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1-01-09 北極星環保網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江蘇日前對外發布2018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詳情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

2019年4月

一、綜述

2018年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式確立,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美麗中國載入憲法,生態環境機構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啟動。首次以黨中央名義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發出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號召。

這一年對江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設立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確立「1+3+7」攻堅戰體系並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聚焦突出環境問題依法推動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省政協牽頭開展了長三角汙染防治聯動民主監督,省紀委出臺了《切實履行監督首要職責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紀律保障工作方案》,省公安廳、交通運輸廳等專門出臺文件,動員部署全系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全省各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一是強力推進治理修復,紮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組織實施9100多項治汙工程,出臺空氣品質改善、斷面水質改善2個強制減排方案,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針對環境質量改善滯後的地區,嚴格採取駐點幫扶、強化督查、公開約談、區域限批、掛牌督辦等一系列「硬措施」。修訂《江蘇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成功保障上合青島峰會、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動環境質量。太湖治理連續11年實現「兩個確保」。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初步構建土壤環境信息管理平臺。編制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規劃》《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推進「綠盾2018」問題整改,取締拆除項目55個,恢復溼地7.2萬畝。

二是重拳開展環境執法,有力震懾環境違法行為。全力配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建立領導包案、整改銷號、獎懲掛鈎等機制,督察組交辦的3910件環境信訪問題整改完成率達63%。完成第三批省級環保督察。聯合出臺兩法銜接實施細則,建立「2+N」重大案件聯合調查處理機制。組織開展沿江八市「共抓大保護」交叉互查、輻射安全綜合檢查等10餘個專項行動,依法查處「輝豐案」 「灌河口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全省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1.91萬件,罰款金額21.29億元,同比上升36%和136%;配合公安機關偵辦環境汙染犯罪案件537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575人,同比上升6%和68%。連續10年組織環保局長大接訪,赴京到省信訪批次、人次、來信均明顯下降。省生態環境廳接報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信息34起,同比減少35.8%,連續四年無較大及以上等級突發環境事件。泗洪受上遊來水影響受災得到妥善處置。

三是圍繞大局主動作為,服務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堅持「依法依規監管、有力有效服務」,出臺服務高質量發展「十條」、便民服務「十二條」、畜禽規範養殖「九條」,建立「廳市會商」機制,推動蘇南沿江高鐵、盛虹煉化等一批大項目順利落地。開展「企業環保接待日」,組織「千名環保幹部與企業結對幫扶」。建立「金環對話」機制,聯合9部門出臺綠色金融「三十三條」,在全國率先推出「環保貸」,牽頭舉辦「環保項目銀企對接會」,促成意向融資169億元。與國開行籤訂開發性金融合作備忘錄。出臺環保應急管控豁免「十一條」,首批200家企業納入豁免名單。深化「放管服」改革,環評報告書審批時限壓縮至30個工作日,8項核與輻射審批事項併入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

四是堅持系統長遠謀劃,生態環保基礎不斷夯實。修訂《江蘇省太湖水汙染防治條例》等8個地方性法規,出臺《江蘇省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管理辦法》,發布《太湖地區城鎮汙水處理廠及重點行業主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等4項地方標準。制定「三線一單」,初步劃定4431個環境管控單元,完成31.3萬家汙染源普查工作,「十三五」水專項涉蘇項目紮實推進。編制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環境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標準等三個基礎性工程建設方案以及化工園區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意見,輻射預警監測實現設區市「全覆蓋」。成功舉辦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與英國埃塞克斯郡、日本愛知縣、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部門籤訂7項合作協議,數量為歷年之最。

五是強化組織宣傳引導,匯聚生態環保強大合力。圍繞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精準幫扶、服務高質量發展等主題,在主流媒體持續發聲,充分運用「兩微」平臺,不斷放大生態環保聲音,特別是對「環保一刀切」 「環保影響發展」等雜音、噪音,主動發聲、有力回擊,切實堅定了決心,增強了信心。全省環保社會組織聯盟增加到34家,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點增加到40個,生態環境部在南京召開現場會,推廣江蘇經驗做法。「江蘇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躍居全國省級環保政務微信排行榜第三名。

