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記者高敬

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天空越來越藍

公報顯示,2018年,空氣品質穩步改善,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9.3%,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

由於珠三角地區空氣品質連續幾年實現達標,退出了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的行列。但汾渭平原近幾年空氣品質堪憂,甚至有的城市空氣汙染不降反升,成為新的重點區域之一。

柏仇勇說,去年開始大氣排名城市由原來的74個重點城市擴展至169個;空氣品質區域評價範圍擴大調整為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重點更加突出。

從三大重點區域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50.5%,比2017年上升1.2個百分點,是三大重點區域中,空氣品質超標天數最多的地區。

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74.1%,比2017年上升2.5個百分點。汾渭平原11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54.3%,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藍天保衛戰的不斷推進,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以臭氧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已經超過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而汾渭平原仍然是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較多。

江海越來越清

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至Ⅲ類比例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說明「好水」越來越多,「壞水」越來越少。

從重點流域看,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水質為優,長江、珠江流域和浙閩片河流水質良好,黃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為輕度汙染,海河和遼河流域為中度汙染。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日前也同步發布。柏仇勇說,這是機構改革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職能整合到生態環境部之後,首次由生態環境部發布全面反映我國管轄海域生態環境狀況的公報。

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整體穩中向好。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點位比例同比提升了6.7個百分點,管轄海域夏季符合一類海水水質面積同比增加約2萬平方千米,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同比減少450平方千米。

「這與近年來我國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以及採取的有效舉措是密不可分的。」柏仇勇說。

公報顯示,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相關部門對57個區域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海洋垃圾密度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旅遊休閒娛樂區、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及鄰近海域。

記者注意到,不論是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還是海底垃圾,塑膠袋、塑料瓶等塑料類垃圾數量都是最多的,佔海洋垃圾的八成左右。

生態越來越美

公報顯示,2018年,生態環境質量「優」和「良」縣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例由42%提高到44.7%,「一般」比例下降0.7個百分點,「較差」和「差」比例下降1.9個百分點。

經初步核算,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7年下降約4%,超過年度預期目標0.1個百分點。

生態越來越美的背後,是我國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不懈努力。

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及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資金2555億元。我國初步劃定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寧夏等15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肅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問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工程;整體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成造林綠化1.06億畝;恢復退化溼地107萬畝,56處國際重要溼地生態狀況總體良好……

報告也指出,2018年全國已發現5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13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覆。」柏仇勇說,要保持定力,扎紮實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鞏固生態環境質量向好態勢,為人民群眾提供越來越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江蘇日前對外發布2018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詳情如下: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綜 述2018年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發展戰略及生態環境部決策部署,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為抓手,合力攻堅克難,狠抓措施落實,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項重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穩定,服務青海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水平不斷提高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2018年度義烏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第五十四條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度義烏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個、省級綠色學校5個;連續兩年獲評「美麗浙江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二、環境質量狀況(一)水環境1.地表水。2018年,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 2002),對我市義烏江、南江、大陳江和洪巡溪12個地表水斷面開展了12次(1次/月)24個項目的常規監測。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神州大地為何變得越來越綠——《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解讀
    專家: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錢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部地區水熱條件正常偏好,有利於植被生長,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達67.6,較常年提高6.1%,生態質量屬偏好年份。近20年來,我國採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和農業高產、種植結構優化等措施,充分利用降水增多、氣溫上升等有利氣候資源,加快了植被恢復進程,促進了全國植被生產力和覆蓋度的整體提高,地表變得越來越綠。
  • 2018年寧夏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全面推進汙染防治攻堅。2018年,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實施工業園區整合、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銀川都市圈等重大決策部署。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專欄6  博鰲亞洲論壇會議期間環境空氣品質保障監測預報預警  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會議為「十九大」之後我國舉辦的一次重大國際會議,為確保會議期間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氣象局成立監測預報保障工作組,同時在生態環境部的支持下,邀請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華南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天氣氣候作為影響生態系統最活躍、最直接的驅動因子,既影響著生態系統質量,也關係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成果。也由此,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都將氣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那麼,今年的公報有哪些看點?我國變得越來越綠了嗎?
  • 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地下水汙染堪憂,十個嚴重空氣汙染城市...
    近日,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11個部門共同編制的《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一、綜述2019年,杭州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幹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八項清零」,成功舉辦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紮實推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和美麗杭州建設
  • 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區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  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氣溫2.1℃,較氣候平均值偏高1℃;年降水量為495毫米,較氣候平均值偏多;年日照時數為2689.9小時,較氣候平均值偏少。流域水資源總量49.26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總量相比偏多128%。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國家級海洋公園對大連星海灣、大連金石灘、大連長山群島和大連仙浴灣國家級海洋公園開展了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典型海島、河口、海灣對獐子島(典型海島)、莊河河口(典型河口)和復州灣(典型海灣)開展了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監測。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 《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發布 園區荒漠...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發布《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公報》顯示,園區荒漠化面積減少,與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輕度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31.92% 、16.23%和8.12%。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這是疫情發生以來,我們連續以視頻連線方式召開3場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以後,首次恢復召開現場發布會,見到大家,倍感親切。  為全面反映我國2019年生態環境狀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完成了《201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過去3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同時段全球...
    生態環境部2019年5月29日發布《2018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121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佔全部城市數的35.8%,比2017年上升6.5個百分點;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PM10年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