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吳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

本月以來接連爆出的兩個有關海洋汙染與安全的消息,再次讓人感受到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嚴峻挑戰。先是英國記者出書披露,美軍數十年來在其控制的太平洋各島造成嚴重汙染,汙染源包括放射性廢料、神經性毒劑和橙色落葉劑等化學武器。接著有日媒稱日本政府將在本月底前宣布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洋的決定,雖然最新消息說日本暫緩做出決定,但仍無法打消人們的擔憂。這些國家將海洋公域視為免費垃圾處理廠,嚴重背離讓海洋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資源寶庫和動力源泉的目標。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對生物、石油和交通資源的無度索求已令海洋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統計顯示,世界海域魚類中的三成已被過度捕撈,全球魚類資源可持續水平已從1974年的90%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進入21世紀,海洋生態環境的遭遇可謂「舊病未祛,又添新傷」,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海上溢油、海水富營養化、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等新的海洋生態問題層出不窮。

海洋的「呻吟」不僅應當喚醒普通人的良知,還應警醒那些私慾膨脹的國家行為。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和全球海洋秩序的變革使一些國家把海洋視為只顧索取、無需投入和呵護的「公地」。美國等西方國家日益盛行的「逆全球化」和單邊主義正令二戰之後建立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國家間、區域間開展海洋治理合作變得更為艱難和充滿變數。其挑戰主要是:

其一,逆全球化思潮正從美國蔓延到歐洲乃至世界更多國家和地區,海洋領域的逆全球化趨勢抑制了全球海洋合作的意願和動力。二戰後建立的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治理體系,也為解決全球性和區域性海洋問題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規範和制度。但近年來,美國等部分國家的單邊主義政策正在向海洋治理領域擴散,如何在逆全球化浪潮中「逆勢前行」、有效維護基於多邊主義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已成為當前開展全球海洋治理與合作首先需要跨越的障礙。

其二,海洋爭端、地緣政治競爭等導致國家間合作愈發困難。以南海為例,南海海上形勢因部分域內國家的單邊行動和域外國家的強勢介入出現令人不安的新變化。美國及其盟友從前沿軍事部署、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不斷加大對南海問題的介入,令南海地區的大國競爭態勢越來越充滿火藥味。某些聲索國還把「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置於優先地位,對爭議海域的資源採取竭澤而漁的短視政策。南海地區海洋環保、海上搜救、漁業資源養護、航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因持續困擾人們的海洋爭端和大國競爭的幹擾而停滯不前。

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化的既定議程和運行節奏,重創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信心。為數不算少的國家開始放棄多邊主義原則,轉而奉行以鄰為壑的利己主義政策,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這對處於艱難時期的全球海洋治理無疑是「屋漏又逢連夜雨」。種種負面因素的疊加影響,令我們不禁對全球海洋治理的前景感到擔憂。

作為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主義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堅定維護者和踐行者,中國正責無旁貸地為21世紀的全球海洋治理注入「中國動力」。我們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並將繼續以能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中國方案」為跨國、跨區域和全球範圍內海洋問題的解決凝聚共識、貢獻智慧。但同時,海洋的公共性和流動性決定了解決全球性或區域性海洋問題需要所有國家共同努力,尤其在全球海洋合作挑戰嚴峻和治理體系陷入困境的非常時期,更是如此。(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

