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首發!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2021-01-10 網易

  來源:曹書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一 全球化內在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各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其背後的深層次動力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

  1.1發達國家掌控國際機構,制定有利於自身的國際經濟秩序

  美國總統川普聲稱美國貿易代表在籤訂WTO 貿易協定時被欺騙,這些貿易協定為美國帶來了巨額的損失。這種說法無疑是非常可笑的,二戰之後的 WTO、IMF 和世界銀行都是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提議下建立的,這些國際組織所設立的各項規則由於受制於發達國家的影響,其規則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滿足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內部企業的利益。

  以國際貿易規則為例,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貿易規則要求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開放市場以進口發達國家生產 的商品與服務,然而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卻保持了紡織品、食糖等大部分商品的貿易配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方面持續補貼國內的農業導致非發達國家的農民無法與之競 爭,另外一方面卻頻繁指責非發達國家對工業產品的補貼。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非發達國家的選擇有限,要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貿易規則融入到全球化過程中,要不拒絕發達國家主導的貿易規則淪落為世界「孤島」。其結果是大部分非發達國家被迫接受了發達國家制定的全球化規則以換取融入全球經濟的機會,而發達國家藉此機會撬開了非發達國家的市場,為本國跨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與服務提供了新的去處。

  除了制定有利於發達國家群體的全球貿易規則以外,資本自由化流動也成為發達國家掠奪非發達國家的另外一個工具。以拉丁美洲和亞洲為例,隨著兩個地區多數國家完全開放資本市場,從歐洲和美國湧入大量的投機資本炒作股票、房地產,造成這些地區股票和房地產大幅度上漲,當這些西方國家的熱錢賺足收益撤走時,拉丁美洲和亞洲諸多國家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以及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是受到了美聯儲加息的衝擊所致。

  顯而易見,無論是全球化的貿易規則還是全球化的資本流動規則,其本質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發達經濟體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

  1.2全球化規則下發達國家與非發達國家經濟不平衡加劇

  全球化的浪潮為全球各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動力,然而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獲取的好處遠遠大於非發達國家獲取的好處。如上一節所述,有利的全球化規則主要

  服務於發達國家經濟體及其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

  通過收集英國、荷蘭、美國、中國、日本、印度、非洲等國家或地區 1940 年以來的人均 GDP 如下圖所示:

  

  圖 1.1 各國人均 GDP

  從上圖可以發現:1940 年人均 GDP 相對較高的美國、荷蘭、英國等國家,從 1940 年平均 5000 美元的水平上升到 2018年 50000 美元,上漲了 10 倍左右;相反 1940 年人均 GDP 相對較低的非洲等區域,從1940 年平均 754 美元的水平上升到 2018 年 1809 美元,僅上漲了 2.3 倍左右。

  其中,日本 1940 年人均 GDP 為 2874 美元,與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截止 2018 年日本人均GDP 達到 39287 美元,上漲了 13 倍。而中國也從 1940 年的562 美元上漲到 2018 年的 9780 美元,上漲了 17 倍。然而中國與日本的上漲只是 1940 年以來上百個非發達國家中少有的特例,大部分非發達國家的增長軌跡都和非洲一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低速增長。

  由此可見,在全球化浪潮中,有利的全球化規則讓發達國家獲得遠超非發達國家經濟體的收益。

  1.3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簡稱 GVC)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分工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及, 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我們越來越難找到完全產自一國的商品。一件商品標識為「Made in China」或是「Made in USA」 已經不能單單讓人們認定這件產品是百分之百產自中國或是 美國,它所能代表的僅僅是它的出口地。在一個普通的電腦中,電池可能來自日本公司,顯示器可能來自韓國公司,顯卡和處理器可能來自美國,並最終在中國完成組裝。像這樣最終在中國完成組裝的產品最終都會被印上「Made in China」的標識,但其中究竟有多少零配件產自中國並不能簡單的從「Made in China」上看出。

  繼續使用電腦做例子。一個電腦製造商如果需要製造一臺電腦那麼他就必須去考慮從哪些公司購買一部電腦所需的零配件。而當電腦製造商選擇的零配件高於市場同類產品時,零配件所賦予電腦的最終價值也將隨之增加。例如,電腦製造商在選擇電腦晶片是選擇了 200 元而不是 100 元的並最終因此把電腦價格提升 120 元,其中這 20 元就被成為附加價值(Added Value)。以此類推,在電腦的其他配件上也會出現這樣的產品附加值,同時,在這些零配件製造的過程中同樣涉及到附加值;比如,英特爾(Intel)公司將晶片原材料(矽)製造成晶片成品所產生的附加價值就是晶片價格減去矽以及其他必要支出。綜上所述,產品附加價值可以理解為生產方通過加工生產等活動在原始原料上新增加 的價值。至此,一個商品最終在中國還是美國完成製造被打上「Made in XXX」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個企業/國家最終在這件產品上賺取了最大的利潤。因此,在近十年中使用全球價值鏈衡量一個國家水平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普及。本文將用中國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 GVC 指數進行計算比對。全球價值鏈模型(Global Value Chain)

