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2020-11-28 中國網財經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有能力任意改變歷史。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慣性,在人沒有創造出強於歷史慣性的力量之前,歷史將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在閻學通看來,未來十年,歷史的慣性有利於中國的崛起。他甚至大膽預測中國到2023年將會成為超級大國,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世界兩極化不可避免,中國必居其一

  「國際格局是隨著大國綜合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大國綜合實力的基礎是國家的政治實力,而政治實力的核心則是領導者實施改革的能力。」閻學通坦言,他之所以能夠對未來十年中國崛起做出樂觀的預測,與黨的十八大後中國領導人在反腐、改革和維護國家主權方面的新政有關。

  「我做出這個預測的前提是今後十年中國的改革力度將大於所有其他大國。」閻學通解釋說。」

  閻學通在他的新著《歷史的慣性》一書中預測:未來十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升至1:5;2023年美國的GDP將為19萬億美元,屆時中國的GDP按照當前的匯率換算將為17萬億美元,按屆時的匯率計算將超過美國;2023年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影響力將達到美元影響力的50%甚至更高水平,人民幣、美元和歐元可能構成三足鼎立之勢;2023年,中國將擁有載人的太空工作站、至少3個服役的航母艦隊(有可能建成5艘航母)、4~5艘攜帶射程8000千米飛彈的戰略核潛艇、部署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和殲—31隱形戰鬥機)。

  《中國經濟周刊》:您為什麼會對中國的未來有如此樂觀的預測?

  閻學通:有些人說我的預測很大膽,在他們看來中國十年內根本沒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實際上,持這種看法的人很多,這其中不僅有佔多數的網民,連一些從事外交工作的資深人士也認為中國不可能。然而外國民眾和政界人士對中國地位的認識卻相反,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將很快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批評我預測不靠譜的人並不知道我預測的邏輯是什麼,他們只是在感情上不同意我的預測結果,他們不願意看到中國成為超級大國。超級大國是指國力大於其他大國幾倍的國家,這是一個既定歷史時期大國實力對比的結果。

  今後十年,除中國之外,我看不出還有哪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可以接近美國。如果找不到第三個國家在十年內能成為超級大國,世界就不可避免地兩極化,而兩極化中的一極就是中國。

  《中國經濟周刊》:現在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社會內部日益積累的矛盾將影響中國的未來發展,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觀點?

  閻學通:歷史上所有成功崛起的大國都是帶著嚴重的國內問題崛起的。很多人以美國為成功樣板,認為和美國一樣就能崛起為超級大國。然而,這些人忽視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也存在嚴重的國內問題。

  冷戰時期,美國有嚴重的種族暴力衝突;冷戰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國內的問題也十分嚴重。今年歐巴馬政府竟然被迫關閉聯邦政府17天,如果國內矛盾不嚴重,聯邦政府能被迫關閉嗎?

  國內問題對於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肯定有負面影響,但這種負面影響並不意味著中國就不能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今後十年,中美綜合國力差距仍將不斷縮小,而美國的國內問題不會比中國少,很可能比中國還嚴重。

  《中國經濟周刊》: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減緩或阻止中國的和平崛起?您如何看待未來的中美關係?您認為美日兩國是否會聯合實施一些對中國不利的措施?

  閻學通:僅在美國,有關美國是否相對衰落的爭論就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次美國聯邦政府關閉17天,使更多人相信美國的相對衰落。美國肯定是在盡力阻撓我國縮小與之實力差距的進程,但是這只會對縮小中美實力差距的速度有影響,阻止不了中國縮小與美國實力差距的大趨勢。

  今後十年,決定中美關係的主軸是競爭,但這種競爭的內容核心與美國和蘇聯當年的競爭不同。這也是為什麼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應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這種新型大國關係雖然不同於美蘇關係,但也不是什麼友好關係,我將這種關係稱為「假朋友關係」。具體講,新型大國關係好於現在的中日關係,但遠不如中俄關係,也不如中國與歐洲大國的關係。

  我們可依據友好程度將目前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分為不同等級:1.友好關係是中俄關係;2.普通關係中有中德關係、中法關係、中印關係、中英關係;3.新型大國關係是中美關係;4.對抗關係是中日關係。

  美日是同盟,雙方聯手對付中國是正常的,但是美國會控制日本,不允許日本以發動戰爭的方式與中國對抗。

  《中國經濟周刊》:近來德國已要求美國解釋「竊聽門」事件,您認為美國的竊聽舉動會對美國產生哪些影響?