相關焦點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內容提要 全球海洋治理自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而興起、發展,並在區域和國際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兩條途徑。當前,海洋治理的全球主義路徑正面臨逆全球化、民粹/民族主義、經濟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挑戰。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編者按:2020年8月15日,在主題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機遇》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國際貿易論壇(2020)視頻會議上,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珠海市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曉教授做了題為《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的主旨演講。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一)
    論壇為期兩天,與會代表圍繞「全球海洋治理與區域實踐」「當前南海形勢與熱點問題」「海上安全合作與風險管控」「南海區域秩序構建」「海洋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海洋前沿問題研究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設」和「海洋治理新思路與新倡議」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我院現將與會發言嘉賓觀點按議題先後進行歸納整理並陸續公開分享,以饗讀者。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 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逆全球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考慮,短、中、長期,不同時間維度下的不同主導變量的變化,我們認為,這種「逆全球化」或可能按照如下「四個階段」進行演繹:1)短期(3個月)以內:疫情是主導變量,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但「合作抗疫」仍是主旋律2)中短期(3
  • 逆全球化思潮正在發酵 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編者按: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6日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並發表題為《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重要講話。在這次講話裡,習近平指出,各國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提要:海洋的主體部分屬於全球公域(公海)。如同其他公域,公海也存在「公域悲劇」——全球海洋問題。而且,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全球海洋問題一直在增長。全球海洋治理是在全球各種層次上對付海洋「公域悲劇」的國際集體行動。自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全球海洋治理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全球海洋治理仍然面對著巨大的挑戰。
  • 第二屆海洋法律問題與涉海爭端解決培訓班圓滿結業
    本屆培訓班為期五天,課程涵蓋海洋劃界、海洋環境保護、航行自由權利和涉海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等海洋法熱點問題。學員40餘人,主要來自涉海政府部門、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致開幕辭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出席培訓班開幕式並表示,我周邊海洋形勢日趨複雜,法理挑戰更加凸顯,但當前相應的法律人才培養和儲備依然不足
  • 強世功:「天下一家」——「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出路
    全球化範式討論其對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但究竟是推動全球化還是導致逆全球化卻產生了分歧。大國博弈範式預測以中美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大國博弈及其未來前景,但究竟美國取勝還是中國建立新秩序也有不同看法。若從全球治理角度來,我認為這次疫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治理秩序的發展方向,只不過加速這一歷史進程而已。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經濟貿易相互依存,但其脆弱性也逐漸顯現。各國調整全球化利益目標將推動全球化結構性轉型,全球價值鏈將從快速擴張走向穩健布局和產業風險可控。一國的全球競爭優勢也逐漸從全球化初期基於產品成本的比較優勢,轉向更加重視營商環境制度和國家治理能力優勢。應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亟需國際合作克服疫情影響,通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誌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新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經濟、傳統價值觀、帝國秩序和強硬的反共立場四大政治原則,不僅要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世界格局,而且要構建全球一體化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川普的保守主義融合了新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代表了美國保守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 構建全球化海洋保護生態文明公益平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品牌新形象。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19日消息(記者 譚琦)近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推出全新品牌形象。新形象創意源於「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名稱與「無窮大」符號,是二者的生態創新性相結合,不僅融入了新時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使命與戰略,也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建設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戰略。據了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一家以「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為使命、以海洋保護為主旨的中國民間公益社會團體,系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海洋保護公益機構。
  • 從戰略高度推進藍色夥伴關係建設——開闢「十四五」全球海洋治理...
    ,也是應對當下逆全球化的重要手段。全球化深刻改變了全球地緣格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主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01年的10%增至2019年的30%。但由於歷史原因,全球海事仲裁中心、航運交易中心、運價指數發布中心等航運服務樞紐設在倫敦和紐約,同時美國掌握海洋科技、海洋運輸安全等的供給和定價,這一錯位困局需要通過夥伴關係來化解。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給全球治理帶來嚴峻考驗。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冷戰」和「全球化」已經成為過去,「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將引領未來。「全球化」:從G7到G20 西方陣營內部經濟相互依賴加深,1975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7國首腦召開的朗布依埃會議,標誌著G7(G-7 Summit)協調機制的正式形成,它是「西方治理」的標誌,也是全球化的起步。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來源:曹書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一 全球化內在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各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其背後的深層次動力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研討會上,全球政要、學者對疫情後全球化走向進行探討。  在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看來,雖然現在反全球化的噪音不斷,但全球化的本質和趨勢不會改變。全球化的根本核心是全球配置資源,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人類福祉,當今絕大部分國家仍需要獲得發展,就必然形成全球要素資源的流動,成為全球化繼續前行的根本動力。  「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動力和生命力。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研討會上,全球政要、學者對疫情後全球化走向進行探討。在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看來,雖然現在反全球化的噪音不斷,但全球化的本質和趨勢不會改變。全球化的根本核心是全球配置資源,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人類福祉,當今絕大部分國家仍需要獲得發展,就必然形成全球要素資源的流動,成為全球化繼續前行的根本動力。「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動力和生命力。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 獨家丨金磚銀行行長特羅約:新型市場國家將成為全球化的關鍵
    「有些人將其稱之為『全球化放緩(slovalization)』,更準確地說我們正面臨著『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風險。」而國際秩序與國際體系之間的關係就是我們今天所探討的主題——全球治理。在各國的制度相互配合、平穩運作時,全球治理體系運作也會十分順暢,當然各國間的制度也有可能中斷、無序,甚至產生誤解。國際秩序、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三者共同構成了全球化,全球化是三者相互作用之上的更加宏觀的圖景。那麼廓清上述幾個概念的定義為何如此重要呢?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馬克思主義對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冒險政策的破解之道在於:識別新民粹主義的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左翼運動的結合、科學說明金融資本自我否定的運行規律、尋求金融資本主義的制度替代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理念和全球化頂層設計的結合。當下西方新自由主義深陷危機並向新民粹主義轉化,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和西歐國家民粹主義政黨集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