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中國何時才能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2020-11-28 搜狐

  針對近日某網站刊登的一篇個人演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日前在個人博客上發表聲明,稱其中部分言論「本人從未在任何場合發表」。施一公所指的言論是「中國的科研成果發表在西方雜誌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

  媒體引用的施一公的言論內容來自2014年9月他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上發表的演講,其中還有一段:「我們的大學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指揮師生在西方雜誌出版文章。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

  無論施一公是否發表過此類講話,都無法掩蓋當前的一個事實,中國科研人員現在大部分文章都以英文發表在西方期刊雜誌,這其中既有科技成果被國內外承認,也有國內的科研成果考評機制等因素。

  無論什麼樣的原因,中國科研人員以發表英文論文為榮和有成就感的定勢已經形成。因為,現在的科技中心就是在美國。理工科類的頂級學術期刊幾乎都在歐美國家,在國際上享有權威地位,中國科研人員要想被承認和出人頭地,把論文發在英文期刊上就是首選。可以預見,此現象還將持續很長時間,除非世界的科技中心向中國發生轉移。只有當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後,中國和世界的科研文章以及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才會以中文為載體。

  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對《科學技術編年表》所記載的16世紀至20世紀的重大科學成果進行統計學研究後提出了一個定律(湯淺定律):凡是重大科學成果數超過同期世界總數25%的國家,稱為科技活動中心。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以來,世界科技中心從義大利(1540-1610)開始,經英國(1660-1730)、法國(1770-1830)、德國(1810-1920)至美國(1920-),經歷了5次轉移,科技中心的平均周期為60-80年。

  英國的牛頓(16421727)在1687年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是用當時義大利的主流語言拉丁語撰寫和發表的,那時雖然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但拉丁語作為學術和世界通用語言的優勢還存在。

  2016年6月初,英國《自然》雜誌新的排行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科研論文發表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2012年至2015年間中國的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增加了一倍,其他排名前十的國家都沒有這樣的增速。

  以國際論文(英文論文)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表明,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國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排在世界第二位,比2013年統計時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變。論文共被引用1037.01萬次,排在世界第四位。

  英文論文發表數量增至世界第二並不意味著中國的重大科學成果數超過同期世界總數的25%,而且即便重大科技成果超過同期世界總數的25%,也還需要輔以其他的因素才能發生交流工具和媒介從英文到中文的轉移,例如,文化和經濟的巨大發展和成就。

  眾所周知,義大利(1540-1610)和英國(1660-1730)成為科技中心有過重大的思想文化運動和科技革命,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英國的產業革命(1760-1830),之後成為世界經濟中心(1800-1880),1870年,英國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率高達32%。現在美國同樣是如此,產生了信息革命,這些年的GDP數值一直佔世界的1/4左右,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為2.8%。

  比較而言,現在中國GDP佔世界GDP的比重不過12%,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僅有1.4%。此外,即便上述指標符合科技中心轉移的要素,但軟實力如果不加強,例如,在一系列普世價值和制度上不與國際接軌,同樣無法實現交流工具和媒介從英文到中文的轉移。

star.news.sohu.com false 綜合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6/20/content_204043.htm?div=-1 report 1746 針對近日某網站刊登的一篇個人演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日前在個人博客上發表聲明,稱其中部分言論「本人從未在任何場合發表」。施一公所指的言論

