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國際秩序未來的方向

2020-12-05 環球網

當前,對國際秩序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很熱。世界將再度走向「新冷戰」嗎?中國如何選擇?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將進入尾聲之際,中美貿易戰及其產生的綜合影響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國際形勢的起伏變化以及美國這個大國的思維和行動帶來的不安。

不過,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今天這樣高的文明水平,理智告訴我們,沒有必要陷入悲觀。在第七屆世界和平論壇上,不少嘉賓都談到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和對未來的判斷,一些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世界政治權力分散化的趨勢比較明確。大家都承認,已經不可能由哪個大國獨霸世界,即便是最強大的國家也必須同其他國家合作處理國際事務。與此同時,國家權力受到國際組織和其他非國家行為體的削弱和掣肘。以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仍然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

第二,經濟全球化大勢不太可能逆轉。儘管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動向表現得比較明顯,但無可否認,全球化做大了世界經濟的蛋糕,促進了科技和文明的進步,各國都從中受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了3倍多,所帶來的紅利惠及幾十億人。因此,絕大多數經濟體仍堅持自由貿易的方向。同時發生的是人文交流的擴大。據經合組織(OECD)統計,全球有超過500萬的學生在本國之外接受教育,相信他們和絕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會支持世界退回分裂割據狀態。

第三,世界總體和平有望得到維持。儘管國際安全局勢複雜,存在國家間爭議、核導擴散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太空、網絡等新領域裡的新挑戰,但沒有哪個國家想以全面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分歧面前,外交發揮著更大作用,各國能談判的還在談判,該克制的儘量克制。就像習近平主席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演講中指出的,「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關於秩序問題,大家普遍關注下一個秩序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舊的秩序已經不能完全應對當今世界的所有問題,但新的秩序還沒有明確圖景。現實情況一方面是,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和一些歐洲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面臨挑戰,需要專注於處理和解決內部問題,一些國際問題也是國內問題外溢的結果。另一方面,大國間的矛盾和分歧更加突出。美國開始強調競爭、弱化合作,導致其對外關係中的負面因素更加突出。

面對這樣的局面,中國該做什麼選擇?中國的對外政策服務於國家基本發展戰略的需要,著眼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中國不會改變基本對外政策,而對美政策則是中國整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目前看似乎已經完成了「半個圓」,即對調整的必要性有了一定共識,但對「後半個圓」,也即向哪個方向調整,似乎還不清晰。未來美國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中美互動的結果,也會受到世界大勢和與各國互動的影響。如果中國一如既往地堅持原則,以建設性方式解決各種矛盾和挑戰,應該也能對美國對華政策的走勢產生正面影響。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對內不斷改革和完善市場環境,對外堅持擴大開放。其實美方,包括歐盟等在經濟貿易等領域提出的一些要求,也恰是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正在努力改革和完善的方向。例如,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修改完善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配套法規和司法解釋等,形成了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人大常委會還在2014年做出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專門的智慧財產權法院,加強司法保護。

國際安全始於國內安全。中國在國內治理上的不斷提升和完善將為中國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礎。中國也將以更加坦誠、務實和開放的態度參與全球化進程,推動改革現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體現了大智慧,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也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其要義是,世界上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起維護。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需要攜手前行,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不少學者認為,聯合國和安理會在國際安全治理上的作用應得到尊重,但不足以應對所有安全問題。而美國主導的安全同盟是封閉和排他性的,同盟之外的國家面臨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利益的問題。以朝核為例,美國不斷強化自身和同盟國的安全保障,包括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和強化經濟制裁,同時卻拒絕談判,結果刺激朝鮮在核導開發上越走越遠。但當美國開啟對話,明確表示要認真考慮朝鮮的安全訴求時,就出現了柳暗花明的機會。雖然朝美對話結果如何仍難預料,但關鍵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只有把各方安全利益都考慮進去的解決方案,才行得通。