  閻學通:美國不會改變對世界的監聽,除非它沒有了這種能力。這一事件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受損,使其正義性受損,而且影響了與傳統盟友的戰略關係。

  美國竊聽事件給了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當我們強大以後,絕不能像美國那樣去監控全世界。監控全世界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你在跟全世界為敵。

  奮發有為的外交新政

  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周邊外交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如何構建一個更加穩定的周邊外交網絡,成為中國外交面臨的重要課題。

  今年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集體大力推進周邊外交,進入10月後更是對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密集訪問:10月2日至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印尼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10月9日至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在汶萊舉行的第16次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第16次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八屆東亞峰會,並對汶萊、泰國、越南進行正式訪問。

  在10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明確強調,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在閻學通看來,中國的外交政策正在發生著方向性的根本變化。

  「從韜光養晦變成奮發有為,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質的變化。」閻學通直言,「過去之所以要韜光養晦,是因為我弱你強,我們向國際社會示弱,顯示我們對所有的事情不介入。而如今的奮發有為則是要向周邊國家顯示我們的關係是『我強你弱』,這是根本性質上的變化。」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外交政策從原來的韜光養晦變成如今的奮發有為,這可以理解成是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外交策略轉變嗎?

  閻學通: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變化理解成是外交策略變得更加主動,它實際上是一種方向性的變化。過去我們幾乎對所有國際問題的態度都是不介入,只和其他國家搞經濟合作,不談外交問題,而現在則是經濟和安全問題並重,甚至安全問題還要更優先。

  原來我們國家所採取的外交策略是:以美國為重中之重,和周邊國家的關係要讓位於中美關係。而今後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將成為我們國家外交關係的重中之重,中美關係要服從於周邊關係。所以說,這種外交策略的變化不是簡單的變被動為主動,它是外交政策根本性質的改變。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這次習近平主席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推進外交工作改革創新,現在還很少有人注意到「改革創新」這個詞。要知道當初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來的改革,是在除外交之外的所有領域都要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把10月底這次外交政策的改革,稱作是外交領域開了一次遲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國經濟周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重視我國的周邊外交,您認為該如何研判中國周邊環境的整體局勢?目前中國和日本的這種關係是否會影響到中國周邊環境的安全?

  閻學通:現在中日關係形成了一種對抗關係,而日本又是我們在鄰國中經濟規模最大的一個國家,所以很多人以此作判斷說中國周邊環境日益惡化,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日本的確是我國周邊地區的最大經濟國,但是日本跟我們的關係僅僅會影響到我們跟東亞各國的關係。

  我們現在和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正在改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現在周邊環境的事實是菲律賓和日本與我們是對抗關係,而且這種對抗是比較嚴重的,在短期內不能解決。

  我們現在周邊環境的局勢從大的範圍上講,改善關係是主流,但從對抗程度上來講,日本和菲律賓的問題確實是日益嚴重了。

  《中國經濟周刊》:有人把中國國家領導人密集訪問東南亞形容為「集中發力東協外交」。習近平主席更是在出訪印尼時提出要建設「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您如何看待我們和東協的關係?東協會成為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嗎?

  閻學通:我不同意東協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中之重這樣的說法。重中之重這種說法給人的感覺是,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把一切都解決了。我們現在的周邊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我們和俄羅斯的雙邊關係,這使得我們在北部和西部有了一個安全的大後方,難道我們和俄羅斯的關係就不是重中之重了嗎?

  我們可以說,在我國周邊西部、北部相對穩定,和東邊日本的關係在短期內不能改善的情況下,東南亞是我們現在周邊外交的一個主攻方向。

  命運共同體的涵義遠比經濟共同體更加深刻,這個共同體意味著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全面發展。我認為我們只要堅持習近平主席那次講話的方向,到明年年底,我們和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將會非常有成效。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中國是否還應該繼續堅持不結盟政策?

  閻學通:我們從1982年開始執行的不結盟政策實際上是一個弱國執行的政策,今天的中國如果不放棄不結盟政策,只會給我們自己製造更大的國際安全困難。

  很多人誤以為我們搞不結盟政策,可以避免和其他國家形成零和關係,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正是因為中國不結盟,不給周邊國家提供安全保障,所以才會讓周邊國家恐懼我們,導致形成了零和關係。

  美國雖然處於物質實力增長緩慢的狀態,但它仍是世界上擁有盟友最多的國家,它至少有42個不同類型的軍事盟友。相比之下,不結盟政策使中國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盟友。缺乏盟友已經成為中國在改善國際環境中面臨的最主要難題。