  在全球價值鏈的概念中有兩種模型:

  1.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Global Value Chain Partic ipation)GVC Participation = IVab/Eab + FVab/Eab。

  2.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 on)GVC Position = Ln(1+IVab/Eab) – Ln(1+FVab/Eab)。

  Koopman(2010)在兩種模型中,前者用於展示某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如果數值越高則該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高,越低則相反。在第一個模型的基礎上, 為了更好的詮釋某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國際分工地位,Koop man(2010)提出了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該指數的大小用於分辨某國或產業在價值鏈的上遊、中遊、或是下遊。(上、中、下遊由產品附加值決定)

  在模型中(IVab/Eab)為前向參與度而(FVab/Eab)為 後向參與度。前向參與度為 a 國在 b 產業為全球其他國家出口產品提供的增加值比重而後向參與比則為a 國在 b 產業出口中包括的國外中間商品增加值佔比。

  模型解釋:

  IV:中間產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 in Export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

  E: 出口增加值(Value Added Exports) FV: 國外增加值(Foreign Value Added)

  

  圖 1.2 全球價值鏈模型邏輯

  在此模型下,我們將逐一對中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進行GVC 全球連參與度指數以及地位指數的計算。在與中國對比的國家中我們均選擇了強於中國的發達國家是為 了更好的展示中國的上升空間。選擇德國以及英國是因為其經濟規模可以代表歐洲板塊,日本則可以代表亞太,而美洲則有美國代表。

  數據來源: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數據均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 CD)資料庫中的 TiVA(Trade in Value Added)分類。

  為了更詳細的看出中國與各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此處將產業分為兩個等級:低、高。此處分類法則來自歐洲統計局(EuroStat)的研發投入與產出模型。

  在兩個類別中各甄選了四個大產業作為代表,其中: 低端:農牧(林木畜牧)、食物(包括菸酒等)、紡織(包括皮革)、木類(紙、硬刷品)。高端:計算機等電子產品、金融和保險、信息交流、其他商業服務。

  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

  

  圖 1.3 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低端產業

  

  圖 1.4 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高端產業

  上圖為中國對比美國在低端產業和高端產業的走勢圖(2005-2015)從圖中可以看出在低端產業部分中國和美國基本持平,主要是因為中美兩國國土面積均排世界前列,糧食生產量常年處於高位。

  從高端產業部分可以看出,美國長期高於中國,但自2008 年開始,中美在高端製造業的距離逐漸縮小並在 2010 年開始保持穩定。這意味著在高端產品/服務中,中國獲取的附加價值比例在不斷增加,簡單來說,中國在高端製造業中所獲得的利潤佔比在逐年上升。

  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

  

  圖 1.5 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低端產業

  

  圖 1.6 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高端產業

  上圖為中國對比美國在低端產業和高端產業的走勢圖 (2005-2015)。從圖中可以看出在低端產業部分中國的指數高於美國不少,這說明中國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下遊。在高端產業中,美國的指數遠超中國,這意味著在高端產業中美國處在核心領導地位。

  結合國情從全球價值鏈參指數得出:中國需要保持低端產業鏈的參與度,因為中國必須首要解決國內溫飽問題,保證糧食價格長期處於可負擔價位,至此,產品增加值不會太高;而美國也面對類似的問題。在高端產業方面,中國由於科技創新落後於美國導致指數低於美國,但若中國可以保持目前的增長態勢,那麼中國會越來越接近美國。在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可以看出,美國在高端製造業的比重大於中國, 並在低端產業中小於中國。

  在當前背景下,中國如果希望在高端產業有所突破就必須面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科技限制。為了維持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同時保證高端產業的繼續上升,中國必須同時發展上 遊和下遊產業。在上遊產業,保持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同時繼續引入外國先進技術,只有繼續保持科學技術正增長才能使得產品附加值增加,而產品附加值的增加是促進中國進行產業升級的最大核心動力。在低端產業中,中國則需要繼續保證現有的拓張速度。在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離不開以低端產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獲得的貿易順差是中國近 20 年快速積累財富的重要因素。因此,維持低端以及中端產品的貿易出口量是保證中國產業升級的基石。

  二 全球化面臨的挑戰

  全球化規則的不平等性一直被非發達國家所詬病與抵制。1999 年WTO 西雅圖會議期間,大量的反對者進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標誌著逆全球化浪潮的起點,然而由於抗議者大多來自於非發達國家,其抗議並不能對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也並未對全球化進程產生太多的負面衝擊。

  然而近年來全球化的反對者逐漸從非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2016 年川普當選以及英國脫歐標誌著逆全球化的高潮。全球化進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2.1發達國家內部收入不均衡

  (1)發達國家收入不均衡持續加劇

  逆全球化浪潮從非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的一個核 心原因在於:雖然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了較大比例的利潤,但是在發達國家內部不同階級之間的分配卻極度不均衡。

