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快訊-1 | 中科院大氣所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源數據中心之一

2021-02-23 happy科研

來源:大氣物理研究所 官網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式認可「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IAP)為WMO的氣象源數據中心之一(WMO 編碼為291,縮寫為ANSO)。大氣所FGOALS-f2天氣-氣候動力集合預測系統代表ANSO向WWRP/WCRP S2S預測計劃提供全球預測數據。

 

次季節到季節(S2S)計劃由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於2013年11月聯合啟動,旨在提高次季節到季節尺度(介於兩周到一個季度)高影響天氣事件的預測技能,填補中期天氣預報到季節預測之間的空白。目前該計劃進入第二階段。

 

  大氣所FGOALS-f2天氣-氣候動力集合預測系統是「一帶一路」防災服務中長期天氣-氣候預測網絡(MISSPAD)重要服務平臺,得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大研究計劃和科技部災害專項的聯合資助。MISSPAD天氣-氣候預測網絡由大氣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科研人員牽頭髮起並主持。作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合作研究團隊之一, MISSPAD一直致力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天氣到氣候的無縫隙預測研究。


      2020年10月,大氣所FGOALS-f2系統加入國際S2S預測計劃,為全球用戶提供溫度、氣壓、降水、海冰、颱風等預測產品。2021年1月19日,該團隊參加了由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辦的S2S預測技術委員會網絡會議第1分會場(第1分會場為歐盟、亞洲和澳大利亞,第2分會場為歐盟和北美),就數值模式進展、數據共享方式、工作建議和計劃等與國際同行進行了交流。

 

  S2S預測對於應對國際突發事件具有重要的價值。2020年9月3日,超大型油輪「新鑽石號」在斯裡蘭卡東南海面失火。MISSPAD團隊針對印度洋氣旋和洋流啟動了緊急預測,及時將預測結果提交至斯裡蘭卡相關部門和救援組織。他們還通過媒體提醒附近船舶關注近期預測,避開危險海域,注意風向和洋流變化。這次行動得到了斯裡蘭卡及中國駐斯裡蘭卡大使館的肯定。展望未來,ANSO-MISSPAD將不斷提高預測技能,不僅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也為全球用戶提供基礎公共產品,服務於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為全球公共治理貢獻更加科學的方案。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中科院大氣所: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大氣所)起源於1928年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創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創新機制吸引各方人才 大氣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在朱江看來,「包容、自由」的學術氛圍,正是大氣所吸引人才、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之一。 現在大氣所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先後有2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約佔全國大氣科學傑青總數的一半。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曹軍驥表示,面對新時期國家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需求,大氣所作為國家隊,迅速組織力量成立中心,這是全國第一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希望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推動「碳中和」基礎研究,聯合中科院及院外相關單位,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  大氣所相關負責人、中心首批成員等30餘人參加揭牌儀式。
  • 慶祝「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博士後聯誼會成立十周年會議」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中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博士後聯誼會的領導、老師以及博士後3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在歡聲笑語的輕鬆氣氛中開始。首先由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劉榮華老師向各位匯報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工作回顧與展望,她從五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工作取得的成績。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Plateau的論文,介紹了中科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西北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這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 【中國新聞網】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圖1.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孫自法 攝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就在昨天,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啦!去年5月,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其業務運行掛靠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對沒錯就是萌臺的臺裡,高大上有木有?!呱呱叫有木有?!世界氣象中心誒!
  •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博士後培養工作紀實
    已出站博士後絕大多數成為我國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幹、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或領導者,有的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為人師表、治學嚴謹的導師隊伍 大氣所博士後工作獨具特色,首先應歸功於那些悉心指導博士後科研的科學大家們。教學相長一直是該所培養人才的根本。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中國氣象局高原所與中科院高能所強強聯合 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創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萍報導3月4日,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籤訂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建設LHAASO大氣觀測基地,增設高原氣象觀測區,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的創新研究,加深對宇宙線特徵及其影響的深刻認識,支撐引領國際宇宙線物理學和高原氣象學的前沿發展。
  • ——我國氣象數據開放激發社會無限創新活力
    他們提出的創意方案能夠幫助用戶找到歷史上與當天天氣最相似的一天,而這一切則基於對氣象大數據的巧妙運用。  像大學生這樣的個人用戶的增加,是氣象數據真正向公眾開放的主要標誌之一。隨著《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公布,公眾只要在中國氣象數據網上完成實名註冊,即可獲取多種專業氣象資料。
  • 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致力「天有可測風雲」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他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和基礎性貢獻;他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傑出貢獻;他還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中國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從事大氣科學研究近60年,致力推動「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了主題為「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科普報告,講述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人物·故事》2020011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成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他還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儘管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了封鎖措施,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仍在持續上升。鑑於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留時間較長,地球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裡將進一步變暖。
  • 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
    以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慶存院士為團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為副團長的祖國大陸氣象界和環境界的代表團一行19人,於6月下旬赴臺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兩岸大氣環境與氣象應用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參觀訪問。現將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業務工作情況  (一)氣象觀測1.地面氣象觀測。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來源:央視網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根據最新報告,2020年海洋熱量處在創紀錄水平,全球80%以上的海洋均在某些時段經歷了海洋熱浪,對已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遭受更多酸性水域的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廣泛影響。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對此,世界氣象中心(北京)(WMC-BJ)通過業務網站,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提供針對莫三比克等受此次風暴影響的非洲東南部國家的最新颱風監測和預報產品。  事實上,這樣的服務自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的那一刻起,就已在不斷推進。
  • 曾慶存簡歷事跡介紹: 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我衷心感激黨和國家的恩情,黨和國家的需要,永遠是我的第一選擇,是推動我深入科研工作的動力。」  終於,曾慶存解決了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理論問題,利用一年時間寫出了《大氣紅外遙測原理》一書,於1974年出版。該書是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他提出的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