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2020-11-28 騰訊網

[摘要]提到美國的衰落,我們需要明確,美國不是絕對衰落而是相對衰落,即美國的絕對實力是上升的,但由於中國實力上升的速度超過了美國,因此其與中國的實力差距在縮小。

本文摘自《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閻學通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作者 閻學通

美國既可以說是太平洋國家,也可以說是大西洋國家,其地理位置客觀上不會發生改變。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控制了美國這個不變的常量後,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真正決定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因素是歐洲與東亞實力對比的改變。

受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歐洲和美國都一定程度地走向衰落。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衰落有性質上的不同,因此它們對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在未來十年內,美國的衰落不會改變其超級大國的地位,也就是說,美國的衰落只是程度上的,美國仍將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至少可以保持其在東亞有相當的世界影響力,因而它仍將是世界權力中心的組成部分。然而,歐洲的衰落則將使其影響力小於東亞,從而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組成部分。因此,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整個歐洲的相對衰落,是導致21世紀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東亞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不存在具有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而位於東亞的中國則具有崛起為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超級大國的潛力。總之,當前這次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是由歐洲和東亞的實力對比轉換推動的。

提到美國的衰落,我們需要明確,美國不是絕對衰落而是相對衰落,即美國的絕對實力是上升的,但由於中國實力上升的速度超過了美國,因此其與中國的實力差距在縮小。美國的衰落至少在未來20年內不會改變其超級大國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能保持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也就是說,不排除中國正在接近超級大國的標準。在這種新的實力對比變化趨勢中,美國將保持世界級戰略競爭者的地位,歐洲與東亞實力對比的消長將成為影響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決定性因素。

東亞要成為世界權力中心,就需要從總體上超過歐洲的實力和影響力。今後十年內,能使東亞的總體實力超越歐洲的主要因素是中國的崛起。今後十年,日本國內的政治變革將使日本與東亞拉開距離,其總體實力難有大幅增長。東亞其他國家的實力基數太小,即使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對於提升整個地區實力地位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與之相比,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歐盟的一半以上。今後十年,歐洲經濟年均增長率難以超過2%,而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全面改革政策可使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年均7%的水平。這意味著十年後,中國一國的經濟規模可達到歐盟27國總和的80%以上,再加上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東亞地區的整體經濟規模必然超過歐洲。

20世紀80年代,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快速增長之所以未能使東亞超越歐洲,除了蘇聯的超級大國作用外,就是因為日本不是一個綜合實力的國家。中國的崛起是建立在綜合實力的基礎上,而日本是建立在單一的經濟實力基礎上發展。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使美國把中國作為21世紀最主要的防範對象,這意味著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從歐洲轉移到了東亞。雖然美國因烏克蘭危機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制裁,但俄羅斯今後十年沒有恢復超級大國實力的可能,因此美國不會視俄羅斯為全球戰略對手。今後十年,中國將逐漸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具有全球戰略影響力的超級大國。換言之,東亞地區將擁有一個真實的可以進行全球戰略競爭的國家。中國的崛起將使東亞地區對世界的影響力超越歐洲。

筆者在《環球時報》發表了《倫敦奧運暴露中國崛起困境》一文之後,在網際網路上遭到了許多讀者的批評。批評認為,中國人均GDP排名還在世界100位之後,並據此對筆者提出的中國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觀點提出質疑。顯然,中國民眾對中國實力地位的認識與國際社會有較大差別。例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中國有時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別國的眼中有多麼強大,所以我覺得認知上的差異有時意味著中國與別國不從同樣的視角看待問題,而這可能需要磨合。」筆者以為這種認識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者準確判斷中國在世界權力中心轉移中的作用,多數學者仍然傾向於用「亞太」一詞而非「東亞」來描述新的世界權力中心。

