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曼青院士:中國應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任務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他31歲獲得中國雷達學會最高獎「申仲義雷達獎」、32歲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36歲擔任國家一類骨幹雷達研究所所長、44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領銜的團隊通過創新突破和軍民融合,打造出「中國雷達第一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推動中國雷達技術和公共安全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他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中國電科38所)所長、解放軍總裝備部雷達探測技術專業組組長、「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吳曼青。

  咬定「雷達技術創新」不放鬆

  20世紀90年代初期,剛剛踏出校門的吳曼青就成功主持了「雙基地雷達試驗系統」研究工作,將中國雙基地雷達研究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20世紀末90年代中期,在成功試驗的基礎上,吳曼青率先提出「數字陣列雷達」概念,並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個數字T/R組件及首個數字陣列雷達試驗系統;2003年,吳曼青團隊研發出一種新的三坐標雷達體制,研製成功的機動式三坐標雷達被譽為中國地面情報雷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裡程碑式產品。

  解放軍某重大裝備的研製,在技術引進上遭受重重阻撓。2002年,吳曼青團隊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部該型裝備,改變了中國在該型裝備發展上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2005年,吳曼青又率先提出採用全新體制的新思路,並親自擔任該項目總設計師,部署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研製工作,實現從晶片到系統的全面創新,標誌著中國該項雷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軍方和業內專家評價稱,該項目取得豐富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在雷達發展史上罕有先例,是解放軍武器裝備創新發展的範例,為解放軍立足國產平臺、發展先進裝備,闖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必將對解放軍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和先導作用。

  吳曼青及其團隊始終堅持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薄弱點作為中國電科38所的科技創新布局方向。2001年前後,他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領域布局為該所重要發展方向,並在成立初期擔任雷達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該項技術研發很快獲得新的進展,目前,中國該技術研究已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由於技術手段匱乏,中國西部大部分地區長期處於無高精度地圖的狀況,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2008年,中國試圖引進雷達測圖系統,卻遭到拒絕。吳曼青率團隊主動請纓,僅用1年多時間,就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機載雷達測圖系統,該系統投入使用後,先後獲取中國西部橫斷山脈11萬平方公裡雷達影像,填補了該地區地圖空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雷達測繪技術的國家之一。

  突破浮空平臺研究

  在大力推進具體技術創新的同時,吳曼青並不拘泥於傳統的雷達技術發展思維,而是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他認為雷達技術的發展,已經不能僅僅局限於雷達技術突破本身,而是要為雷達尋找更為豐富的平臺,以發揮雷達更大的功用。

  於是,吳曼青將目光瞄準了浮空平臺。一個傳統的雷達研究所研究浮空器,這在很多人眼裡顯得不可理解。

  但吳曼青做了,而且是不同於一般的做法——2003年,中國電科38所從市場上整體引進了一個成熟的浮空器研發團隊,吳曼青為這個團隊給出了非常明確的願景——成為世界領先的浮空器研究團隊,同時,給了他們高度自由的發展空間、更靈活的機制以及充足的經費支持。

  很快,這支團隊就成長為中國領先、國際先進的浮空器研究團隊,先後研發出包括中國第一個定型浮空器產品在內的系列產品,填補了中國相關領域的空白,部分產品先後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期間出色完成重點安保任務。

  2011年,吳曼青及其團隊成功實現某重大雷達技術從體制到關鍵技術、從部件到系統的多項自主創新,整體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基於該項技術研製的演示驗證系統主要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們自籌資金研製的某型雷達,在試驗期間成功觀測到「天宮」、「神八」對接和分離,探測距離1800公裡,連續跟蹤1300公裡,這是他們從防空預警向空間目標監視的跨越。

  吳曼青團隊還成功研製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魂芯一號」,打破了國外高端數位訊號處理晶片對中國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壟斷,其性能達到國際主流廠商主力產品性能的6倍以上;他們研發的兩型重要裝備,一型裝備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研發大型浮空平臺的國家,另一型則率先實現中國對空情報雷達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建言中國準備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

  「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科技創新的春天已然來臨,在這個季節裡,我們要培育土壤、播下種子,這樣,在秋天,我們才有更好的收穫。」

  雷達專家吳曼青院士表示,當今世界正處在創新最為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調整雙重機遇疊加,在「關口前移」和「版圖東移」的進程中,中國應該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任務。

  雖是理工科的雷達技術專家,但出生於安徽桐城的吳曼青院士,言談舉止中不經意間就流露出濃鬱的「桐城派」人文氣息,詩詞歌賦信手拈來。

  他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重境界來形象地比喻科技創新的過程:科技創新肯定會遇到困難,最艱難的時候,就好比「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但是科技人員的創新信念不能丟,一定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終,科技人員通過創新一定能夠豁然開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結合金融危機帶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吳曼青在中國電科38所前瞻布局了智能傳感、微系統、視頻感知、極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學等一批前沿技術,謀求產業與技術的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都說『得來全不費工夫』,可前面還有一句『踏破鐵鞋無覓處』。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後才會得到好的結果。」他說。(完)