  

  圖 2.1 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與 CPI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1990 年以來的 30 年期間,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幾何平均增速為 0.5% ,美國通貨膨脹幾何平均增速為 2%,這意味著在扣除通貨膨脹後,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的實際增速為負值。

  然而對比美國 1990 年以來 30 年間的 GDP 增速發現,美國 GDP 幾何平均增速為 4.36 ,遠遠大於同一時間段內美國通貨膨脹幾何平均增速 2%。

  

  圖 2.2 美國 GDP 同比增速與 CPI

  上面兩個結論呈現出矛盾的現象:一方面 1990 年以來美國 GDP 同比增速遠遠大於 CPI 同比增速,另外一方面 1990 年以來以來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同比增速遠遠低於CPI 同比增速。這意味著雖然 1990 年以來美國實際 GDP 快速增長的同時,超過 50% 的家庭實際收入反而在下降,也就是說大部分美國家庭並沒有從美國快速增長的 GDP 中獲益。

  另外一方面,美國的富人收入增速卻呈現出截然相反的走勢,以福布斯美國 400 富豪的財富值來看,1990 年美國400 富豪的財富值為 2200 億美元,2019 年美國 400 富豪的 財富值為 2.96 萬億美元,這期間內美國 400 富豪財富值幾 何平均增速為 8.28% 。

  

  圖 2.3 平均增速

  由此可見,雖然近 30 年來美國 GDP 實現了 4.36%的幾何平均增速,然而大部分收益流向了富豪群體,少部分收益流向美國大部分家庭,呈現出美國 400 富豪收入遠超美國 GDP 增速與通貨膨脹的同時,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增速遠遠低於美國 GDP 增速與通貨膨脹的現象。

  美國這一現象並非特例,目前發達國家群體普遍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在過去 25 年期間,德國的基尼係數增加了 22% , 加拿大增加了 13%,英國增加了 13%,義大利增加了 8%,日本增加了 6.4% ,顯示出整個發達國家內部富豪群體和大眾收入增速之間出現了顯著的分歧與差異。

  (2)收入的不均衡的深層次原因

  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全球化允許資本和人員在全球範圍內自由的流動,然而資本的流動速度遠遠高於人員的流動速度:美國的資本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好的投資 機會,並快速流入預期收益率較高的項目;與此同時,雖然 人員也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自由流動,但是人員流動依然受 到眾多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人員流動的速度遠遠低 於資本流動的速度。其結果是美國的資本流出美國在全世界 範圍內投資獲取高額的收益,實現財富的快速增值,然而美 國的藍領工人及中產階級的流動速度不足,依舊待在美國。 從下圖可以發現:1949 年以來,美國持續多年成為全球 移民淨流入國家第一名,每年有大量的的人口從其他國家流入到美國,另外一方面美國淨國際投資頭寸呈現出加速流出的跡象。

  

  圖 2.4 美國綠卡獲得人數與淨國際投資

  大量資本的流出對於資本擁有者來說意味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更多新的機會,獲取更高的收益率,然而對美國國內的居民來說,這意味著本該在國內的投資流向了國外,這些 投資原本能帶來的就業機會也流向了國外,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跨國企業與僱員談判的籌碼,跨國企業的管理層能夠通過投資海外的方式來壓低美國國內僱員的薪酬。

  另外,大量的移民流入美國,與美國本土的居民搶佔工作機會,導致美國國內的就業環境更為激烈,美國居民在與跨國企業溝通薪酬時處於更不利的地位。

  (3)收入不均衡背景下崛起的民粹主義

  隨著發達國家內部富人與中產階級、藍領工人之間收入差距的不斷加大,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和藍領工人逐漸滋生了民粹主義思潮。

  2016 年川普的上臺就是美國民粹主義的代表,川普提出的「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對中國等國家徵收關稅」 都是為了更好的迎合美國國內中產階級和藍領工人的訴求, 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短期內提升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和工 資水平。另外,川普提出的「移民政策」,通過修建高牆阻止墨西哥移民進入美國等措施,試圖減少流入美國的移民數量,進而降低美國國內就業的競爭局勢。

  另外,2016 年英國公投脫歐、2018 年義大利民粹主義政黨上臺等顯示出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正在帶來新一波的民粹主義思潮,這些民粹主義思潮的核心在於逆全球化:因為正是因為全球化「掠奪」了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和藍領工人的就業崗位,那麼也必須通過逆全球化來恢復發達國家中產

  階級和藍領工人應有的利益。

  2.2 持續疲軟的經濟

  儘管 1990 年以來,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增速低於同期通貨膨脹增速,美國大眾與美國富豪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持續擴大,但是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掩蓋了這一矛盾:只要經濟快速增長,那麼美國家庭收入的名義增速依舊是正數。

  除此之外,雖然 1949 年以來大量的移民持續流入美國, 但是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就業崗位數量的快速增 長,使得外來移民與美國本土居民之間的矛盾衝突隱藏了起來。