六是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更好破解難題激發活力。完成生態環境廳轉隸組建工作,設區市局領導幹部調整為以省廳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環境監測機構「垂改」基本完成。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1+8」文件,省政府訴安徽海德公司案被最高法評為2018年全國十大行政民事案件。深化與汙染物排放總量掛鈎的財政政策。建立企業環保信任保護原則。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全省參評企業達3.45萬家,同比增長15%。連雲港四級「灣長制」全覆蓋。大力推行「試點工作法」,鼓勵基層大膽改革創新。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在宏觀形勢複雜多變、生態環境面臨各種挑戰壓力的情況下,我們積極應對,精準施策,進一步鞏固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穩的局面、進的勢頭、好的狀態,努力實現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二、空氣環境

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0%,與2017年相比保持穩定。主要汙染物中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濃度同比有所下降,臭氧濃度同比持平。其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49微克/立方米)。受顆粒物、臭氧及二氧化氮超標影響,13個設區市環境空氣品質均未達二級標準。

2.1 城市空氣

全省環境空氣中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分別為48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12微克/立方米和38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濃度分別為1.4毫克/立方米和177微克/立方米。與2017年相比,PM2.5、PM10、SO2、NO2和CO濃度分別下降2.0%、6.2%、25.0%、2.6%和6.7%,O3濃度保持穩定。

按照《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進行年度評價,13個設區市環境空氣品質均未達標,超標汙染物為PM2.5、PM10、O3和NO2。其中,13市PM2.5濃度均超標;除蘇州、南通和連雲港3市外,其餘10市PM10濃度超標;除南通市外,其餘12市O3濃度超標;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5市NO2濃度超標。

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0%,與2017年相比保持穩定,13市優良天數比率介於56.2%~79.7%之間。

2018年,按照省政府發布的《江蘇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全省共發布5次藍色預警,5次黃色預警、1次橙色預警,預警天數達41天。

2.2 酸雨

2018年,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為12.1%,降水年均pH值為5.69,酸雨年均pH值為4.94。13個設區市中有9市監測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汙染,酸雨發生率介於0.9%~25.1%之間。徐州、連雲港、鹽城和宿遷4市未監測到酸雨。

與2017年相比,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下降3.5個百分點,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均有所減弱。

三、水環境

2018年,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納入國家《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104個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68.3%,較年度考核目標(66.3%)高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0%,較年度考核目標(1.9%)低0.9個百分點。納入江蘇省「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380個地表水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Ⅲ類的斷面比例為74.2%,Ⅳ—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25.0%,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8%。與2017年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6.6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持平。

3.1 飲用水源

全省飲用水以集中式供水為主。根據《關於印發江蘇省2018年水汙染防治工作計劃的通知》(蘇水治辦〔2018〕3號),2018年,全省實測128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總量約為66.85億噸,地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取水量分別佔99.7%和0.3%,其中長江和太湖取水量分別約佔取水總量的55.5%和17.6%。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評價,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水量為66.70億噸,佔取水總量的99.8%。全年各次監測均達標的水源地有116個,佔90.6%。

3.2 太湖流域

2018年,太湖湖體總體水質處於Ⅳ類(不計總氮)。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年均濃度均處於Ⅱ類;總磷年均濃度為0.087毫克/升,處於Ⅳ類;總氮年均濃度為1.38毫克/升,處於Ⅳ類。與2017年相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穩定在Ⅱ類以上,總氮濃度下降16.4%,總磷濃度上升7.4%。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6.0,同比下降0.8,總體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

4-10月太湖藍藻預警監測期間,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共計發現藍藻水華聚集現象119次。與2017年同期相比,發生次數略有增加,但最大和平均發生面積分別減少48.6%和35.3%。

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1條年均水質符合Ⅲ類,佔73.3%;其餘4條河流水質為Ⅳ類,水質同比穩定。

列入省政府目標考核的太湖流域137個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4.2%,較2017年上升9.5個百分點。