在當今世界所有具體安全問題上,都存在一個是尋求共同安全,還是通過損害對方安全追求己方絕對安全的矛盾。如果各方都承認未來的世界是要實現和平共存的,就需要走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搭建一個更為宏大、更具包容性的安全框架。

現在出現的問題是,美國人越來越擔心中國要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中國人擔心的是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這樣的扭曲反映在許多問題上。比如在貿易領域,中國人看到的是美國企業從中國獲取巨大利益,而美國人卻認為自己在對華貿易中「吃虧了」,甚至強行增收關稅,這在中國被看作是霸凌行為。我們需要重視和著力解決中外相互認識扭曲的問題,並且避免新的矛盾積累,減少對中外合作的幹擾。

世界對中國的作用有期待,同時也有擔心。中國人似乎缺少主動說明自己的習慣和經驗,國際信息庫裡關於中國的一手信息嚴重缺失,例如在海外學校、圖書館乃至書店裡,來自中國大陸的出版物少之又少。中國人正越來越意識到國家國際地位的上升和肩頭國際責任的增加,因此需要更快地學習和提升開展國際傳播的能力。很多事情,自己不主動講,謬論和誤解就會大行其道。就像在這次論壇一位專家說到的,中國人要學會去說服別人。這裡確實存在方法和技巧的問題。(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文章基於在第七屆世界和平論壇上的午餐演講,內容有刪節)