中國崛起不僅將使東亞擁有能影響世界的超級大國,而且將使東亞成為世界主要的戰略競爭地區。如前所述,一個地區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該地區是世界主要大國戰略爭奪的中心地區。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也稱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東亞地區正日益成為國際政治的矛盾焦點和大國戰略爭奪的中心地區。美國戰略重心轉移的目的是為了保住它在世界權力中心地區的影響力和主導地位。在自身實力相對衰落的條件下,為了應對崛起大國的挑戰,美國自然要將其全球戰略力量集中於世界權力中心地區。美國將戰略重心從中東向東亞轉移,進一步印證了新的世界權力中心將是東亞而不是歐洲。儘管2014年伊斯蘭國在中東地區坐大,俄羅斯與北約在烏克蘭發生軍事對抗,歐巴馬政府仍明確告知世界,美不會向伊拉克和烏克蘭派大規模地面部隊,美將主要軍事力量部署在亞太的政策不會改變。由此可見美國維護其東亞主導權的決心。

如果東亞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不可避免地將防範中國作為重要目標,美國的全球戰略必然是把中心地區的戰略競爭作為首要任務。從地理上看,如果去掉美國大陸兩側的海洋,美國與英國、日本就成了鄰國,歐洲和東亞就都位於美國的家門口了。美國總是聲稱它是東亞國家,這表明美國已開始將東亞視為未來的世界中心了。從政治地理的意義上講,中美都是位於東亞的世界級戰略競爭者,它們的競爭將會在其所在地區展開。這種戰略競爭會比它們在其他地區的戰略競爭更加激烈。在東亞歷史上,中原王朝與本地區另一個大國的戰略競爭總是非常激烈,如漢朝與匈奴、宋朝與金國、明朝與滿清的戰略競爭都是如此。這意味著今後十年,中美在東亞的戰略競爭的激烈程度將超越它們在其他地區的戰略競爭。

