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十年,國際格局如何演變,地區形勢、中國對外關係如何變化?22日下午,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作客「新華國際」微信訪談,就新著《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所作預測和國際熱點問題與網友互動。
閻學通認為,到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但不會重現「冷戰」;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國將調整對外政策,更多地承擔國際領導責任。
中美兩極非冷戰
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難以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全面超越美國,因而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
兩極格局的形成並不意味著世界必然再次進入冷戰狀態。閻學通認為,形成冷戰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互隔離,沒有往來,而今天全球化使中美之間諸多領域相互交織,冷戰再次發生的基本條件不存在。因此,即便中國和美國都通過結盟的方式展開競爭,也無法形成冷戰。
閻學通預測,今後十年,中美軍事競爭將體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上,雙方發生直接戰爭的危險會進一步下降,發動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同樣很小。到2023年,中美就國內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分歧將弱化。
東亞變成世界中心
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東亞將成為世界的中心,一是因為中美都將把東亞視為主導世界的基礎,東亞是戰略價值最大的地區,二是兩國在東亞擁有可相互制衡的力量,都不佔據主導地位。
屆時,中國一國的經濟規模可達歐盟國家總體經濟規模的80%以上,加上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東亞的整體經濟規模必然超過歐洲,當中國成為一個僅次於美國、具有全球戰略影響力的大國時,東亞將具備全球戰略競爭力。
老牌大國失風採
閻學通形容歐盟現在是「雞多不下蛋」,成員國增加的同時削弱了歐洲的合作優勢。到2023年,歐盟將失去今天國際合作和區域化樣板的地位,德國將成為世界公認的歐洲領導國家,而法國將成為一個具有輔助領導力的國家。英國將難以保持歐洲地區大國的地位,甚至成為「歐洲的孤兒」。
就現在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俄羅斯,由於今後十年世界能源價格將呈下降趨勢,中俄綜合實力差距拉大,俄羅斯將接受中國在中亞影響力不斷上升的現實,促使2023年的中俄戰略關係更緊密。
就另一個老牌大國日本,閻學通預測,今後十年,人口老齡化不僅會從思想上阻礙日本深化改革,而且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會直接妨礙改革。到2023年,日本將是一個心懷不滿卻力不從心的地區大國。
中國外交謀變革
閻學通認為,今後十年,中國的海外利益將迅速從經濟領域向非經濟領域擴散,尤其是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面臨的威脅會越來越大,將促使中國的外交原則從經濟導向轉為政治導向。
他說,今後十年,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將使中國外交越來越難以採取依附、搭車或獨立於各方的政策。中國需要建立良好的國際戰略信譽,需要弘揚謙虛謹慎的戰略文化而不能繼續遵循韜光養晦的戰略原則。
今後十年,中國將面臨不斷增大的「中國責任論」國際體系壓力。如何克服體系壓力,實現民族復興,將是今後十年中國外交面臨的最大課題。
安全難題尋解答
就網友關心的維護海洋權益,閻學通認為,需要改變不結盟原則,通過結盟,向周邊國家提供安全保障,將有利於維護中國自身的安全利益。中國不願意結盟的最主要顧慮是擔心捲入一些面臨美國戰略壓力的周邊國家與美國的對抗。
就不少網友擔心俄羅斯作為中國的「盟友」或「準盟友」不可靠,閻學通認為,許多人根據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蘇結盟的教訓而擔心俄羅斯不可靠,實際是一種弱國心態。強國與弱國結盟,只有弱國擔心強國不可靠,而不是相反,因為弱國依靠強國,而非強國依靠弱國。
就網友經常議論的如何突破「地緣包圍圈」,閻學通認為,首先要鞏固大後方,即上海合作組織,使中國北部和西部更加安全,然後加大對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力度,發展軍事合作關係,使日本更加孤立。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