  然而,這兩個矛盾隨著 2008 年次貸危機的爆發而逐漸加劇,2008 年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 GDP 實際同比增速始終沒有恢復到次貸危機之前的水平:

  

  圖 2.5 德、法、英、美四國 GDP

  從上圖可以發現:2008 年之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 GDP 實際同比增速平均值維持在 2.5% 左右,而 2008 年之後,這一數字下降到 1.3% 左右。

  長期疲軟的經濟,讓貧富差距和移民這兩個矛盾變為尤為突出,而每次經濟衰弱的時候,美國政府就傾向於發起貿易戰來轉移國內矛盾,下圖是 1950 年以來美國 GDP 增速與美國反傾銷年度數量統計趨勢圖:

  

  圖 2.6 美國反傾銷數量與 GDP 增速對比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當美國 GDP 同比增速較高時,美國反傾銷年度數量較低,反之亦然;即美國 GDP 同比增速與美國反傾銷年度數量呈現出典型的蹺蹺板效應。2008 年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及歐盟等國經濟增速遠遠低於次貸危機之前的水平,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美國政府掀起貿易衝突的動 力。

  三 全球化的內在經濟動力依然存在

  2016 年川普當選為美國總統及英國脫歐標誌著逆全 球化浪潮的開啟,而 2018 年以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則逐漸將逆全球化推向了高潮。與此同時,關於全球化未來的走向以及中國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下該何去何從尚處於混沌之中。

  雖然全球化的短期趨勢受到發達國家民粹主義的影響而有所放緩,但是長遠來看,全球化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利益 依然大於維繫全球化的成本,內在的經濟利益將推動全球化向著繼續深入的方向邁進。

  3.1世界全球化程度還未達到最優狀態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與該國的的技術、勞動力投入有關,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以搭建以下模型:

  , = (1) + (2) , + (3) , ^2 + (4) ,

  + (5) ( , )^2

  在上述模型中, , 代表 i 國在 t 時刻的人均 GDP; KOFGI 代表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經濟研究所(KOF)1970 年開始發布全球化指數,該指數對全球 215 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化水平進行年度評分; , 代表 i 國在 t 時刻的高等院校入學率水平; , 代表 i 國在 t 時刻的資本投資完成額。

  通過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

  表 3.1

  

  備註:其中,*、**、***分別代表 10%、5%和 1%的顯著性水平

  通過上表回歸結果可以發現:

  (1)KOFGI 回歸出來的係數為 0.071934,且在 1%的水平下顯著,顯示出全球化的推進對全球人均 GDP 均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2)KOFGI 的二次方回歸出來的係數是-0.000854,且在且在 1 的水平下顯著,顯示出全球化的推進同時也會對人均 GDP 產生負面影響。

  (3)根據 KOFG 及其二次方回歸的方程進行核算可以發現,在 KOFGI 達到 84 之前,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將促進全球人均 GDP 的增長;而 KOFGI 在 84 之後,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將降低全球人均 GDP 的增長。

  下圖是根據KOF 編制的全球經濟全球化指數以及其兩個組成部分:世界貿易全球化指數和世界金融全球化指數的走勢圖:

  

  圖 3.1 世界經濟全球化指數走勢圖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1970 年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指數從 37.1 上升到 2017 年的 59.0,處於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是, 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指數的增長几乎處於停滯的狀態。

  根據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在全球化指數處於 84 之前,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帶來的經濟利益要大於成本,截止 2017 年 KOFGI 只有 62.1,這意味著在當前時點繼續推進全球化有利於繼續提升全球人均 GDP 水平。

  3.3 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是未來 50 年全球化的主力軍

  從世界全球化程度來看,目前世界全球化程度還沒有達到最優點,繼續推進世界全球化程度有利於提升全球人均GDP 水平。然而不同國家的全球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這決定了不同國家繼續推動全球化的收益和成本有顯著的差異。

  首先,繪製中國和世界全球化指數 1970 年以來的變化趨勢如下圖所示:

  

  圖 3.2 中國與世界全球化指數走勢圖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中國 1970 年的全球化指數為 21.7, 落後於同一時期世界全球化指數 38.4,但是經過 50 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全球化程度快速提升;截止 2017 年,中國全球化指數為 65.1,同一時期世界全球化指數為 62.1,中國的全球化程度已經超越了世界全球化程度。除此之外,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全球化指數均小於 84 這個最優點,這意味著無論是站在中國視角,還是站在全球的視角,都有足夠的經濟動因去推動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

  橫向來看,收集60 個主要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017 年的全球化指數:

  表 3.2 60 個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2017 年的全球化指數

  