3.3 淮河流域

2018年,淮河幹流江蘇段水質良好,4個監測斷面年均水質均符合Ⅲ類標準,與2017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主要支流水質總體處於輕度汙染,符合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佔67.8%、20.3%、6.7%和5.2%,影響水質的主要汙染物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氨氮。與2017年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1.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0.8個百分點。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15個控制斷面年均水質均達Ⅲ類標準要求。

3.4 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江蘇段總體水質為優,10個斷面水質均為Ⅱ類,與2017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主要入江支流水質總體處於輕度汙染,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控制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斷面分別佔73.3%、15.6%、4.4%和6.7%。與2017年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4.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持平。

3.5 近岸海域

2018年,全省31個國省控海水水質測點中,達到或優於《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二類水質的比例為64.5%,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分別為9.7%、16.1%和9.7%。與2017年相比,近岸海域水質有所改善,達到或優於二類海水水質測點比例增加22.6個百分點,劣四類測點比例減少6.4個百分點。

全省26條主要入海河流監測斷面中,年均水質處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比例分別為23.1%、34.6%、15.4%和26.9%;與2017年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下降11.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持平。

四、土壤環境

2018年,我省對國家網82個土壤背景點位開展了土壤環境質量監測。

82個土壤背景點位中,有72個未超過《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風險篩選值,達標率為87.8%。超標點位中,處於輕微汙染、中度汙染點位個數分別為9個和1個,佔比分別為11.0%和1.2%,無輕度汙染和重度汙染點位。無機超標項目主要為鎘、砷、銅、鎳和鉻,有機項目未出現超標現象。

五、聲環境

2018年,全省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晝間和夜間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5.1 區域聲環境

全省設區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9分貝,同比上升0.3分貝;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一般,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46.3分貝,較2013年(夜間聲環境質量每5年監測一次)上升0.2分貝。13個設區市中有7市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二級(較好)水平,2市達到夜間二級(較好)水平,其餘均為三級(一般)水平。影響城市聲環境質量的主要聲源是社會生活噪聲,晝間和夜間佔比分別為51.7%和52.0%;其餘依次為交通噪聲(晝間28.7%、夜間27.6%)、工業噪聲(晝間16.5%、夜間17.3%)和施工噪聲(晝間3.1%、夜間3.0%)。

5.2 功能區聲環境

依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評價,全省設區市1~4(4a、4b)類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分別為93.5%、96.1%、100%、99.4%和100%,夜間達標率分別為79.7%、89.2%、95.0%、84.3%和88.9%。與2017年相比,功能區噪聲晝間平均達標率上升0.4個百分點,夜間平均達標率下降1.1個百分點。

5.3 道路交通聲環境

全省設區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6.2分貝,同比略降0.1分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6.0分貝,較2013年上升0.3分貝。

監測路段中,聲強超過國家二級標準限值(晝間為70分貝,夜間為60分貝)的路段分別佔監測總路長的13.7%(晝間)和21.5%(夜間),晝間超標路段比例較2017年上升0.7個百分點,夜間超標路段比例較2013年上升1.0個百分點。

六、生物環境

6.1 淡水生物環境

2018年,全省對長江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126個國考斷面和23個飲用水源地開展水生生物監測。監測結果表明,三大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級別均為「一般」級別,長江幹流江蘇段情況略有改善。

2018年,對全省13個設區市的主要飲用水源地與環境空氣開展微生物監測。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微生物指標達標率為100%,同比上升8.0個百分點。64個城市空氣微生物測點中細菌含量評價為「清潔」的測點比例為76.6%,較2017年上升9.9個百分點;黴菌含量評價為「清潔」的測點比例為56.5%,較2017年下降12.5個百分點。

6.2 海洋生物環境

2018年,江蘇管轄海域共布設海洋生物多樣性測點26個。

浮遊植物 共監測到116種,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和尖刺偽菱形藻等,平均生物密度為249.32×104個/立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全年平均為2.54,物種豐富度較高,個體分布比較均勻,多樣性指數較高。

