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崛起的「安全困境」:以國家建設為首要目標
在當前諸大國中,中國的戰略境遇是最為嚴峻的,需要兼顧海陸,照應南北。眾多的陸上鄰國,漫長的海域邊界,需要龐大的力量來守衛,其他國家也有機會從中找到運籌的縫隙。 中國正面臨著大國崛起過程中特有的「安全困境」。面對挑釁,如果中國不顯示軍力和意志,那些有所企圖的國家就會不斷侵蝕中國的利益,「以小欺大」;如果中國顯示軍力和意志,那些國家就會宣稱「中國威脅論」。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克勞斯愛潑斯坦(Klaus Epstein)在分析一戰起因時指出:「威廉德國的威脅並不在於其版圖、人口、經濟水平、工業能力,而在於其國內存在的強烈的軍國主義擴張情緒,對現存國際體系秩序與領土安排的否定,以及皇帝本人對採用激進軍事手段打破秩序安排的傾向。這一切都令其他歐洲國家對德國的崛起感到恐懼。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德國本應卻沒有意識到這一事實。」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核武器恐怖的毀傷效應使一切軍事戰略的目的從此前的打贏戰爭轉為防止戰爭,世界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大國無戰爭」時代。由於大國之間無法通過霸權戰爭來決定實力趕超和秩序領導權的轉換,因此崛起國能否在現行國際秩序內實現國際秩序的轉換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945年之後,美蘇冷戰實際上是兩個超級大國首次試圖以非戰爭方式決定國際秩序的轉換。
-
——大國崛起進程中的鷹鴿策略取捨邏輯
,引發大國間衝突的最主要機制是安全困境。[26]對崛起國來說,儘管由於其實力處於增長軌道因而在多數時候只尋求改變實力分布而不尋求改變現有秩序和規則,但隨著實力對比的持續變化,霸權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與崛起國的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會逐漸突顯,[27]畢竟崛起國在現有國際秩序下只能縮小與霸權國的實力差距,而難以成為第一領導國並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
美國退群世衛組織為中國留下機遇,抗疫將是中國大國崛起的支點!
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美國是一個守成的大國。一般來說,崛起大國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沒有空間給他。一戰時候的德國也好,二戰時候的德國和日本也好,根本的跟守成大國的衝突都在這裡。他沒有生存空間,沒有自己的影響力的空間。像一戰時候德國很典型的了,歐洲也被他也被圍困了,全世界它也沒有空間了。
-
朱成虎:格局——大國崛起之思
這個題目實際上包含兩個內容,一個是格局,另一個是大國崛起。1今天的世界戰略格局是一超主導、多強制衡首先我想談什麼是世界戰略格局。我們通常講的格局多極化之類的就是指世界戰略格局。實際上國際戰略格局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包括世界戰略格局、地區戰略格局、多邊戰略格局、三角格局、雙邊格局。按內容,國際戰略格局可以包括經濟格局、政治格局、安全格局、軍事格局,甚至貿易格局等等。我們今天講的是世界戰略格局,今天的世界戰略格局到底是什麼格局?我概括一下,就是一超主導、多強制衡。多極戰略格局是我們一貫主張的,但國際戰略格局真能建立起來嗎?
-
大國崛起從文明崛起開始
許多人談到「大國崛起」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不學禮,無以立」,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關於「國民素質」的質疑,時有耳聞。 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也曾有過國民素質和經濟發展不相稱的情況。19世紀末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等,都曾因國民素質備受詬病。
-
【深度】胡波:全球海上多極格局與中國海軍的崛起(下)
在全球格局層面,中國只能算是個正在興起的潛在超級大國,雖然綜合實力遠超俄羅斯、英國、法國及印度等大國,但與美國依然相距甚遠。未來的世界格局很可能將從 「一超多強」(1+X)走向「一超+中國+多強」(1+1+X),即美國仍然長期保持著全球超級大國地位,中國則是崛起的潛在超級大國。
-
中國崛起困境: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市場
美國是冷戰後單極體系中的唯一一極,在所有領域都擁有史無先例的巨大實力優勢,卻似乎仍然對安全現狀強烈不滿:不斷加強和擴大軍事同盟體系,推進飛彈防禦計劃。而處於美國軍事同盟體系之外的中俄等崛起國(或潛在崛起國),卻似乎對自己的安全現狀比較滿意,以至於面對美國的戰略壓縮,始終沒有建立針對性的軍事同盟。這是為什麼呢?