  在圖3.2 中顯示了60 個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全 球化指數數據,可以發現僅愛爾蘭、加拿大、葡萄牙等 16 個國家的全球化指數超越了 84,其他 44 個國家的全球化指數均在 84 之前。這意味著除了愛爾蘭等 16 個國家以外,其他國家的全球化程度還未達到最優點;當然在全球化指數低 於 84 的國家中,美國、波蘭、義大利等國家的全球化指數已經非常接近 84,而巴西、印度、中國等國家的全球化指數與 84 還有較大距離。

  除此之外,通過圖 3.2 還可以發現,在 60 個主要的發達 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有 36 個國家屬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藍色字體標註),且有 33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全球化指數低於 84,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全球化程度的提升有利於該國家人均 GDP 的提升。

  四 中國經濟的未來

  在過去的幾十年全球化進程中,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依靠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以及資本優勢、人才優勢、創新優勢從全球化經濟中賺取大部分的利潤,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則依賴土地、勞動力等廉價優勢融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中從事低端製造和組裝來獲取少部分利潤。

  在全球化市場停滯的狀態下,中國遭受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貿易制裁和科技封鎖,國際大循環的分工和價值鏈缺失需要得到彌補,但是全球化的方向要繼續保持不變。未來全球經濟可能由國際大循環向區域市場轉變,如東亞區域、拉美區域、東南亞區域等國際貿易區域格局轉變。中國從以往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與發達國家之間開展貿易向以較發 達國家的身份同欠發達國家之間開展貿易來維持經濟速度 和價值創造,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能夠在過往不公平的經濟秩序基礎之上搭建更公平平等的區域經濟秩序,並建立相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資本、科技、人才、創新優勢以便於能夠持續的將技術、產能、資本輸出到相對欠發達國家。目前中國

  相比一帶一路以及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在資本、科技、人才、創新方面具有相對的優勢,但是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經濟體同樣也具備這些優勢,中國能否利用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的地位和巨大的潛力來領導區域一體化經濟搭建更為公平合 理的經濟秩序,並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形成獨特的人才、技術、創新優勢是當前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除了國際區域市場以外,國內市場的終端消費受制於高房價的擠出效應而無法有效釋放居民的消費潛力,導致國內循環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失去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此同時,高房價還捆綁了地區政府財政收入和居民持有的大部分資產, 因此如何在避免房價大幅度波動的前提下釋放居民的消費 潛力是中國經濟在國內市場上面臨的重大挑戰。

  4.1 提高研發投入比例,向全球高附加值產業鏈轉移

  全球產業鏈從上到下分別是研發、設計、物流、製造組裝、市場營銷、服務,其中製造組裝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遊, 也是全球產業鏈中附加值最低的位置,在 2000 年中國加入WTO 之後依靠人口紅利快速融入全球產業鏈中,並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製造組裝大國的角色。

  

  圖 4.1 微笑曲線

  根據上圖 OECD 編制的微笑曲線,在全球產業鏈的兩端附加值最大,例如左邊的研發、設計、物流和右邊的服務、市場營銷及物流,而在全球產業鏈中間的製造組裝領域的附加值最低。除此之外,上圖的虛線表示 1970 年全球產業鏈 的附加值分配,而實線代表 2000 年全球產業鏈的附加值分 配,可以發現相比 1970 年,在 2000 年的全球價值鏈分配中, 微笑曲線左右兩端的產業分配到的附加值比例更大,而處於全球價值產業鏈中間的製造組裝領域附加值比例變得更小。因此,在逆全球化浪潮以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 下,中國需要向全球產業鏈的兩端轉移,其中全球產業鏈的上遊包括研發、設計及核心零部件,這些領域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以形成產業競爭力,近年來我國在不斷提升研發投入的比例:

  

  圖 4.2 各國研發投入佔 GDP 比例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1996 年以來中國研發投入佔 GDP 的比例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截至 2018 年,中國研發投入佔GDP 的比例達到 2.19% ,超越了澳大利亞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研發投入佔 GDP 的比例,但是與美國和日本依舊存在較大的差距。

  雖然與每年的研發投入比例與美國、日本差距較大,但是奇怪的是中國的 PCT 申請量在 2019 年卻能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 PCT 專利申請量最大的國家。

  

  圖 4.3 中、美、日三國專利申請數量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1985 年以來中國 PCT 專利申請量一直處於較低水平,直到中國 2000 年加入 WTO 融入全球產業鏈之後才開始爆發式增長,截止 2019 年中國 PCT 專利申請量為 59005 件,超越日本、美國成為全球 PCT 專利申請數量最大的國家。然而奇怪的是中國近年來一直處於智慧財產權逆差:

  

  圖 4.4 中國智慧財產權淨出口(億美元)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1997 年以來,中國智慧財產權進口增長幅度遠遠大於智慧財產權出口增長幅度;截止 2019 年中國 智慧財產權進口金額 343 億美元,出口金額 66 億美元,智慧財產權貿易逆差達到 277 億美元。這與中國是全球 PCT 申請量最大的國家不匹配,但是與中國目前研發投入比例與美國、日本之間的差距是吻合的。

  

  圖 4.5 美國智慧財產權淨出口(億美元)