相關焦點

  • 吳曼青院士:中國電科形成從芯到雲自主安全完整解決方案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總經理吳曼青院士透露,中國電科已形成從芯到雲的自主安全完整解決方案,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市場商用化領域也取得一些突破。
  • 湖北自貿區規劃發布,承接新興產業梯度轉移
    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領導小組近日向成員單位下發《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規劃》(下稱《規劃》)。根據《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湖北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119.96平方公裡,涵蓋武漢、宜昌、襄陽三個片區。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圖片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根據資料,"二戰″之前,美國只有8人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英國有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
  • 張田勘:中國何時才能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因為,現在的科技中心就是在美國。理工科類的頂級學術期刊幾乎都在歐美國家,在國際上享有權威地位,中國科研人員要想被承認和出人頭地,把論文發在英文期刊上就是首選。可以預見,此現象還將持續很長時間,除非世界的科技中心向中國發生轉移。只有當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後,中國和世界的科研文章以及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才會以中文為載體。
  • 數字貨幣會推動世界財富與科技中心的轉移嗎?
    西方近五百年來財富中心的轉移與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有類似的準周期規律,帝國或王朝崩潰的實質都在於舊的財富分布結構不能較好地滿足全社會的自我肯定需求,而另起爐灶才給人們新的希望。落後國家對發達的國家進行侵略與吞併也有著與改朝換代相同的性質。財富中心與科技中心的轉移東西方的發展都存在準周期的規律。
  • 新模式助力我市科技創新 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即將建成運營
    2020年,市科技局圍繞省、市科技工作會議精神確定科技目標任務,加快推動一批先進適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為改善蘭州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礎條件,及時實現科技創新成果信息共享,助推各高校
  • 吳曼青院士:做大數據應該像垃圾分類管理員學習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朱彩雲)「單純的數據毫無意義,數據關聯才能產生信息。」10月31日,在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經理吳曼青表示,當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不應該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數據中心的建設上,而應放在數據的多樣性獲取,以及怎樣創造更大的價值上。
  • 央企人事調整丨吳曼青院士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
    8月27日上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受中央組織部領導委託,中央組織部有關幹部局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央關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職的決定:吳曼青同志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相關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辦理。
  • 關於申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院士專家科普系列報告活動項目的公告
    為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思維,傳播科學思想,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進科學家講科普相關工作,探索創新科普演講形式,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計劃組織開展科普系列報告活動。按照《中國科協採購管理操作規程(修訂)》有關規定,遵循公開、公正、競爭的原則,計劃組織實施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院士專家科普系列報告活動項目申報工作。
  • 洞悉越南的北寧省:古代以版畫出名,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逐漸發達
    儘管受到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響,越南北寧省在2020年依然完成比較好的經濟發展任務:北寧省各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向17個外資項目籤發投資許可,增資項目11個,增資總額為1.24億美元。北寧省是越南面積最小的省份(沒有之一),其面積只有越南平均省份的六分之一。在歷史上,北寧省以東湖版畫而出名,隨著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北寧省成為越南經濟很發達的省份。
  • 積極承接沿海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推動嶽陽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為促進沿海加工貿易向內地轉移,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中西部地區開展加工貿易的政策,對重點承接地實行加工貿易政策傾斜。如何抓住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機遇,積極主動承接沿海加工貿易轉移,促進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我市經濟快速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 「中國不應建大加速器」——葛墨林院士答科技日報記者問
    科學論爭科技日報記者 高博中國應不應該建大加速器?這一爭論尚無公認答案。加速器即用電磁場驅動帶電粒子,使之累積能量後迎頭對撞,研究碎片產物,以尋找新的粒子。2015年開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建立世界最大的加速器CEPC。兩位物理學家王貽芳和楊振寧分別支持和反對這一設想。
  • 【治國理政新實踐·湖南篇】郴州: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橋頭堡」
    湖南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適合承接產業轉移。在湖南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承接產業轉移政策上,郴州擁有了省級層面支持的發展機遇。200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支持郴州市承接產業轉移先行先試的若干政策措施》。2012年,出臺《關於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鼓勵和扶植衡陽、郴州、永州三市的承接產業轉移工作,這些為郴州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和保障。
  • 《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
    11月18日,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昆明科技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內容,以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內循環促進金磚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外循環,旨在不斷強化昆明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加速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逐步提升和擴大昆明「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影響力,推動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陸震提到:「其實,這不僅僅是科技發展和產業的問題,更是與我國政策體系與發展密切相關。」在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成果轉化處處長、上海市技術轉移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技術經理人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成曉建看來,政策對規範和引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效果還無法做出直接判斷。
  • 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來源:PaperRSS「中國要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中心行列,就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鼓勵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
  • 持續提升青島中心城市能級,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是牽頭建立黃河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聯盟,優先推動濟南與西安、鄭州等省會城市交流合作,強化濟南都市圈與鄭州都市圈對接合作,打造魯豫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三是加快建設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打造黃河流域新興產業策源地、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和高效生態產業示範區。截至目前,全國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連、青島、寧波、舟山七個城市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 熱烈祝賀「第二屆健康中國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
    「第二屆健康中國科技創新(院士)論壇」。  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是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發現雜誌社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1000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共襄盛會,圍繞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企業科技創新發展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熱點探討分享、思維碰撞、智慧交流。
  • 西鹹新區承接東部先進產業轉移 考慮環境承載容量
    中國網北京6月13日訊 記者從國新辦此間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在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西安和鹹陽在經濟區當中是一個核心的地位。陝西西鹹新區是推進西鹹一體化,構建國際大都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西鹹新區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利用新的開發空間來承接東部的先進產業轉移,這主要是基於陝西有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