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已成為「世界科研中心」

2020-12-16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12月16日賈言編譯】坐落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群山之中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體量相當於30個足球場,中方已決定將於2021年向外國天文學家開放使用這個能力強大的中國射電望遠鏡。

法國BFMTV電視臺援引法新社報導,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甚至去探測外星人,中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500米),標誌著中國已躋身世界科研領先行列。

圖為在FAST周圍一座山頂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圖片來源:中新社)

望遠鏡旋轉一周需20分鐘

12月初,坐落在波多黎各的美國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Arecibo)發生坍塌,這讓自今年1月已全面投入應用的中國射電望遠鏡顯得尤為珍貴。「這一事件非常令人遺憾」,中國射電望遠鏡運營與發展中心負責人王啟明在接待外國媒體參觀時對法新社表示:「我去參觀過阿雷西博。我們從它的構造中汲取了很多靈感,並對其構造逐步改良,最終建成我們自己的望遠鏡。」

由於這座巨型天文望遠鏡體量偏大,以至於其旋轉一周需要大約20分鐘,其靈敏度也比美國的阿雷西博高出三倍。為了避免人類及其他設備(智慧型手機、汽車、燈泡以及電腦等)發出的幹擾波影響到探測,中國在望遠鏡周圍建立了一個半徑為5公裡的「無線電靜默區」。

外國科學家可提出申請

中國射電望遠鏡有何功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捕捉天體,特別是捕捉脈衝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有助於將發現的天體復原成像;而且,所收集到的數據也會幫助天文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宇宙起源。至於另外一個目的則是「探測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王啟明補充說。

根據國際慣例,從2021年起,中方將接受有意來此進行科研的外國科學家提出的申請,中方相關委員會將通過討論後做出批准與否的決定。

」創新在中國無處不在「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é de Tasmanie)物理學教授迪基(John Dickey)對這座新的天文望遠鏡盛讚不已。「到目前為止,中國射電望遠鏡獲得了一些非常出色的成果」,特別是已經發現了200多個脈衝星,他告訴法新社,「我非常想去使用它做科研」。

這位天文學家近幾十年來一直關注中國——這個亞洲巨人的發展。「很顯然,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科研中心,與北美或西歐處於同一水平」,迪基認為,「中國科研人員已走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與世界任何一個先進國家科研人員一樣的創造力和組織能力。」

由於缺乏資金,中國科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處於落後狀態。20年來,中國努力追趕,以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如今,中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絡(超過35000公裡),並完成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而且還正在執行將月球採樣帶回地球計劃。

「如今,創新在中國無處不在」,美國杜克大學(Université Duke)中國科技政策專家西蒙(Denis Simon)強調「科學家和工程師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決策權和科技創新自由,為科研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焦點