  之所以會出現中國 PCT 申請量全球第一,但是中國的科技實力與智慧財產權出口不盡人意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研發投入比例與美國、日本還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中國目前的 PCT 申請量過於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且出現了通過 PCT 申請來騙政府補貼的現象,因此需要加大對 PCT 的質量審核,並對相關 PCT 進行分時間段補貼的方式。

  另外,政府層面對於 PCT 的補貼需要更有針對性,針對某些戰略性新性行業,據中國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9 年中 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海外技術引進較難的比例為 12.5% ,而非戰略新興產業從海外技術引進較難的比例為 8.9%,這主要是因為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在戰略新興產業中還不具備絕對優勢,擔心被中國超越,因此對這些戰略新興產業的技術轉移設置了障礙。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我國在高端技術領域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經濟體彎道超車的關鍵產業,中國政府可以在這些戰略新興產業的研發進行政策扶持,並加大對這些產業 PCT 的針對性補貼:

  

  圖 4.6 高端領域技術引進難度

  從上圖可以發現:材料技術行業,計算機與通訊技術、電子技術行業和生物技術行業是目前戰略新興行業中我國從海外技術引進難度最大的三個行業,也是我國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和 PCT 針對性財政補貼的行業。

  4.2 在貨物貿易出口基礎之上打造服務貿易出口大國

  據統計,貨物貿易每產生 100 億營業額,有 25% 左右的 增加值,而服務貿易每產生 100 億營業額,有 70% 左右的增加值。中國在進入 WTO 之後,其商品進出口貿易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且同時維持較高的貿易順差,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然而,與此同時,我國服務進出口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圖 4.7 服務淨出口

  如上圖所示:在 2010 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呈現 出加速擴大的趨勢,截止 2018 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為-2582 億美元,按照 70%的附加值來計算,則意味著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為海外其他國家貢獻了 1807 億美元的增加值。

  與此同時,在 2018 年我國商品服務貿易順差為 3518 億美元,按照 25 的增加值,意味著我國商品服務貿易從海外其他國家獲取 879.5 億美元的增加值。

  

  圖 4.8 中國商品與服務淨出口及增加值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在 2018 年雖然我國商品貿易順差金額大於服務貿易逆差金額,但是由於商品與服務的增加值有較大差異,實際上 2018 年我國商品與服務整體增加值為負數。

  實際上服務貿易並非單獨存在的,服務貿易的發生通常與商品貿易相伴相隨,例如國際運輸、國際保險和再保險、國際諮詢服務、國際租賃等,這些服務貿易都是開展國際商品貿易的的必須品。根據 1988 年蒙特婁會議,服務貿易必須要具備四個條件:服務和支付的跨境流動、交易的不連續性、有限的服務時間和目的具體性,然而我國目前尚不具備資金自由跨境流動的體系,這導致在我國的國際商品貿易

  進出口中需要的服務貿易只能外包給海外其他國家或地區。因此,我國可以選擇在自貿區,打通服務和支付的跨境流動, 並依託我們每年據年的商品進出口貿易來拓展我們服務貿 易的產值。根據 2019 年的服務貿易數據,假設在未來我國 服務貿易實現收支平衡,則可以帶來 1807 億美元的增加值, 換算成商品貿易為 7228 億美元,是 2018 年我國貿易順差的兩倍。

  4.3 控制房價橫盤,釋放國內居民消費需求

  2000 年以來,中國融入全球產業鏈中並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下圖是 WTO 根據供應端編制的全球價值鏈

  (GVC)關係圖:

  

  圖 4.9 全球價值鏈關係圖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從 2000 年到 2017 年,中國逐漸成為全球三大供應鏈中心,並且作為另外兩個中心德國和美國 之間的重要連接點。

  然而中國在需求端的位置卻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和全球三大供應鏈中心不符,下圖是 WTO 根據消費需求編制的全球價值鏈關係圖:

  

  圖 4.10 全球價值鏈關係圖

  通過上圖發現:從 2000 年到 2017 年,中國的消費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並沒有顯著的變化。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消費地位遠遠不及其在生產端 的地位,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居民的收入都流向了房地行業, 而非流入實體消費品行業:

  

  圖 4.11 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住房貸款增速對比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在大部分時間都遠遠低於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的同比增速,這意味著居民買房加槓桿的速度遠遠超過自身收入水平的增長, 房地產資金對中國居民的消費形成了擠出效應。

  橫向對比來看,與中國臨近的發達國家或地區在人均GDP 達到 1 萬美元時的消費率如下圖所示:

  

  圖 4.12 四個地區人均達到一萬美元時的消費情況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與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相比,中國大陸在人均GDP 達到 1 萬美元時間的消費率較低,只有 37% 左右。

  因此,如何引導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流入消費品市場是促 進我國內需,進而將我國打造成為全球需求端的中心是當務之急。

  然而,引導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流出需要謹慎對待,一方面來看,目前我國各地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度較高,下圖是我國 2001 年以來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比例的走勢圖:

