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某網站刊登的一篇個人演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日前在個人博客上發表聲明,稱其中部分言論「本人從未在任何場合發表」。施一公所指的言論是「中國的科研成果發表在西方雜誌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
媒體引用的施一公的言論內容來自2014年9月他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上發表的演講,其中還有一段:「我們的大學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指揮師生在西方雜誌出版文章。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
無論施一公是否發表過此類講話,都無法掩蓋當前的一個事實,中國科研人員現在大部分文章都以英文發表在西方期刊雜誌,這其中既有科技成果被國內外承認,也有國內的科研成果考評機制等因素。
無論什麼樣的原因,中國科研人員以發表英文論文為榮和有成就感的定勢已經形成。因為,現在的科技中心就是在美國。理工科類的頂級學術期刊幾乎都在歐美國家,在國際上享有權威地位,中國科研人員要想被承認和出人頭地,把論文發在英文期刊上就是首選。可以預見,此現象還將持續很長時間,除非世界的科技中心向中國發生轉移。只有當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後,中國和世界的科研文章以及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才會以中文為載體。
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對《科學技術編年表》所記載的16世紀至20世紀的重大科學成果進行統計學研究後提出了一個定律(湯淺定律):凡是重大科學成果數超過同期世界總數25%的國家,稱為科技活動中心。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以來,世界科技中心從義大利(1540-1610)開始,經英國(1660-1730)、法國(1770-1830)、德國(1810-1920)至美國(1920-),經歷了5次轉移,科技中心的平均周期為60-80年。
英國的牛頓(16421727)在1687年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是用當時義大利的主流語言拉丁語撰寫和發表的,那時雖然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但拉丁語作為學術和世界通用語言的優勢還存在。
2016年6月初,英國《自然》雜誌新的排行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科研論文發表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2012年至2015年間中國的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增加了一倍,其他排名前十的國家都沒有這樣的增速。
以國際論文(英文論文)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表明,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國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排在世界第二位,比2013年統計時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變。論文共被引用1037.01萬次,排在世界第四位。
英文論文發表數量增至世界第二並不意味著中國的重大科學成果數超過同期世界總數的25%,而且即便重大科技成果超過同期世界總數的25%,也還需要輔以其他的因素才能發生交流工具和媒介從英文到中文的轉移,例如,文化和經濟的巨大發展和成就。
眾所周知,義大利(1540-1610)和英國(1660-1730)成為科技中心有過重大的思想文化運動和科技革命,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英國的產業革命(1760-1830),之後成為世界經濟中心(1800-1880),1870年,英國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率高達32%。現在美國同樣是如此,產生了信息革命,這些年的GDP數值一直佔世界的1/4左右,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為2.8%。
比較而言,現在中國GDP佔世界GDP的比重不過12%,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僅有1.4%。此外,即便上述指標符合科技中心轉移的要素,但軟實力如果不加強,例如,在一系列普世價值和制度上不與國際接軌,同樣無法實現交流工具和媒介從英文到中文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