上年基本持平。88%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其中位於農漁業區和旅遊休閒娛樂區內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超標率分別為100%和78%。

    赤潮發生次數為5年最少

    《公報》顯示,2013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46次,累計發生面積4070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為近5年來最少,但仍處於赤潮多發期,赤潮多發區集中於東海海域。有毒有害赤潮發生比例呈增加趨勢。南黃海海域滸苔綠潮災害規模為近3年來最大。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依然嚴重,局部地區呈加重趨勢。

    此外,青島東黃輸油管線爆燃事故入海原油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和大連新港「7.16」油汙染事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依然存在。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依然影響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該海域放射性汙染範圍進一步擴大,海水、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洩漏事故的顯著影響。(記者 吳 瓊 通訊員 趙玉慧)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原標題: 《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發布  6月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相關情況。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李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連日來,各地圍繞「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的主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動員社會各界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 海洋局正式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2012年9月11日起,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預報臺正式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附近海域也是中國的傳統海疆,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中國網2月2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共發生138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環境保護部發布《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環境保護部4日發布《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2012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2423.7萬噸,氨氮排放量為253.6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3.05%、2.62%;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17.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337.8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4.52%、2.77%。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專欄7  海南省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水質自動站建設  2018年,全省完成了33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水質自動站的建設,33座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均通過了生態環境部的上收交接評審,所有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數據均通過「國家水質自動綜合監管平臺」上傳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為實現水環境質量監測由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於5月初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這些嚴重汙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國家海洋局:中國近海發生海嘯兩分鐘可發生預警
    國家海洋局昨天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0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於福江表示,我國建立的海嘯預警機制,近海發生海嘯,兩分鐘可發出預警;遠海發生海嘯,15分鐘內可發出預警。
  • 《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發布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人與自然·數據)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劉毅)根據中國氣象局9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幹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1886ppb
  •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江蘇日前對外發布2018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詳情如下:
  • 《2013中國溫室氣體公報》:濃度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1月9日,中國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開發布《2014年中國氣候公報》和《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