  

  圖 4.13 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比例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2001 年以來我國各地政府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比例一直處於較高位置,截止 2019 年年底我國各 地政府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比例為 41.8% ,表明地方政府財政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度較高。

  另外一方面,據央行統計,我國居民 75% 的資產都在房地產上,這就決定了一旦房地產出現暴跌現象時,無論是地方財政收入還是居民資產都會大幅度縮水,這將對我國經濟和居民收入構成巨大威脅。因此,在擠壓房地產泡沫的同時, 必須保證房地產價格的橫盤震蕩,不能允許房地產價格繼續 暴漲以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也不能允許房地產價格暴跌對地方政府收入和居民資產構成威脅,在這種橫盤震蕩的背景下引導資金流入消費品領域。

  五 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整體來看世界全球化狀態還沒有達到最優狀態,無論是中國還是大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繼續全球化的收益依舊大於成本;但是大部分發達國家已經臨近甚至超越全球化最優狀態,另外在發達國家內部收入不平衡疊加疲軟經濟的背景下,歐美民粹主義政黨獲得了選票並通過發起貿易戰來轉移內部矛盾。

  總的來說,沒有中國的世界和沒有世界的中國都是不理性的,中國的經濟結構僅僅依靠內循環難以持續繁榮,在逆 全球化浪潮中中國為了保持經濟繼續快速發展並快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在以下幾個層面發力:

  首先,對外作為區域一體化的領導者和推動者,重點推 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資本、基建和產能。通過相對的技術優勢、制度優勢、資 源優勢、人才優勢去賺不發達國家的錢,也幫助不發達國家 獲得發展。

  其次,對內保持房地產價格的橫盤震蕩,引導資金流向消費品領域,將我國打造成為世界第三個需求中心。

  第三,通過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的經 濟原動力和研究方向的自由度;加快研發投入比例並對計算機、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針對性財政補貼和 PCT 獎勵,同時壓縮某些非戰略性、差距較大的尖端科技投入,實現中國高端產業的彎道超車。

  最後,繼續擴大制度紅利,通過深化改革,重點推動市場元素的市場化配置,市場主體的市場化功能,政府運行機制的服務化改進,在市場管理上加大監管,在產權保護方面完善法律救濟功能,尤其要克服「體制性利益集團」對深化改革的阻力。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資料庫:https://data.worldbank.org/

  [2].CEIC 資料庫:https://www.ceicdata.com/zh-hans

  [3].Wind 萬得資料庫:https://www.wind.com.cn/

  [4].經合組織資料庫:https://stats.oecd.org/

  [5]. 全 球 船 運 協 會 : http://www.worldshipping.org/about-the-industry /global-trade/top-50-world-container-ports

  [6].公路運輸數據:

  https://www.nationmaster.com/country-info/stats /Transport

  [7].徐世剛,肖小月.淺析日本的科技立國戰略.吉林省東北亞研究中心, 2003

  [8].胡曉麗.科技振興背景下的日本科技廳政策史研究[J]. 科學與社會, 2017

  [9].秦濤,黃軍英等.韓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初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5

  [10].Sungchul Chung.The Korean Innovation Story.Issues Org,2007

  [11].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全球化逆潮.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9

  [12].Graham Allison.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Mariner Books.2018

  [13].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國產業升級的大國雁陣模型分析. 2019

  [14].何凌雲,殷勇,程怡.中、美、日能源價格變動對能源強度的作用效力比較研究.2014

  [15].張會清,翟孝強.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特徵與啟示— —基於生產分解模型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01):3-22.

  [16].臧紅巖.二戰後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德國引進高技 術的國際經驗[J].科技中國,2018(08):71-73.

  [17].KOF 數據來源: https://kof.ethz.ch/en/forecasts-and-indicators /indicators/kof-globalisation-index.html

  作者介紹

  

  朱小黃,蒙格斯智庫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山大學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行為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副行長,原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朱小黃博士是國內首位銀行首席風險官,國內風險研究和宏觀經濟研究領域專家。

  

  劉振-元知研究院研究員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金融碩士, 中國社科院金融博士在讀。 CFA 持證人,FRM 持證人。

  

  羅維晗-元知研究院研究員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金融學碩士, 美國聖麥可學院數學學士。