-
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
周邊秩序進入變革關鍵期
原標題:周邊秩序進入變革關鍵期 我國是周邊安全環境最複雜的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更加進取的心態、更加周全的謀劃、更加大度的形象,在周邊開拓奮進,贏得前所未有的戰略優勢。這種良好開局同國際戰略環境加速變革帶來的大環境、同域內外各方心態變化形成的小環境相疊加,推動我國與周邊互動進入新境界,推動周邊進入秩序變革重塑的關鍵期。
-
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2)
冷戰時期,東北亞就曾受美蘇兩極國際格局的巨大影響,區域內有關國家分別向兩大「陣營」靠攏,加之特殊的美中蘇三角關係形成,地區安全秩序處於兩極安全困境中。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呈現出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並有朝多極化推進的趨勢,東北亞地區則表現為美國主導、大國林立的力量對比態勢。
-
地區大國伊朗和超級大國美國交惡40年,為何美國至今沒有對其動武?
美國想打敗越共,就得同時把蘇聯、中國打敗,就算是「超級大國」美國,面對蘇聯、中國這樣大洲級的國家,也是無可奈何的。俄羅斯與伊朗是近在咫尺的鄰國,美國打下伊朗,是對其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其嚴重性類似當年韓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把戰線推進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俄羅斯會竭力全力支持伊朗的各路反美力量,直到把美國從伊朗趕走。
-
人民日報新論:大國崛起需要「戰略定力」
戰略定力,要求我們認準長期戰略目標,克服短期行為的誘惑和衝動,以相對超然的心態看待發展過程中的順利與挫折 大國崛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過去30多年實力積累的基礎上,未來10年將是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
-
解碼中國大國崛起短板 《羊圈困境》探索物流出路
中新網2月18日電 由中國財富出版社推出的暢銷書、現代物流報副主編楊達卿的專著《羊圈困境——中國大國崛起的物流「短腿」》(下稱《羊圈困境》),2013年1月底已正式發行。該書剖析了中國在大國崛起中面臨的交通物流業短板,並結合物流業在荷蘭、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等大國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橫向比較了歐美國家的獅式企業模式,日韓國家的狼式企業模式。
-
日媒:中國崛起為世界數據超級大國
日經亞洲數據經濟研究團隊利用進出每個國家的大量數據分析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跨境數據流量。根據該研究結果,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新的數據冠軍,「在2019年擁有最多的跨境數據。」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內地和香港佔跨境數據流動的23%,美國以12%落在後面。2001年到2019年間變化速度的不同使中國現在走到了美國的前面。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跨境數據增長了7500倍,而美國只增長了219倍。
-
...中維護執政安全——讀《走出腐敗高發期——大國興亡的三個樣本》
正是針對這一問題,《走出腐敗高發期——大國興亡的三個樣本》一書,對17-19世紀中、英、美等國三段公認的腐敗高發期,進行了富有新意的實證研究,提出了須對腐敗進行頂層治理以維護執政安全等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思路,為我們加強和改進防治腐敗工作提供了有益啟迪。首先,辨析腐敗高發期的異同,有利於更加理性地認知反腐敗鬥爭形勢腐敗,古已有之,今亦未止。
-
美版知乎:俄羅斯害怕中國崛起嗎?六成俄公民表示中國對俄最友好
近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越來越喪心病狂,這段時間美國無禮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敦領館,揚言要封禁微信等軟體,多次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來打壓華為的發展,將我國多家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除此之外美國還有些其他國家一同來打壓中國。
-
縱觀中東 | 教派問題安全化形塑中東地區格局 ——以沙烏地阿拉伯...
在此背景下,沙特開始致力於按照自己的意願構建地區秩序,因為美國的變化使沙特強化了「安全只能靠自己維護」的認知。在沙特看來,正是美國的「戰略收縮」使沙特陷入伊朗領導的什葉派力量的包圍中,美國應該對「什葉派新月地帶」的形成負責。但是,美國卻極力否認,甚至以中東地區教派矛盾由來已久為其戰略收縮開脫,歐巴馬政府甚至還指責沙特是引發地區教派衝突的罪魁禍首。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他把這些觀點寫入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閻學通,聽他講述在美國挑起戰略競爭的壓力下,中國該如何保持「定力」,繼續發展。「中國是在數位化時代崛起」環球時報:人們總是熱衷於談論大國興衰,您認為決定一個大國能否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