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海水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佔管轄面海域的96.3%,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33270平方千米,較上年同期減少45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點位比例為74.6%,較上年上升6.7個百分點。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超標要素主要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其中在入海河流汙染狀況中,2018年,我國對全國194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實施了監測。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總體為輕度汙染,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轉。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上海入海河流斷面水質優;福建和海南良好;遼寧、河北、山東、浙江和廣西輕度汙染;江蘇和廣東中度汙染;天津重度汙染。
在直排海汙染源方面,2018年,對453個日排放汙水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綜合排汙口實施了監測。453個直排汙染源汙水排放總量約為866424萬噸,不同類型汙染源中,綜合排汙口排放汙水量最大,其次為工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排放量最小。各項主要汙染物中,綜合排汙口排放量均最大。
四大海區中,東海汙水排放量最大,渤海汙水排放量最小。各項主要汙染物中,六價鉻和貢為黃海排放量最大,總磷、鉛和隔為南海排放量最大,其餘均為東海排放量最大。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福建直排海汙染源汙水排放量最大,其次是浙江和廣東。浙江直排海汙染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最大,其次是山東和福建。
此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海洋保護區保護對象基本保持穩定。監測的入海河流劣V類水質斷面同比下降6.1個百分點。海洋傾倒區、海洋油氣區環境質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均較上年大幅減少。
據了解,2018年,我國共對1649個海洋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194條入海河流國控斷面、453個日排放汙染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汙染源、36個海水浴場開展了水質監測;對部分重要河口開展了沉積物質量監測,對1705個生物多樣性監測點位、21個典型生態系統、89個海洋保護區和24處濱海溼地開展了生態狀況監測;對48個重要漁業水域開展了環境質量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