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2020-12-06 社會新小百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

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

在最早是由英國學者貝爾納最早提出的概念,他藉此描述科學力量的轉移現象,後來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到啟發,用定量的方式"很科學地″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圖片

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根據資料,"二戰″之前,美國只有8人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英國有10人,德國有11人,而在"二戰″之後,美國獲獎人數突然大幅增加,至今幾乎從不缺席,一家獨大,

英國人發明的蒸汽機(1792)的圖片

以諾貝爾獎項為指標的,它的科技類獎項。如實地反映了各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實際情況。這就是它具有"活地圖″的功能的一面,

然而,在沒有諾貝爾獎以前,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又是怎麼界定的呢?

世界科學中心的幾次轉移,與科學史上的偉大人物的生卒時間相對應,

18世紀的英國I業革命的圖片

比如義大利成為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伽利略功不可沒,當時,大量古希臘,古羅馬學派的書籍,從阿拉伯世界傳回西歐,義大利憑藉其靠近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在當時興起了最為活躍的思潮,伽利略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然後是英國,很顯然,牛頓開始放射光芒了,牛頓出生於伽利略逝世的第二年,在牛頓時代,西歐的科學中心無疑在英國,無論是經典物理學廈的建成,還是微積分的發明,這些成果都讓英國保持領先地位,

18世紀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的圖片

關於微積分的發明權,牛頓與萊布尼茨爭執了大半生,有趣的是,萊布尼茨是德國人,德國的當權者選擇支持自己的國民,英國政府也當仁不讓,他們捍衛牛頓式微積分,奉其為正統,然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微積分,是萊布尼茨式的,因為他的表現更直觀簡潔,牛頓式微積分過於繁瑣,

法國和德國作為接替者,他們的先天條件足夠好,這兩個國家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同樣輩出,從較早的蒂卡爾,萊布尼茨,到後來等安培,巴斯德,赫茲,都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極大貢獻,

18世紀英國發明的蒸汽機的圖片

可以說,在19世紀以前,一部科技吏,就是幾個科學家的私人史,

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的日本學者湯淺光朝提出,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大概80年為一個周期,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領先地位,只能維持80年左右,但這也在20世紀以前是適用的,科學力量的前四次轉移都合符這一說法,不難揣測,周期為80年,這與科學家本人的壽命,有著很大的對應關係,

18世紀英國發明家牛頓的圖片

不過,來到20世紀,一切都變了,

我們也拭目以待世界科學中心再來一次大轉移。

本文糸社會新小百原創文章,謝謝觀閱!

相關焦點

  • 數字貨幣會推動世界財富與科技中心的轉移嗎?
    我們主張從文明興衰、財富流轉和科技中心轉移之間的關係來理解當前中國所處的形勢,對MMT 和「脫鉤」的壓力是否可解做出回應。自我肯定需求只要有可能,人對自己的評價一般高於他認知範圍內的平均水平,在分配環節他更希望得到高於自己評估的份額,這種需求我們稱之為「自我肯定需求」。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科技革命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
  • 吳曼青院士:中國應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任務
    ,研製成功的機動式三坐標雷達被譽為中國地面情報雷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裡程碑式產品。  吳曼青及其團隊始終堅持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薄弱點作為中國電科38所的科技創新布局方向。2001年前後,他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領域布局為該所重要發展方向,並在成立初期擔任雷達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該項技術研發很快獲得新的進展,目前,中國該技術研究已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實際上某一學科、某些學科群也有世界中心,以往對此缺乏統計分析。 借鑑英國著名學者貝爾納的研究發現,日本學者湯淺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 16—20 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及其轉移的情況。
  • 新模式助力我市科技創新 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即將建成運營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數量,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提升科技成果交易額,繼續提升科學技術對蘭州市經濟的貢獻率,我市積極籌建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並即將投入運營。中心文化牆強化了運營服務體系、模塊、目標、任務等宣傳建設。該中心以有限的面積進行了全新規劃設計理念,配有強大的蘭州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網站,使該中心功能進一步放大。
  • 張田勘:中國何時才能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因為,現在的科技中心就是在美國。理工科類的頂級學術期刊幾乎都在歐美國家,在國際上享有權威地位,中國科研人員要想被承認和出人頭地,把論文發在英文期刊上就是首選。可以預見,此現象還將持續很長時間,除非世界的科技中心向中國發生轉移。只有當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後,中國和世界的科研文章以及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才會以中文為載體。
  • [趣味數學]世界數學中心的轉移
    在世界範圍內各國的科學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的宏觀表現是存在著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而且這個活動的中心並不是總停留在某一個國家,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縱觀近代科學以來的歷史,在社會生產、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曾相繼停留在幾個不同的國家。
  • 世界創新中心將從矽谷轉移 紐約和北京有望接替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近日,國際會計公司畢馬威(KPMG)開展一項全球科技產業創新的調查(Glaob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rvey),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科技領袖受訪者認為,未來4年內,世界創新中心將從矽谷轉移。
  • 武漢理工大學銅陵技術轉移中心助力銅陵市企業科技創新
    武漢理工大學銅陵技術轉移中心自去年底在銅正式設立以來,迅速確定組織架構,委派專人駐點,並克服今年上半年疫情不利影響,積極組織開展產學研活動,在服務銅陵企業、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上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勤走企業,廣泛對接。
  • 《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
    11月18日,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昆明科技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內容,以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內循環促進金磚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外循環,旨在不斷強化昆明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加速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逐步提升和擴大昆明「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影響力,推動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先生在晚年,住在醫院裡仍一直關注和研究東西文化中心的轉移問題,他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季先生的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文化中心轉移論」。他寫道:「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轉移,中國或接捧下一棒丨億歐全球視角
    現階段,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技術的蓬勃發展,全球正邁入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科技創新中心在各國轉移從軸心時代開始,到工業革命之前,科技的進步大致是勻速的。在工業革命之後,科技進步的速度明顯加快,重要科技成果出現的密度越來越高。
  • 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在光谷運行
    5月6日,國家11個技術轉移中心之一的「中部中心」兩大核心公益平臺——「科惠網」、技術轉移綜合服務市場在光谷正式運行。  2014年底,繼北京、鄭州、深圳、上海之後,科技部批覆湖北省以武漢為中心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支持湖北發揮中部地區樞紐地位,打造國家級技術轉移機制完善和模式創新示範區。  正式運行的「科惠網」如同淘寶等網絡平臺,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技成果放在網上,供有興趣的企業等機構購買。企業也可以將自己的技術需求放在平臺上,尋找合作夥伴。
  • [預告]李工真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二戰後的美國多諾貝爾獎得主及聞名世界的學校,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李工真10月29日做客《世紀大講堂》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十四五」擬建百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鍾源)《經濟參考報》5月21日刊發題為《「十四五」擬建百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報導。文章稱,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即將迎來新一輪擴容。記者從中國政府網獲悉,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 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獲評優秀國家技術轉移機構
    本站訊(通訊員 蘇波)6月17日,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公布2018年度國家技術轉移機構考核評價結果,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通過材料初審、專家評審、分類計算等評價流程,獲評「優秀」。本次考核結果是對我校技術轉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心發展的激勵和鞭策。
  • 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
    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 2020-06-06 09: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