  為防止被國際社會孤立,中國需要對不結盟政策進行調整,結盟的策略可以幫助中國增加真實戰略夥伴的數量。到2023年,中國將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20個左右的盟友或全天候的戰略夥伴關係。這雖然遠少於美國的軍事盟友,但已經是一個初具規模的穩定的戰略同盟體系。

  目前,具有成為中國盟友潛在可能的周邊國家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緬甸、斯裡蘭卡、孟加拉、寮國、柬埔寨。這些國家都面臨著美國的戰略壓力,因此需要藉助中國增強自己的安全保障。

相關焦點

  • 2023年中國將成超級大國:至少有3個航母艦隊
    年中國將成超級大國:至少有3個航母艦隊 (1/8) "← →"翻頁
  • 清華院長:到2023年,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獨家專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  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世界將出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  美國竊聽事件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當我們強大以後,絕不能像美國那樣去監控全世界
  • 日媒:中國崛起為世界數據超級大國
    根據該研究結果,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新的數據冠軍,「在2019年擁有最多的跨境數據。」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內地和香港佔跨境數據流動的23%,美國以12%落在後面。2001年到2019年間變化速度的不同使中國現在走到了美國的前面。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跨境數據增長了7500倍,而美國只增長了219倍。中國在2014年的世界排名中成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美國專家坦言:30年內將出現第二個超級大國,但不是中國
    ,所謂超級大國,指的就是幅員遼闊,而且方方面面都發展得很好,幾乎沒有短板存在,這樣的國家才能算是超級大國,但其實,想要達到這個標準還是很難的,目前只有美國達到了這種狀態!,能夠成為跟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呢?
  • 美國專家提出大膽猜想:20年後將有兩個超級大國,中國並不在其中
    最近一段時間裡,不少亞洲國家都悄悄邁開了發展的步伐,因此也有不少美國媒體對此進行了一番猜測,稱等到了2040年時,亞洲地區非常有可能會誕生出來兩個超級大國,不過,就在他們的預測中卻並沒有中國的身影,不少網友也對這一結果充滿了質疑,畢竟,就目前看來,中國的發展速度完全可以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
  • 未來世界將有四個超級大國,有一個非常強大,美國也無法相提並論
    經過西方專家多年的研究,未來世界上將會誕生4個超級大國,其中一個將會無比強大,就算是美國相提並論。 我們都知道想要成為超級大國,是需要強大的實力、廣袤的領土、龐大的人口作為基礎的,除此之外還需要擁有強大的軍事,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擁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哪四個國家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吧
  • 美專家大膽預估,亞洲將誕生2個超級大國,為何中國不在其中?
    「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已經維持了很長時間,美國的優勢已經不像從前那樣明顯,隨著各大強國的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世界格局不會靜止在這一階段,多年以後或許真的會出現其他可以與美國相媲美的超級大國,曾經就有美國專家對這一猜想表示肯定,並預測了未來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股」都有哪些國家,
  • 崛起。我大中華,百年以後將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崛起。我大中華,百年以後將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世界史其實就是一部大國崛起改變世界的歷史。最典型的是二戰後的世界歷史,經歷了許多變化。這將使印度迅速發展,最終超越歐洲國家,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還將在科技和軍事上取得巨大的進步。因此,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印度將躋身於世界超級大國之列,成為四大強國之一,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屆時,印度將超越以往的宗主國地位,真正揚眉吐氣。根據西方的預測,俄羅斯的經濟潛力有限,軍事力量也在下降。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他把這些觀點寫入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閻學通,聽他講述在美國挑起戰略競爭的壓力下,中國該如何保持「定力」,繼續發展。「中國是在數位化時代崛起」環球時報:人們總是熱衷於談論大國興衰,您認為決定一個大國能否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 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
    閻學通認為,到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但不會重現「冷戰」;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國將調整對外政策,更多地承擔國際領導責任。  中美兩極非冷戰  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難以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全面超越美國,因而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
  • 美承認第一位置不保,未來亞洲也會出現超級大國,但卻沒有中國