相關焦點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作為守成國,美國十分擔心日益崛起的中國將不斷挑戰現行國際秩序。作為崛起國,中國在各種場合聲稱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秩序,要做現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無意將現行國際秩序推倒重來;同時批駁稱,國際秩序絕非由美國一方來定義。美方的擔心和中方的辯駁的背後反映了一個國際關係理論問題,即崛起國能否在現有國際秩序內實現新舊國際秩序的轉換。
  • 【聚焦】傅瑩:構建共同體,分享而不是分裂(中英文版)
    2017年11月30日,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主任委員傅瑩應義大利外長阿爾法諾邀請,出席第三屆地中海對話論壇,並發表題為《構建共同體,分享而不是分裂》的主旨演講,介紹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政策和主張。        本文為傅瑩女士在此次論壇上的演講全文,經作者授權盤古智庫發布。
  • 草原上走出外交女傑 傅瑩任中國第二位女副外長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外交官就是從內蒙古呼和浩特闖出去的傅瑩。傅瑩還是第一位駐西方大國的女性大使。值得一提的是,傅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  從建設兵團的電影放映員到副外長,傅瑩展現了堅韌和幹練、睿智和風度。新加坡聯合早報曾對中國外交部的兩位女代表——傅瑩和章啟月進行了專訪,評價是:傅瑩溫柔中透出剛毅;章啟月親切中帶著冷峻。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俠客島按】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傅瑩:構建共同體,分享而不是分裂(中英文版)
    傅瑩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構建共同體,分享而不是分裂傅瑩——第三屆地中海對話論壇演講2017年11月30日羅馬感謝義大利外交部和國際政治研究所組織這個重要的對話論壇馬塔雷拉總統年初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5月真蒂洛尼總理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兩國籤署了2017-2020年行動計劃,加強經貿、文化、科技合作。能夠出席地中海對話論壇是我的榮幸,確實,沒有比在地中海更適合討論這些影響世界的重大問題了,這裡是世界三大古代文明誕生的地方,而今日的地中海地區又面臨新型挑戰。
  • 國際政治的新領域——新邊疆政治學呼之欲出
    放眼未來,它將在哲學、政治、經濟、倫理、國際關係等多個領域為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如傅瑩撰文稱,「人工智慧有可能改變戰爭的形式和原則,並對現行的國際法律和倫理道德造成衝擊」。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也會重塑全球秩序。隨著近年極地冰蓋的快速融化,北極也在冷戰結束後再次成為大國角力的重要戰場。
  • 周邊秩序進入變革關鍵期
    原標題:周邊秩序進入變革關鍵期 我國是周邊安全環境最複雜的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更加進取的心態、更加周全的謀劃、更加大度的形象,在周邊開拓奮進,贏得前所未有的戰略優勢。這種良好開局同國際戰略環境加速變革帶來的大環境、同域內外各方心態變化形成的小環境相疊加,推動我國與周邊互動進入新境界,推動周邊進入秩序變革重塑的關鍵期。
  • 馮玉軍:俄戰略界縱論「後疫情時代」國際格局與世界秩序
    近來,俄羅斯領導人和智庫專家對「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進行深度思考,認為近年來國際社會各種矛盾深度交織,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成為其進一步激化的催化劑,促使國際與地區秩序陷入紊亂和動蕩。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撰文指出,新冠疫情蔓延激化全球既有矛盾,深刻改變冷戰結束以來的全球政治、經濟與安全圖景。
  • 講座︱王貞平:實像與虛像之間——唐代的賓禮與國際秩序
    中日學者對此也有類似的解釋,認為禮的第一要義就是「皇帝制度下的等級制度」,歷代王朝在構建社會、政治秩序時,都試圖通過禮儀來達到「差別有序」的目的。這樣的禮儀表現在外交關係中就是「賓禮」,其重點在於「差別性待遇」,中國皇帝以差別性的賓禮接待蕃國的國王或使者,從而反映出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可以說,賓禮就是這一抽象國際秩序的直接視覺表現。
  • 「聚焦」傅瑩: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中英文)
    傅瑩 盤古智庫 今天本文大約3800字,讀完約9分鐘「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本文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榮譽院長、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女士,文章來源於《紐約時報》。」正所謂大國政治無邊界。未來美國政策的方向成為許多中國人熱議的話題。
  • 羅斯福多次強調:未來世界秩序,需要靠三個國家維護,美蘇在列
    二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人類社會主旋律,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心靈創傷,同時也改變了世界秩序,以英、德為中心的歐洲逐步衰落,讓位於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崛起的美國,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沒有之一。
  • ...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聚焦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作用
    本屆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百餘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嘉賓,就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安全保障、媒體責任、數字經濟與疫情防控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視頻致辭中指出,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
  •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確保核心利益基礎上的戰略協調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管控雙重壓力,同時可為權威秩序轉型(轉向均勢或霸權秩序)做好準備。這些發現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際秩序轉型和崛起戰略的理論研究,同時有助於中國探索適應不同周邊安全秩序的戰略選擇。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2014年04月16日 10: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吉勝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提示】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中國國際傳播的新方向新空間
    當前,隨著中國逐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我們在國際傳播中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 是預言未來還是為未來設計的腳本?神奇的光明會:新世界秩序卡牌
    我想了想,也和周圍的人交流了一下,最後決定了這一期的選題——卡牌遊戲《光明會:新世界秩序》。(我不是卡牌遊戲的作者哈,咱們繼續往下看。)這款卡牌遊戲的娛樂性我們暫且放在一邊,但是如果說這款卡牌遊戲竟然成功預言了21世紀前20年的大事件,我相信大家都會覺得簡直天方夜譚,那麼我們今天就聊聊,這套不可思議的預言卡牌遊戲——《光明會:新世界秩序》。
  • 心智| 頭腦中的秩序是一把雙刃劍
    同時,它更是一項能迅速給人「秩序感」的活動。方寸之間,白屏黑字那麼清晰整潔,真是一項放鬆且美好的活動。 可這恰好也是它的局限——它會給我一種錯覺,仿佛只要在寫,生活就還在掌控之中;只要定期更新,生活就一片欣欣向榮;有時它還會讓我忘記自己的種種不足,仿佛面對任何事物,都可以變得平和冷靜、處變不驚,甚至遊刃有餘。遺憾的是,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