浮遊動物 共監測到60種,優勢種為小擬哲水蚤、雙刺紡錘水蚤、擬長腹劍水蚤和強額擬哲水蚤等,平均生物密度為1628.21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為596.70毫克/立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全年平均為1.69,物種豐富度較低,個體分布比較均勻,多樣性指數級別一般。

底棲生物 共監測到174種,優勢種為伶鼬榧螺、棘刺錨參和灘棲陽遂足,平均生物密度為11.92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為10.46克/平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全年平均為2.49,物種豐富度較高,個體分布比較均勻,多樣性指數較高。

潮間帶底棲生物 共監測到103種,優勢種為文蛤、褶牡蠣、舌形貝、四角蛤蜊和疣荔枝螺等,平均生物密度為111.83個/平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全年平均為1.84,物種豐富度較低,個體分布比較均勻,多樣性指數級別一般。

七、生態環境

7.1 全省生態環境狀況

生態遙感監測結果顯示,2018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6.2,各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處於61.4~70.7之間,生態環境狀況均處於良好狀態。與2017年相比,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下降0.2,生態環境狀況無明顯變化。

7.2 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

2018年,對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實施了環境質量狀況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監測結果表明,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鄰近海域水質符合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標準的站位分別佔27.3%、33.3%、30.3%、0.0%和9.1%,主要汙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有輕度富營養化水體存在。浮遊植物、浮遊動物生物密度豐富,底棲生物、潮間帶生物資源穩定。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仍處於亞健康狀態。

八、輻射環境

2018年全省輻射環境59個國控點和231個省控點監測結果表明,太湖、淮河、長江等重點流域水體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濃度與1989年江蘇省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測量結果處於同一水平;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環境中電磁輻射監測結果均低於《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眾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

田灣核電站外圍輻射環境狀況處於正常水平,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系統正常運行,數據捕獲率達100%。核電站周圍大氣、陸地、海洋和生物環境樣品中放射性監測結果均在天然本底漲落範圍內。

全省12家輻照中心、12家伴生礦開發利用企業輻射環境滿足相關標準要求,江蘇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庫區周圍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在本底水平範圍;廣播電視發射臺、移動通信基站、高壓輸變電工程等電磁設施周圍環境電磁輻射水平均滿足相關標準要求。

九、固體廢物

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70座,其中焚燒處置設施53座,焚燒處置能力121.4萬噸/年,填埋處置設施17座,填埋處置能力41.9萬噸/年,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163.3萬噸/年,同比增長66.8%。2018年,我省辦理危險廢物移入審批751項、危險廢物移出審批940項。

截止2018年底,我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企業共8家,分別位於南京、常州、蘇州、南通、淮安和揚州6市,形成廢電視機、廢冰箱、廢洗衣機、廢空調和廢電腦年處理能力1053.1萬臺。2018年共拆解處理514.6萬臺,其中廢電視機佔44.2%、廢冰箱佔14.1%、廢洗衣機佔12.1%、廢空調佔6.0%、廢電腦佔23.6%。

十、海洋環境

10.1 海水水質

2018年,江蘇管轄海域共布設國控海水水質測點74個,符合優良(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為47.5%;符合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24.5%;符合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20.3%;劣於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為7.7%。海水中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石油類、重金屬(銅、鋅、鉛、鎘、鉻、汞)和砷總體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主要超標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

10.2 海水浴場

2018年7月~9月,對連島大沙灣和蘇馬灣海水浴場開展了環境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連島海水浴場健康指數為92,等級為「優」,適宜和較適宜遊泳的天數比例為75.0%,造成不適宜遊泳的主要原因是天氣不佳。