  • 張田勘:中國何時才能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  無論施一公是否發表過此類講話,都無法掩蓋當前的一個事實,中國科研人員現在大部分文章都以英文發表在西方期刊雜誌,這其中既有科技成果被國內外承認,也有國內的科研成果考評機制等因素。  無論什麼樣的原因,中國科研人員以發表英文論文為榮和有成就感的定勢已經形成。
  • 中國將成為世界科研中心?中科院院士主張,花1400億建大型對撞機
    二是、而且中國不差錢,建成之後,中國將成為一個世界科研中心,吸引全世界將近五千多名物理研究者來中國工作。目前,中國需要用錢的科研項目太多。第二、中國一線物理學家並不多,造好了也是為外國科學家所用。第三、目前這些研究,對人類的改變在短時間內並不大,不如把錢投入到生命科學等領域。
  • 斯瓦爾巴德群島已成為世界北極研究中心
    新華網斯瓦爾巴德群島10月26日電(記者裴劍容張繼民)挪威極地研究所斯瓦爾巴德群島分所所長揚·愛爾林·豪格蘭德今天在這裡說,斯瓦爾巴德群島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研究北極的基地,目前有來自18個國家的100多名研究人員在這裡工作。
  • 中國「天眼」成全球唯一,各國或需競爭申請
    隨著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開始退出太空探索領域,中國天眼開始受到外媒關注,並被寄予了全球探測外太空的重要希望。日前,外媒報導,中國天眼將從明年向世界開放。中國「天眼」成世界唯一,基於天眼的研究成《自然》年度十大發現之一據法媒12月15日報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生坍塌事故,引發世界天文探索領域的震動,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射電天文學領域內唯一重要工具。
  • 中國已成為納米科技領域重要貢獻者
    今天,納米科技作為最具突破性的戰略性前沿技術之一,已在材料、醫療、環境等領域引起顛覆性改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一系列數據和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納米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貢獻者,是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大國,部分基礎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納米科技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規模。
  • 上海醫藥臨床中心成為賽默飛全球科研合作夥伴
    賽默飛於近日宣布與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籤署了全球科研合作夥伴協議。雙方將就「採用質譜儀對代謝疾病生物樣本庫生物樣本的質量控制」項目進行長期的合作與研究。紮根中國三十餘年,賽默飛一直希望充分利用和發揮全球領先的科學技術和研發實力,結合本地科研機構的專業平臺和技術力量,提升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科研合作夥伴籤約儀式上,賽默飛分析儀器業務首席科學官良科靈說道,「作為中國國內首屈一指的生物樣本庫專業機構,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與賽默飛的理念和目標不謀而合。
  • 光量子計算機、C919...中國閃亮2017科研"世界榜"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誕生,時速350公裡的「復興號」高鐵列車服役,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諸多領域的世界級科研成果湧現……2017年,中國亮出的科研創新成績單讓世界矚目,新時代的創新曲正在奏響。
  • 專家稱中國離世界科學中心尚遠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科研成果質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逐步縮小那麼,中國的科研實力是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何時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中國在邁向科技大國的道路上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本報約請了幾位專家,共同探討上述問題。 ■本報記者 溫新紅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思想始現於英國科學學學者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
  • 在中國荒山默默付出35年,引力波的發現,讓中國成為世界中心
    中國著名的作家劉慈欣的著作「三體」的火熱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地轟動,書裡面那些波瀾壯闊的宇宙場景得描述以及一個個天馬行空的創意,小水滴、三體文明、降級打擊、小宇宙。而我國在35年前開啟的一個計劃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這個世界,要說到這個裝置就必須提到一個偉大得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科學著作相對論中提到的一種現象。
  • 法媒:螞蟻為何能「永葆青春」?人類應該學習
    原標題:法媒:螞蟻為何能「永葆青春」?法媒稱,心靈手巧,集體主義:如果將人類的想像投射到螞蟻身上,我們會覺得它們其實不能表現出有同情心的一面,就更別說提供醫療了。伊莎貝爾·米爾頓·吉拉爾東帶領的波士頓大學生物系科研小組研究了一段時期內帶齒大頭蟻的行為。這些螞蟻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活動減少或生理衰退。相反,其中有些螞蟻還隨著時間推移狀態越來越好。報導還稱,儘管人類和包括昆蟲在內的大部分其他動物都會隨年齡增長死亡率有所提高,但帶齒大頭蟻卻並非如此。人類一過30歲,每九年的死亡率都會翻一番,但螞蟻的這一數據不會因年齡而有所變化。
  • 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法媒稱,在追蹤了希格斯玻色子(賦予物體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後,物理學家28日表示,他們「終於」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據法新社8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宣布,預測到的衰變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觀察到的。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因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並且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 科研快訊-1 | 中科院大氣所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源數據中心之一
    (WMO)正式認可「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IAP)為WMO的氣象源數據中心之一(WMO 編碼為291,縮寫為ANSO)。 次季節到季節(S2S)計劃由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於2013年11月聯合啟動,旨在提高次季節到季節尺度(介於兩周到一個季度)高影響天氣事件的預測技能,填補中期天氣預報到季節預測之間的空白。目前該計劃進入第二階段。
  • 中國鋁業:已建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月6日訊,有投資者向中國鋁業(601600)提問, 作為一家500強國企擁有強大的財力物力人力,請問公司每年的科研投入是否夠大,是否結碩果?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建有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已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截止2020年6月30日,已建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0個國家和行業認定的實驗室與檢測中心及1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 青島能否成為中國影視工業中心,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是經濟大國,中國的短板是什麼?2000-2010年的中國是製造業時代;2010-2020年的中國是網際網路時代;2020年以後的中國是科技時代+文化時代!未來三十年,誰抓住了科技和文化,誰就能脫穎而出,從中國走向世界!這個機會,對人適用,對企業適用,對城市也適用!
  • 又是一項世界唯一!中國的科研實力今非昔比,農業也有大動作
    最近,有媒體報導,中國決定將於2021年,開放坐落在貴州群山之中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也就是"中國天眼",給國際科學家使用。對此,法國媒體法新社刊文稱,中國的科研實力提升迅速,FAST的開放意味著中國已躋身世界科研領先行列。澳大利亞物理學專家迪齊也表示,FAST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顯著,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研究中心。法新社和澳大利亞專家說得沒錯,中國的科研實力已經不弱於北美、西歐。
  • 法媒:日本今年將捕撈227頭鯨魚 其中一類鯨魚面臨滅絕威脅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法媒稱,專家們稱,日本7月1日恢復的商業捕鯨活動所針對的3種鯨魚中的一種面臨滅絕威脅,另兩種鯨魚的亞種群數量也嚴重減少。報導指出,其中一種鯨魚(即大鬚鯨)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從本世紀初到2017年,大鬚鯨都是日本所謂「科研」捕鯨活動的主要目標。紅色名錄將布氏鯨和小鬚鯨列為「無危物種」,意味著它們目前沒有面臨滅絕威脅。
  • 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垃圾國
    導讀:美國政府老是站在「環保」、「節能減排」等道德高地,批判中國政府和中國人不懂得愛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但實際上,美國人才是根本不在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更不懂得什麼叫做節能減排。根據相關新聞媒體機構報導,美國已然成為「世界第一」的塑料垃圾生產國。
  • 英國稱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倒計時已開始
    事實上,早在2010年,中國就以亮眼的經濟表現,成功佔領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近日,英國稱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超越美國?倒計時已開始。    據環球網12月26日報導,英國智庫「經濟商業研究中心」(CEBR)最新的2020年度報告顯示,在8年後,即2028年預計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將交換位置,美國穩坐了100多年的經濟「頭把交椅」將不保,而中國則取代美國
  • 中國疫苗VS歐美疫苗,法媒對比各大新冠疫苗優缺點,有效率高不是...
    中國五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和它們有什麼區別?各自有啥優缺點?接下來就為小夥伴們一一盤點。▲11月27日,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輝瑞和Moderna的3個月臨床試驗結果遠遠不夠。疫苗保護率不是唯一指標,中國疫苗研發工作推進紮實。
  • 中國已成為世界強國,再過20年,中國又將發展成什麼樣?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了,再過二十年,中國會變成什麼樣?通過幾年的努力和發展,中國不再落後,現在的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軍事發展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與中國建立友好邦交的國家越來越多,現在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年後,中國將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