《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圖書簡介

《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閻學通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本書對世界權力轉移現象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是關於崛起國何以成功和霸權何以衰落的理論。這是一本政治決定論的著作,與經濟決定論的理論截然相反。該理論將政治領導作為導致國際格局、國際規範和國際體系三者演化的根本原因,將實力作為界定國家利益的基礎,並認為在利益明確的條件下政治領導的類型決定了對外戰略取向。政治領導類型與道義相關,而道義所發揮的作用又是以實力為基礎的。該理論借鑑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別是有關道義取向與領導類型之間關係的認識,因此被國際學界稱為道義現實主義。本書對道義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進行了全面闡述,並建議中國選擇王道的崛起戰略。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趣味數學]世界數學中心的轉移
    在世界範圍內各國的科學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的宏觀表現是存在著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而且這個活動的中心並不是總停留在某一個國家,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縱觀近代科學以來的歷史,在社會生產、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曾相繼停留在幾個不同的國家。
  • 「紅色風暴」興起始末:中國的崛起及世界的反應
    該議員警告,現在通用、福特等美國汽車公司都到中國設廠,技術大量外溢,而中國人的模仿能力又非常強,如果美國不就自己的汽車資本轉移政策和進口政策作出調整,那麼中國很有可能繼日本和韓國之後對美國汽車市場和相關就業產生衝擊。   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關聯度的提高和中國國力的增強,西方媒體對「中國風」關注和報導的增多是必然的。但由「風」而「暴」,則反映出西方社會對中國發展的一種複雜心態。
  • 未來世界財富格局:美國仍佔據權力中心
    美國:仍佔據權力中心   從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開始,美國逐步啟動在全球範圍的戰略力量收縮。這既基於其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布局變化的預期,如將亞太地區視作未來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這與世界各國經濟學界的觀點是一致的。同時,也包涵了集中優勢資源以繼續確保世界經濟和政治主導地位的戰略考量,即在當前和未來的世界戰略格局變化中實現優化配置。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圖片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根據資料,"二戰″之前,美國只有8人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英國有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學的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學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先進,有的國家落後。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此外,德國社會中的其他大利益集團――如羅馬天主教中心和社會民主黨――則僅僅贊成對俄國發動戰爭,同時主張積極爭取英法兩國的友誼或中立。在一戰爆發前的20年裡,德國領導人的案頭擺滿了關於建立強大的海軍、修建近東的巴格達鐵路和爭奪歐洲霸權等主題的研究報告,而這些看似能夠給君主和國家帶來權力聲望的建議最終都被德皇隨波逐流地予以默許。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作為崛起國的中國與作為守成國的美國,是否會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即陷入戰爭?這些憂慮實際上反映出,前些年的「權力轉移論」①正在演化為中國崛起進程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過,從本質上來看,「權力轉移論」與「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同。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美國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人文等各領域對華進行全面施壓。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崛起困境」的討論再度興起。與「安全困境」,指一國追求安全的努力往往導致自身更不安全一樣,「崛起困境」也揭示了一國謀求崛起的努力,往往導致自身更難崛起。崛起國一方面要將自身不斷增長的物質實力轉化為體系影響力,一方面要儘可能地緩解其他國家對其的制衡,而這往往是種兩難。由是觀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崛起國權力的增長。
  • 解讀《猩球崛起3》:人與猩猩的「權力遊戲」
    原標題:解讀《猩球崛起3》:人與猩猩的「權力遊戲」一場人與猩猩的「權力遊戲」影評人張京徽帶你解讀《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二十世紀福斯科幻大片《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於本月15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上映首日就以1.32億的票房成績超越了《阿凡達》和《X戰警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曾獲得印度政府的隆重嘉獎,1999年印度國家研究院授予季羨林名譽院士,2006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他「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季羨林先生在晚年,住在醫院裡仍一直關注和研究東西文化中心的轉移問題,他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季先生的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文化中心轉移論」。
  • 巴拿馬運河與美國崛起
    審視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我們得以明晰權力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完成轉移。巴拿馬運河開通100周年後,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全球經濟的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這都意味著對舊的海權格局提出挑戰。國際海權的爭奪正呈現日漸激烈的態勢。
  • 如何在不同的研究中心之間轉移受試者?
    臨床試驗相關各種法規,指南等文件均明確要求受試者權益,安全和權力的保護是臨床試驗的核心,是首位的。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轉移,中國或接捧下一棒丨億歐全球視角
    科技創新中心在各國轉移從軸心時代開始,到工業革命之前,科技的進步大致是勻速的。在工業革命之後,科技進步的速度明顯加快,重要科技成果出現的密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中心亦先後在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轉移,究其原因是這些國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及相應的產業革命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進而佔據了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和科技創新領先地位。
  •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 吳曼青院士:中國應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任務
    ,研製成功的機動式三坐標雷達被譽為中國地面情報雷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裡程碑式產品。  吳曼青及其團隊始終堅持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薄弱點作為中國電科38所的科技創新布局方向。2001年前後,他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領域布局為該所重要發展方向,並在成立初期擔任雷達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該項技術研發很快獲得新的進展,目前,中國該技術研究已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 全球人口下降或引發國家間「權力轉移」
    【南方+7月16日訊】醫學雜誌《柳葉刀》的一份新報告表明,到2064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7億,但到2100年,這個數字將減少到88億,由此將引發各國經濟實力的根本轉變,形成「徹底的權力轉移」。研究顯示,包括日本、西班牙和義大利在內的23個國家的人口預計將減少一半以上,包括中國在內的34個國家人口將減少25%以上。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因為死亡率下降,同時達到生育年齡的婦女人數增加,人口增長率將是目前的三倍以上。因此,到下個世紀之交,非洲可能會超過亞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
  • 依次崛起的世界城市帶來哪些啟示
    按照「長波理論」依次崛起的世界城市經濟發展是有周期的,有3年到5年的短周期,有10年、25年的中周期,也有50年、60年的長周期。「長波」指的是50年-60年的長周期。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長波理論。
  • 數字貨幣會推動世界財富與科技中心的轉移嗎?
    中國除了要面對全球實踐現代貨幣理論可能帶來的風險,還要應對外部施加的壓力。有人擔心,以美國為首正在刻意實施「去中國化」的貨幣聯盟,美聯儲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更似「割全世界的韭菜」。在緊張的全球局勢下,中國的地位與未來的發展需要更清醒理智的分析。我們主張從文明興衰、財富流轉和科技中心轉移之間的關係來理解當前中國所處的形勢,對MMT 和「脫鉤」的壓力是否可解做出回應。
  • FPC產業重心向國內轉移 本土廠商加速崛起
    1.1 產業重心持續向中國大陸轉移21 世紀初,歐美發達國家人口紅利效應減弱,電子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由此引發了相關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亞洲是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所在洲,承接了大量FPC 產業轉出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