10.3 海洋垃圾

2018年,選擇南通市如東洋口閘西海域、鹽城市海水養殖示範園區外海域、連雲港市連島東海域、贛榆石橋鎮大沙村沿海沙灘作為海洋垃圾監測區域。

監測結果表明,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主要為木製品、塑料、竹製品、鋼製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浮球等,海底垃圾主要為塑料製品。較2017年相比,海面漂浮垃圾密度略有上升,海灘垃圾密度有所下降,海底垃圾密度有所上升,海洋垃圾數量總體處於較低水平。海洋垃圾密度較高區域主要分布在濱海旅遊休閒娛樂區、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及鄰近海域。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義烏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第五十四條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度義烏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個、省級綠色學校5個;連續兩年獲評「美麗浙江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二、環境質量狀況(一)水環境1.地表水。2018年,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 2002),對我市義烏江、南江、大陳江和洪巡溪12個地表水斷面開展了12次(1次/月)24個項目的常規監測。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綜 述2018年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2018年全省地表水水質狀況示意圖長江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黃河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瀾滄江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黑河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Ⅰ類,水質狀況優。
  • 2018年寧夏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全面推進汙染防治攻堅。2018年,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實施工業園區整合、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銀川都市圈等重大決策部署。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六)推進環境信息公開  全年在中央、省級新聞媒體共刊發(含轉載)涉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新聞報導700餘篇(幅、條);在廳門戶網站共發布信息2594條,包括42條概況、1394條政府動態和1158條信息公開;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發布信息2940條,廳官方微博上榜「2018年度海南最具影響力政務微博」;組織或參與召開新聞發布會6次,組織媒體伴隨式採訪活動11次、集中採訪活動
  •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二、生態環境現狀(一)水環境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全市水環境質量狀況為優,同比穩中有升。全市52個「十三五」市控以上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98.1%,較去年上升1.9個百分點;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比例94.2%,較去年上升1.9個百分點。千島湖水質狀況為優,平均透明度為4.17米。
  • 江蘇省人民政府 統計服務 2011年淮安環境狀況公報
    2011年淮安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現公布《2011年淮安市環境狀況公報》。年度企業環境行為評級及信息公開化參評企業達1388家,同比增長11%,在《淮安日報》、環保網站公開,不斷推進企業自覺履行環保法律法規。穩步推進環境汙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汙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市年度共籤訂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合同32部,投保額118.6417萬元,保險額3485萬元。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深圳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4月27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水平。其中,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及一氧化碳年平均濃度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飲用水源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源水質要求;河流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東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保持為優,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汙染程度有所減輕;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處於一般(三級)水平;輻射環境狀況良好。
  • 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狀況  全省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通過生物豐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土地脅迫、汙染負荷指數綜合評價,全省縣域生態環境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各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變化幅度在-1.72~0.69之間。41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穩定。
  • 襄陽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及今年前5月環境違法十大典型案例
    今天(6月3日),襄陽市生態環境局對外發布《2019年襄陽市環境狀況公報》。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評價,2019年襄陽市市級和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均為100%;2019年度襄陽市區空氣品質為優良的天數有229天,優良天數所佔比率為62.7%。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發布 園區荒漠...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發布《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公報》顯示,園區荒漠化面積減少,與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輕度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31.92% 、16.23%和8.12%。
  • 環境質量如何 公報給你答案
    2013年,貴州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總要求,以守住環境底線、保住生態良好品牌為主要目標,突出抓好大氣、地表水汙染防治,深化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等環保工作重點,全面啟動實施具有貴州特色的環保12件實事,不斷強化各級環境執法監督管理,全省環境質量保持穩定。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質基本保持穩定,14個出境斷面水質狀況良好,達標率為92.8%。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國家級海洋公園對大連星海灣、大連金石灘、大連長山群島和大連仙浴灣國家級海洋公園開展了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典型海島、河口、海灣對獐子島(典型海島)、莊河河口(典型河口)和復州灣(典型海灣)開展了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監測。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 2019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在今年考察雲南、浙江、陝西期間,總書記都在不同場合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省委、省政府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在去年的4月28日,我們依法公布了2018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狀況。
  •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19年度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
    2019年是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的開局之年,是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取得顯著改善的一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了「2019年度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徵集評選活動,得到各設區市積極響應,共徵集55項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入選案例,在逐級評選推薦基礎上優中選優,評選出「江蘇省2019年度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