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
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
在最早是由英國學者貝爾納最早提出的概念,他藉此描述科學力量的轉移現象,後來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到啟發,用定量的方式"很科學地″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

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根據資料,"二戰″之前,美國只有8人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英國有10人,德國有11人,而在"二戰″之後,美國獲獎人數突然大幅增加,至今幾乎從不缺席,一家獨大,

以諾貝爾獎項為指標的,它的科技類獎項。如實地反映了各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實際情況。這就是它具有"活地圖″的功能的一面,
然而,在沒有諾貝爾獎以前,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又是怎麼界定的呢?
世界科學中心的幾次轉移,與科學史上的偉大人物的生卒時間相對應,

比如義大利成為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伽利略功不可沒,當時,大量古希臘,古羅馬學派的書籍,從阿拉伯世界傳回西歐,義大利憑藉其靠近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在當時興起了最為活躍的思潮,伽利略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然後是英國,很顯然,牛頓開始放射光芒了,牛頓出生於伽利略逝世的第二年,在牛頓時代,西歐的科學中心無疑在英國,無論是經典物理學廈的建成,還是微積分的發明,這些成果都讓英國保持領先地位,

關於微積分的發明權,牛頓與萊布尼茨爭執了大半生,有趣的是,萊布尼茨是德國人,德國的當權者選擇支持自己的國民,英國政府也當仁不讓,他們捍衛牛頓式微積分,奉其為正統,然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微積分,是萊布尼茨式的,因為他的表現更直觀簡潔,牛頓式微積分過於繁瑣,
法國和德國作為接替者,他們的先天條件足夠好,這兩個國家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同樣輩出,從較早的蒂卡爾,萊布尼茨,到後來等安培,巴斯德,赫茲,都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極大貢獻,

可以說,在19世紀以前,一部科技吏,就是幾個科學家的私人史,
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的日本學者湯淺光朝提出,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大概80年為一個周期,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領先地位,只能維持80年左右,但這也在20世紀以前是適用的,科學力量的前四次轉移都合符這一說法,不難揣測,周期為80年,這與科學家本人的壽命,有著很大的對應關係,

不過,來到20世紀,一切都變了,
我們也拭目以待世界科學中心再來一次大轉移。
本文糸社會新小百原創文章,謝謝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