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2020-12-04 i自然全媒體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的日趨頻繁,海洋垃圾肆意蔓延,我國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般性定義,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沿海岸環境內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是經過加工的固體廢棄物,具有長期性、複雜性、流動性等特點,主要可分為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海底垃圾三大類。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被選取的57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情況不容樂觀,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1個,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358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4千克;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6076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84千克;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103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8千克。

海洋垃圾的危害不容小覷

第一、嚴重影響海洋景觀。海洋垃圾對於我國的海洋景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容易產生視覺汙染。在海洋旅遊已經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的今天,受到汙染的海洋景觀會對旅遊業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第二、嚴重破壞海洋生態。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但隨著海洋垃圾等海洋汙染的加劇,原有的海洋生態平衡面臨著被打破的危險。比如,塑料類垃圾作為海洋垃圾中最為龐大的部分,經常被海龜、海鳥等海洋生物誤食,導致這些海洋生物的死亡;而廢棄的漁網則容易纏住海獅、海豹等,限制它們的生長,甚至致其死亡。

第三、對海上活動造成安全隱患。無論是在旅遊業、捕魚業等民生領域,還是在軍事領域,我國都逐步「走向深藍」,海上活動日益頻繁。可是在這些海上活動中,廢棄漁網、塑料製品等海洋垃圾容易纏住過往船隻的螺旋槳,損害船體和機器,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海洋垃圾治理面臨挑戰

儘管國內各界有關機構開始著力解決海洋垃圾問題,但依然面臨一些挑戰:

第一、管理機制碎片化。受到海洋垃圾所處位置、具體類別、治理辦法等因素影響,在治理時,會涉及環保、海洋漁業、海事等部門。由於不同部門之間各自管理目標等方面的差異性,容易產生部分職能重疊,出現部分治理盲區,導致整體治理效率低下。

第二、區域治理分割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絕大多數城市尚未實現江海垃圾聯動治理,沿岸地區對河道垃圾清潔不到位,不少垃圾隨著大江流入海洋,產生新的海洋垃圾。二是海洋垃圾,尤其是海面漂浮垃圾容易在風力、海流等因素的影響下,在多區域間流動。這其中涉及多地的管理部門,然而在當前我國各區域聯防聯治管理體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完全破除各區域的分割障礙存在一定難度,勢必會影響海洋垃圾的治理效果。

第三、參與主體單一化。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海洋垃圾治理在資金、人力、設施等投入上,依舊以政府為主,其他社會主體參與程度有限,企業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海洋環境保護,大多數民眾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欠缺,海洋環保類社會組織數量不多,實際進行海洋垃圾治理的機構較為有限。

海洋垃圾治理需協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海洋垃圾治理明確了方向,協同治理成為構建海洋垃圾治理體系的理論依據。

面對現有挑戰,構建海洋垃圾治理體系可以嘗試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政府各部門聯動治理。在具體進行海洋垃圾治理工作時,政府應當尋求跨部門,甚至是跨地域的多邊合作。根據海洋垃圾的特點及各部門的職能特徵,將海洋垃圾治理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內容,並進一步釐清各部門之間的權責關係,明確各自的任務分工,運用多媒體的政務系統,創新合作模式,通過各部門間聯動治理的方式,儘可能突破傳統的部門分割、地域分割的局面,進而有效推進海洋垃圾治理各項工作的落實。

第二、海陸、江海統籌治理。一是藉助當前國內各大城市「垃圾分類」的熱潮,做好垃圾的陸源控制,降低源頭汙染的情況。二是大江大河沿岸地區應當發揮「河長制」的作用,定期對水域進行清潔,減少流入海域的垃圾數量。三是藉助多媒體系統對各重點流域進行監控、預測,及時對垃圾進行攔截、清理。四是以政府為主導,發動社會組織等民間力量打撈海漂垃圾、清潔海灘。

第三、多元主體互動。政府應當在進行海洋垃圾治理時引入一定的市場化機制,通過一系列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海洋垃圾治理,並培育更多專業性的海洋環保社會組織。企業需要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積極尋求生產技術升級改造,並嚴格遵照有關標準,減少生產汙染,主動參與到海洋垃圾的治理當中。社會組織需要積極響應政府的有關政策,通過清潔海洋垃圾等活動,宣傳海洋環保理念等方式,讓公眾參與到海洋環保當中來,從而加深公眾對於海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知與理解。(作者單位系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海洋報