    亞洲即將出現兩個超級大國?美方承認世界第一位置不保,但是中國卻不在名單之中。「超級大國」對於所有國家來講,一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這不僅僅是一個名稱那麼簡單,一個國家但凡能夠被國際上承認是「超級大國」,那就意味著國家所有的發展領域都走在了世界領先地位,所以「超級大國」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當上。美國雖然作為如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也不得不要承認其他國家快速崛起的事實,所以美國為了保證國家地位,才經常對很多國家進行打壓,以求自身地位的穩定。
  • 世界弱國成超級大國剋星!英美蘇全部吃癟,從巔峰逐漸衰落
    超級大國的軍事實力極端強大,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幹涉別國的發展,在全球橫行霸道,推行自己的利益,能對抗超級大國的只有另一個超級大國,然而凡事有例外,有這樣一個國家,分別在英國、蘇聯和美國最巔峰的時候和他們爆發戰爭,卻都沒有輸過,堪稱超級大國剋星,將這三個國家拖入戰爭漩渦,三戰揚名,甚至造成了超級大國沒落的開始,直到現在,這個國家依舊存活著。
  • 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中國離超級大國還有多少路要走?
    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中國離超級大國還有多少路要走?首先,什麼是超級大國呢,超級大國是指極端強大的國家,其特點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別的國家。從超級大國這個名詞出現以來全世界共出現過4個超級大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這4個超級大國的崛起之路。現今世界上只有美國一一個超級大國,曾出現的三個超級大國均在歐洲。世界上第一個被冠以超級大國稱號的就是西班牙帝國,第二個出現的超級大國就是英國,另外一個就是同美國一樣在二戰之後同時成為超級大國的前蘇聯。
  • 美國退群世衛組織為中國留下機遇,抗疫將是中國大國崛起的支點!
    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美國是一個守成的大國。一般來說,崛起大國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沒有空間給他。一戰時候的德國也好,二戰時候的德國和日本也好,根本的跟守成大國的衝突都在這裡。他沒有生存空間,沒有自己的影響力的空間。像一戰時候德國很典型的了,歐洲也被他也被圍困了,全世界它也沒有空間了。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作為一個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中國自近代被捲入全球化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海防」與「塞防」之辯。進入21 世紀,隨著中國完成同俄羅斯領土邊界的劃定,國內學術界主張中國在穩定陸權的基礎上拓展海權的呼聲日隆,並在「海洋強國」與「大國崛起」之間建立起了某種因果聯繫;同時,還在「藍水海軍」「海上生命線」同「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等意象之間建立起了帶有必然性的觀念映射。
  • 保加利亞「預言家巴巴萬加臨終預言中國將成超級大國
    巴巴.萬加以她卓越的預言而著名,儘管並不如預言家諾查丹馬斯著名,然而,作為一個謙遜的、目不識丁的保加利亞盲人,她成了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穆斯林入侵歐洲:這位神秘的盲人預言家曾預言穆斯林會入侵歐洲,激進份子到處破壞,這情況將持續好幾年,直到歐洲大陸不再存在。他也預言了這場穆斯林聖戰將會從敘利亞開始。4. 中國成為新的經濟超級大國:預言中,2018年中國將會成為新的經濟超級大國,終結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在她的預言中,剝削者(已開發國家)將變成被剝削者(第三世界)。
  • 解碼中國大國崛起短板 《羊圈困境》探索物流出路
    中新網2月18日電 由中國財富出版社推出的暢銷書、現代物流報副主編楊達卿的專著《羊圈困境——中國大國崛起的物流「短腿」》(下稱《羊圈困境》),2013年1月底已正式發行。該書剖析了中國在大國崛起中面臨的交通物流業短板,並結合物流業在荷蘭、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等大國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橫向比較了歐美國家的獅式企業模式,日韓國家的狼式企業模式。
  • 2049年全球將有3個超級大國?美國給出名單,俄羅斯日本榜上無名
    美國日前公布了一份榜單,上面列出了3個2049年之後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名稱,美國依然維持超級大國地位,但令人意外的是俄羅斯和日本竟然都榜上無名。根據美國這份名單,到2049年世界上僅有3個超級大國,分別是美國、中國以及巴西。【超級大國指極端強大的國家,特指當世界在政治上劃分為支配國和被支配國的時代的一個或極少幾個支配國家。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除此之外,東亞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不存在具有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而位於東亞的中國則具有崛起為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超級大國的潛力。總之,當前這次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是由歐洲和東亞的實力對比轉換推動的。提到美國的衰落,我們需要明確,美國不是絕對衰落而是相對衰落,即美國的絕對實力是上升的,但由於中國實力上升的速度超過了美國,因此其與中國的實力差距在縮小。
  • 上帝偏愛的巴西,資源極豐富,為什麼沒能像中國一樣成超級大國?
    國際組織根據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各方面的差距,將全世界各國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社會保障制度略強於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特別快,這也使得發達國家十分羨慕發展中國家。事實上,每一個國家都有發展經濟的優勢,只不過大部分國家無法正確利用經濟優勢發展本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