");}

相關焦點

  •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 法媒:中國已成為「世界科研中心」
    【歐洲時報12月16日賈言編譯】坐落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群山之中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體量相當於30個足球場,中方已決定將於2021年向外國天文學家開放使用這個能力強大的中國射電望遠鏡。 法國BFMTV電視臺援引法新社報導,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甚至去探測外星人,中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500米),標誌著中國已躋身世界科研領先行列。
  • 專家稱中國離世界科學中心尚遠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科研成果質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逐步縮小那麼,中國的科研實力是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何時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中國在邁向科技大國的道路上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本報約請了幾位專家,共同探討上述問題。 ■本報記者 溫新紅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思想始現於英國科學學學者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
  • (九)世界未來的中心在中國,量子科技對未來中國的影響
    解讀神話系列九,下一次科技領域的發展就是量子科技技術的全面發展應用了,所以哪裡最先掌握了量子科技,哪裡就會成為世界的中心,未來最有可能優先掌握量子科技技術的是中國這三本書籍在國外眼裡壓根就理解不了,但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對這三本書的研究和理解,這三本書都與量子力學的原理是相通的,世界未來的中心肯定在中國。要想打造一艘星際航行的飛船,最基本的技術都需要量子科技,量子科技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量子系統的打造了,這樣其他量子科技技術都能依託量子系統來研發。
  • 《2020科技趨勢報告》:AI 和中國,成為未來科技世界關鍵詞
    根據報告,未來世界科技產業將由中國、人工智慧等趨勢塑造。 《2020 科技趨勢報告》由未來今日研究所和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主任艾米 韋伯(Amy Webb)教授共同撰寫,這次已經是第 13 年發布。
  • 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
    「人類第二家園」 何時才能移民火星?既然火星是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的「第二家園」,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呢?商業火箭公司 SpaceX 的創始人馬斯克曾經提出個火星移民計劃:希望在火星建立社區,他還喊出如果把一個人的移居成本控制在 20 萬美元左右,預計地球上最少會有 2 萬人願意移民外星球。
  • 青島能否成為中國影視工業中心,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是經濟大國,中國的短板是什麼?2000-2010年的中國是製造業時代;2010-2020年的中國是網際網路時代;2020年以後的中國是科技時代+文化時代!未來三十年,誰抓住了科技和文化,誰就能脫穎而出,從中國走向世界!這個機會,對人適用,對企業適用,對城市也適用!
  • ​《2020科技趨勢報告》重磅發布,AI 和中國,成為未來科技世界...
    近日,未來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發布了最新版《2020 年科技趨勢報告》,其中包括對人工智慧在內的多項前沿科技未來一年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根據報告,未來世界科技產業將由中國、人工智慧等趨勢塑造。
  • 火星飛機何時才能首飛
    那麼,有沒有想過火星飛機何時起飛,誰又將成為它的研製者呢?  人類目前對於火星的探測,採用的只有軌道器和著陸器。前者是對火星全球的觀測,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不高,後者只能觀測局部地區,無法提供地形的詳情,因此需要發展能夠綜合兩者優點、擯棄兩者缺點的火星航空器———火星飛機或直升機。
  • 中國學術界的抄襲風何時剎車?
    中國學術界的抄襲風何時剎車? 2008年10月08日 14:25 來源:荊楚網 2008年諾貝爾獎得獎名單已於6日開始公布,錢學森堂侄錢永健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大熱門,我們默默為他祈禱吧!不過,不知道現今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教的錢永健還是不是中國國籍了。  諾貝爾獎得主至今沒有一個中國人能摘取,這難道與當今學界的抄襲之風就沒有莫大關係嗎?就是因為學術界的抄襲之風,強取豪奪別人的勞動果實,包括國外專家學者的,才助長了學界懶散腐化的風氣。
  • 吳曼青院士:中國應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任務
    吳曼青及其團隊始終堅持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薄弱點作為中國電科38所的科技創新布局方向。2001年前後,他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領域布局為該所重要發展方向,並在成立初期擔任雷達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該項技術研發很快獲得新的進展,目前,中國該技術研究已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 電子科技大學,正在成為「科技大爆炸」的下一個中心!
    4G之前的通信科技都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而5G變革,於中國、於世界都是一個裡程碑。成電對中國5G的貢獻有多少呢?20多年前,學校一群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對研發資金微薄、技術實力不強的困境,沒有退縮,下定決心:「千難萬難,也要走在世界最前端」。
  • 中國太空人何時才能登月?科學家給出期限,人們卻不願相信
    比方說美國當時之所以會在1961年的時候宣布載人登月計劃,都是因為當時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不服輸的產物。不過雖然是兩國之間的競爭,卻也促成了人類航天史的裡程碑,同時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人類飛出地球,向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擴張的第一步,也是最至關重要的一步。
  • 中國經濟和科技同時超過美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那麼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中國經濟科技都超過美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首先簡單了解下,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情況。首先經濟上,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可謂是突飛猛進,不僅建立了全產業鏈體系,還積累了強大的規模優勢,儼然成為了一個「經濟巨人」。
  • 科技大停滯,人類被囚禁,我們何時才能突破技術困境飛出地球?
    要說技術創新,還真不是很多,對世界科技的推進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用,這就是現實。太空旅行,想想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幻想過類似的場景。然而,幾十年過去了,人類的科技似乎並沒有太大進步,我們還是無法離開這個地球。
  • 科技部部長:中國要在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科技部部長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中國要在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據報導,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提到了中國科技創新的「三步走」戰略: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2035年左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還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本世紀中葉更要成為現代化強國。
  • 熱烈祝賀「第二屆健康中國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
    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是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發現雜誌社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1000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共襄盛會,圍繞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企業科技創新發展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熱點探討分享、思維碰撞、智慧交流。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圖片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根據資料,"二戰″之前,美國只有8人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英國有
  • 世界地圖是怎麼產生的,中國又是何時被歐洲人納入世界地圖?
    航海的發現給世界各民族的融合帶來了跨越式的進步,雖然這種融合是由強者決定是和平還是戰爭,但是以世界發展和歷史進步方面來說這種融合是有積極意義的,雖然其中的過程放在某個歷史階段或者某兩個民族之間肯定會有種種悲歡離合,而且大多數是以暴力來強行融合,帶來毀滅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生,此間世界地圖的描繪也在逐步的完善
  • 張田勘專欄:電擊療法治網癮未獲循證醫學支持
    科學精神張田勘專欄7年前的2009年,媒體曝光臨沂「網戒中心」背後的暴利和電擊治療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