作者:陳莉莉 曾梓傑

編輯:吳瓊

相關焦點

  • 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新時代新步伐)
    海洋垃圾治理是時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實現中國「向海而興」的重要舉措。針對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國創新海洋治理理念,有效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建設。
  • 建立海上環衛制度,有效治理岸灘和近海海洋垃圾
    這些年隨著海南島開發力度的加大,港口、港灣工業的建設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汙染防治,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因此,海南急需建立起「海上環衛」制度,有效治理岸灘和近海海洋垃圾,為切實加強海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 吳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
    進入21世紀,海洋生態環境的遭遇可謂「舊病未祛,又添新傷」,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海上溢油、海水富營養化、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等新的海洋生態問題層出不窮。海洋的「呻吟」不僅應當喚醒普通人的良知,還應警醒那些私慾膨脹的國家行為。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和全球海洋秩序的變革使一些國家把海洋視為只顧索取、無需投入和呵護的「公地」。
  • 強制垃圾分類,海洋垃圾治理迎利好
    那麼此次,經過近20年的「倡導」,上海終於「動了真格」,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具有了強制性,其效果也就顯現出來。在我看來,此次上海實行的強制垃圾分類,不僅有助於緩解上海「垃圾圍城」的困境,對海洋垃圾治理來說也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眾所周知,海洋垃圾的重要來源就是陸地。一條條奔騰入海的河流不僅給海洋帶來了水和營養物質,也將居民生活垃圾和企業生產垃圾帶到了海洋。
  • 構建更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圖)
    原標題:構建更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圖)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不僅是京津冀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構建更加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區域治理現代化水平,還須著力在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 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須把握這幾個問題
    具體來說,是指以國家(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在全球海洋治理的體系構建和行動落實中,積極謀求更加有利的地位並承擔與地位相匹配的治理責任,通過與國際社會構建最廣泛的藍色夥伴關係,增強我國在國際海洋規則制定與議程設置、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秩序維護、海洋公共物品供給等具體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而推動各類海洋問題的解決和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完善,構建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
  • 海洋垃圾的治理方案及技術方法 維護海洋潔淨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是解決世界人口、資源和環境等沉重壓力的主要出路之一。同時也隨之給人類提出防止海洋汙染的重要課題,而營運在海洋中的各種船舶製造的各種垃圾,正是造成海洋汙染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源頭之一。
  • 建立海上環衛制度堅決完成海洋垃圾汙染防治任務
    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治理體系,根據《遼寧省渤海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行動計劃》(遼住建〔2019〕110號)和《大連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大政辦發〔2019〕32號)的要求,與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下發了《大連市海上環衛工作方案》《大連市黑臭水體整治長效管理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根據工作方案搭建海洋垃圾汙染防治體系,建立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城市建成區海上環衛和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總體指導
  • 治理海漂垃圾共建藍色海洋
    海洋垃圾的增加和聚集,不但對海洋生物生存、人類健康和海上航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而且極大地影響大連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及形象。對於海洋垃圾的危害,大家形成共識,也一致認為,要高度重視海洋垃圾治理問題。    「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共防共治的工作合力。」史良建議,海洋漁業、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愛國衛生等多部門應該加強協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 我長期致力於海洋垃圾的調研與治理,海洋垃圾從哪來,問我吧!
    我長期致力於海洋垃圾的調研與治理
  • 共同開啟城市間海洋垃圾治理新篇章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王自堃)7月9日,王宏在貴陽會見了舊金山市市長代表、辦公廳高級環境顧問提洛尼·朱一行,雙方就海洋保護、防治海洋垃圾等議題進行了交流。他說,在去年第七輪中美戰略經濟與經濟對話中,雙方成功舉辦第一次中美「保護海洋」特別會議,在防治海洋垃圾、建設海洋保護區等很多方面達成共識,其中海洋垃圾防治「夥伴城市」合作設想正式列入海洋合作成果清單。這項建議得到廈門市和舊金山市積極響應。廈門近年來高度關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治理海上漂浮垃圾成立了專門機構,通過海陸統籌的方式,全面實施海洋和河流綜合整治,減少垃圾入海,成效頗為顯著。
  • 大連建立海上環衛制度堅決完成海洋垃圾汙染防治任務
    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治理體系,根據《遼寧省渤海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行動計劃》(遼住建〔2019〕110號)和《大連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大政辦發〔2019〕32號)的要求,與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下發了《大連市海上環衛工作方案》《大連市黑臭水體整治長效管理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根據工作方案搭建海洋垃圾汙染防治體系,建立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城市建成區海上環衛和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總體指導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海洋治理的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路徑各有優勢、相互補充。面對全球性、跨區域海洋挑戰與威脅,多邊主義、全球主義的海洋治理必不可少,而區域主義的優勢也將慢慢融入其中,並形成「混合主義」的海洋治理路徑。對於中國而言, 倡導多邊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海洋治理路徑,並推進在南海及周邊地區的海洋治理合作,將是在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重建中爭取更多話語權、推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較為可行的選擇。
  • 世界海洋日:減少塑料垃圾,清潔藍色家園
    縱觀歷年來的主題,從初的「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到「海洋與可持續發展」、「眾志成城,保護海洋」,再到今年的「清潔我們的海洋」主題,保護與修復的概念更加深入地滲透到海洋生態環保中。   以我國為例,近幾年,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海陸空」環境治理體系已經建立,海洋環保、海洋生態修復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BBNJ談判類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如果達成協議,將是海洋領域的《巴黎協定》。全球發展治理和氣候變化治理的實踐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全球海洋治理應該充分遵循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密切聯繫起來,尋求可行而有效的全球海洋治理之道。聯合國體系中包括的不少國際組織都與全球海洋治理有關。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來源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諸多的問題仍待我們解決。
  • 創新監管策略,構建金融科技生態治理體系
    本文從生態治理視角入手,為平衡創新與監管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建立生態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創新的治理體系,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一、金融科技的獨特特徵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
  • 構建全過程體系 重慶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近年來,重慶市整體推進垃圾分類全過程體系建設,構建垃圾分類智慧化運輸網絡,建設種類齊全的垃圾分類處理基地,取得了積極進展。擴大垃圾分類體系覆蓋面重慶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已覆蓋119個鎮街、1155個社區、8503個小區、417萬戶居民。其中,主城區垃圾分類已覆蓋271.4萬戶居民,覆蓋率從去年6月的33%,提高到2020年5月底的72%。主城區以外區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從零開始,到2020年5月底已覆蓋122.8萬戶居民,覆蓋率達到38%。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報社、清華大學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開幕。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構建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權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海洋政治研究仍需進一步挖掘「海洋政治」的內涵和外延,界定「海洋政治學」的概念,構建一個系統而完整的海洋政治學學科體系與理論體系。  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的構建,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第一,順應了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