相關焦點

  • 逆全球化大浪潮下,為什麼中國企業必須堅持打造全球品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近日,《財富》(中文版)聯合裡斯戰略定位諮詢在《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聯合發布《全球戰略定位報告:國家心智資源中的萬億機會》中國版(下簡稱《定位報告》),這份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國家心智資源的概念。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簡單地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處於「逆全球化」過程是不充分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或者趨勢是「全球化分裂」 ——主要大國之間,特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在關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損益、運行規則和秩序等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再擁有共識。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在簡單地反全球化,而是要搞另一套經濟全球化,即沒有中國的經濟全球化。
  • 「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冷戰」和「全球化」已經成為過去,「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將引領未來。「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儘管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也隨之也產生了許多問題——貧富差距加大,經濟結構失衡。
  • 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成果亮眼動力十足 從RCEP看新型經濟全球化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勇: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疫情衝擊,大幅下滑。與此同時,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甚囂塵上,與疫情疊加,造成經濟全球化及國際經濟合作的倒退。在此背景下,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異軍突起、亮點紛呈。首先,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東協十國曆時8年,於2020年底正式籤署RCEP。
  • 強世功:「天下一家」——「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出路
    全球化範式討論其對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但究竟是推動全球化還是導致逆全球化卻產生了分歧。大國博弈範式預測以中美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大國博弈及其未來前景,但究竟美國取勝還是中國建立新秩序也有不同看法。若從全球治理角度來,我認為這次疫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治理秩序的發展方向,只不過加速這一歷史進程而已。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給全球治理帶來嚴峻考驗。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逆全球化思潮正在發酵 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 2.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人類發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各國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 速讀| 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主席指出,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創新是亞太經濟騰飛的翅膀。要全面落實亞太經合組織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路線圖,促進新技術傳播和運用,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消除數字鴻溝。中方倡議,各方分享數位技術抗疫和恢復經濟的經驗,倡導優化數字營商環境,釋放數字經濟潛力,為亞太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
  •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談雙循環背景下 民營經濟發展新機遇
    這是對即將迎來的"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部署,重啟了後疫情時代"新經濟",推動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為民營經濟營造出更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提出,"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 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另外,與本次疫情下,逆全球化和各國不信任明顯加速不同,西班牙大流感還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重要催化劑。這表明,在「新冠疫情」本身對人類生命健康的嚴重威脅之外,我們更傾向於認為:本次疫情本質上是一種催化劑,加速了全球經濟體系中脆弱環節的瓦解。
  • 吳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吳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本月以來接連爆出的兩個有關海洋汙染與安全的消息,再次讓人感受到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嚴峻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日益盛行的「逆全球化」和單邊主義正令二戰之後建立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國家間、區域間開展海洋治理合作變得更為艱難和充滿變數。其挑戰主要是:其一,逆全球化思潮正從美國蔓延到歐洲乃至世界更多國家和地區,海洋領域的逆全球化趨勢抑制了全球海洋合作的意願和動力。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尤為重要的是,跨國公司在全球布局經營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世界主要經濟體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對是否繼續推進全球化的分歧越來越大,「去全球化」的風險仍在上升期,逆全球化也從供需兩個方向影響著全球供應鏈。各國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共識難以達成或甚至加速破裂,影響著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部分產業鏈的重構進程可能進一步加快。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在西方大社會、小政府的觀念下,國家成為金融資本積累的守夜人。經濟領域裡大量的社會性的權力,都掌握在金融資本手中。新自由主義的傳統政策,例如,貨幣擴張、減稅、削減福利等政策,都不能解決危機,反而使危機向縱深發展。在自由主義的制度體系下,貨幣發行權也不屬於國家,而是屬於聯合的大金融資本家。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誌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新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經濟、傳統價值觀、帝國秩序和強硬的反共立場四大政治原則,不僅要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世界格局,而且要構建全球一體化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川普的保守主義融合了新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代表了美國保守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 一諾千金創未來——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觀察
    新華社上海11月8日電題:一諾千金創未來——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觀察新華社記者季明、齊中熙、姚玉潔、周蕊這也許是三年來最為「特殊」的一屆進博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逆全球化趨勢加劇,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中國能否如期舉辦進博會、辦好進博會,舉世矚目。這確實也是一屆「不一般」的進博會。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座談會近日在昆明舉行。座談會以經濟雙循環、雲南綠色食品牌、八大產業為支撐,依託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和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機遇,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和雙循環發展的國家級雲南農產品精深加工樞紐,進而實現「農民有增收、企業有營收、政府有稅收」。
  • 傅瑩:國際秩序未來的方向
    當前,對國際秩序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很熱。世界將再度走向「新冷戰」嗎?中國如何選擇?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將進入尾聲之際,中美貿易戰及其產生的綜合影響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國際形勢的起伏變化以及美國這個大國的思維和行動帶來的不安。不過,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今天這樣高的文明水平,理智告訴我們,沒有必要陷入悲觀。
  • 王樹國: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推動人類文明融合、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揮智慧,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背景,分析高等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研判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變革路徑,闡述西安交通大學在這一過程中的發展理念與探索實踐,以期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鑑。
  • 中國建投舉辦「JIC講堂」,探討新基建背景下科技賽道的未來
    為主題,為現場和在線觀看直播的各界觀眾解析在新基建與5G網絡建設背景下科技行業的發展前景與增長點。今年以來,國家對新基建給予高度關注,5G網絡建設進展迅速。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我國累計建設5G基站69萬站。與此同時,雲計算、智能汽車、智慧醫療、工業網際網路等應用領域正釋放大量增長潛力。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