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錯!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2020-11-25 環保在線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他明確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
 

  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
 

  其實,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將它們混為一談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混淆:
 

  一是物質類型的混淆。根據國際公約和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只有疏浚物、城市陰溝淤泥、漁業加工廢料、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天然有機物、島上建築物料、船舶平臺等7類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海洋,可以說是「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而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垃圾廢物,主要成分有塑膠袋、漂浮木塊、塑料瓶、玻璃瓶、飲料罐和漁網等,主要是來自於陸源,大部分屬於「產生於陸地、輸送到海洋」。
 

  二是計量單位的混淆。廢棄物海洋傾倒的計量單位是立方米,而海洋垃圾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都是按照「個/立方米」的密度單位進行計量。
 

  實際上,根據多年的管理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基本上全部為清潔疏浚物,僅有少量的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和天然有機物。
 

  海洋汙染一直是國際上比較關注的話題,由於我國人口較多,近些年各方面發展較快,垃圾量產生較多,外媒很多矛頭都指向了中國。
 

  雖然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海洋垃圾的法案,但是針對海洋垃圾的汙染防治問題,我國也陸續出臺和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
 

  此外,我國也是較早發布「限塑令」的國家之一,也在不斷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水十條」「土十條」「河長制」等環境保護政策,沿海部分城市也開展了「灣長制」試點工作。這些政策措施對削減陸源固體廢棄物汙染、控制塑料垃圾入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下來,我國也將繼續深入開展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汙染綜合防控示範。
 

  將海洋垃圾納入海洋環境例行監測範圍;系統調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國際進程也是我國日後工作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海洋廢棄物傾倒有明確的範圍和限定
    中新網11月30日電 在今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表示,海洋廢棄物傾倒有明確的範圍和限定,並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海洋垃圾;近10年來中國年均傾倒約為1.7億方,主要為清潔疏浚物。資料圖:廢物垃圾堆。
  • 生態環境部:中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孟哲攝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孟哲)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9月25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對渤海、東海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生態環境部:中國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中低水平
    中新網11月29日電 29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中國自2007年起在沿海近岸代表性區域開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漂浮垃圾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對比全球其他區域,中國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趙春曉)2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 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
    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與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區域處於同一水平,低於北大西洋中部環流區熱帶區域、東北太平洋和黑潮區域。
  • ...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 不可混為一談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將它們混為一談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混淆:一是物質類型的混淆。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出席發布會,柯昶向媒體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有關情況。
  • 生態環境部: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水面積減少近一半   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遼闊、岸線漫長、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生態多樣。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圍繞我國海洋環境現狀以及整治工作,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非法圍填海和海洋微塑料汙染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
  • ...可能隨食物鏈傳遞危害人體,生態環境部:塑料垃圾已佔到海洋垃圾...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微塑料存在著進入人類食物鏈的風險。 9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出席發布會並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進展。
  • 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汙染大國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與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區域處於同一水平,低於北大西洋中部環流區熱帶區域、東北太平洋和黑潮區域。
  • 海洋是什麼 海洋為什麼被汙染 海洋認證OBP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它們是人為製成的小顆粒,而不是從海洋裡較大的塑料廢棄物中碎裂分離的微塑料。樹脂顆粒尺寸小,便於作為原料運輸,製造商可將其熔化製成各種塑料製品。不幸的是,在運輸和加工過程中對這些小顆粒管理不善,導致數十億小顆粒無意中從陸地通過排汙管道或工業廢料排放進入河流和海洋中。
  • 中國每年向海洋傾倒1.7億方廢棄物,專職監管機構正在成立
    (視覺中國/圖)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除了入海河流攜帶和近海丟棄之外,近年來,生活垃圾處理壓力與日俱增,一些垃圾清運公司將業務轉交給沒有處置資質的人員處理,將垃圾非法傾倒入海。當地時間2017年8月15日,英國倫敦,一條長達10米的「鯨」在伯德菲爾德公園揭幕,該雕塑完全由從海洋、海灘及回收站回收的廢棄塑料製作而成,用以喚起環保意識。
  • 守護「地球之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防治迫在眉睫
    執行海洋環境保護法、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嚴格塑料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管理,控制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陸源輸入、減少海上來源。   加強廢棄物監督管理,近些年陸續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多項政策,涉及城鎮固廢垃圾、農業垃圾治理、河道垃圾管理
  • 海洋垃圾造「雪景」 臺灣大聲向海洋垃圾說不!
    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附近,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斥海岸,白色汙染突兀扎眼。  這正是臺灣海洋環境汙染的部分事例。臺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730公裡。根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成果,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海岸線分布0.7公斤。臺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今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臺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般性定義,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沿海岸環境內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是經過加工的固體廢棄物,具有長期性、複雜性、流動性等特點,主要可分為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海底垃圾三大類。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被選取的57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情況不容樂觀,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1個,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358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4千克;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6076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84千克;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1031
  • 我國將持續加大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防治力度
    近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有外媒稱中國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的報導,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回應,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但並不代表中國是塑料汙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治理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多個環節,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劉友賓: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
  • 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21世紀經濟報導 師琰 倫敦報導導讀由英國環境部首席科學家博伊德主持推出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預計,海洋塑料垃圾在2015年至2025年之間會增加三倍。而如何去除海洋中現存的塑料垃圾,則仍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緩解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仍是首先阻止塑料進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