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致力「天有可測風雲」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曾慶存院士接受集體採訪,回答媒體提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他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和基礎性貢獻;他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傑出貢獻;他還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中國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做出卓越貢獻……

他就是從事大氣科學研究近60年,致力推動「天有不測風雲」成為「天有可測風雲」的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1月10日,85歲高齡的曾慶存院士以卓著成就登上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慶存院士接受集體採訪,回答媒體提問。 孫自法 攝

留學歸來立志攀登氣象科學高峰

1935年5月,曾慶存出生於廣東省陽江市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母整天田間勞碌,哥哥便帶著年幼的他一起上學堂聽課,就這樣以非正規的身份開始了學生時代。

這對打著赤腳、衣衫襤褸的兄弟一邊勞動、一邊讀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52年,曾慶存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求學期間,他延續著幼時刻苦學習的勁頭,埋頭苦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急需氣象科學人才。在鄉村長大的曾慶存對農業收成和人民生活受天氣和氣候的重大影響有深切感受,氣象學也深深地吸引著這個年輕人。曾慶存回憶說:「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件事,1954年的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產量。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做好防範,肯定能減不少損失。」

北大畢業前夕曾慶存到中央氣象臺實習,看到氣象預報員們廢寢忘食地守候在天氣圖旁進行分析判斷和發布天氣預報,但由於缺少精確計算,往往只能是定性分析判斷和憑經驗做天氣預報。他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下決心要研究客觀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1957年年底至1961年年初,曾慶存通過國家考試被選拔派遣至前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基別爾為曾慶存選擇了一道世界著名難題作為論文題目,即應用斜壓大氣動力學原始方程組做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通過苦讀冥思、反覆試驗,幾經失敗後曾慶存終於提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半隱式差分法」,並隨即被用於實際天氣預報業務,至今仍在應用,奠定了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

在前蘇聯科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後,曾慶存立即回國,還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當年僅26歲的曾慶存立下志向,一定要在氣象科學領域踏上世界最高峰。學成歸國,曾慶存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氣象研究室工作,從此開始了他投身大氣研究、科學報國的科研生涯。

曾慶存院士接受集體採訪,介紹大氣科學發展情況。 孫自法 攝

科研攻關「風雲變幻」成就卓著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曾慶存院士與「風雲變幻」打了一輩子交道,從「中國北坡」攀登大氣科學「珠峰」的徵途中,他用汗水和智慧收穫了一大批原創性、基礎性和關鍵性科研成果。

在數值天氣預報與地球流體力學的數學物理系統理論方面,曾院士建立起完整的地轉適應過程理論、地轉適應過程與大尺度大氣運動演變過程的弱非線性相互作用及準可分性理論,闡明天氣系統演變的大氣動力學和熱力學的本質特性;其專著《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將氣象問題、動力學理論和數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發展的「波包動力學」「非標準模方法」和運動穩定性理論研究,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於大氣和大洋環流以及天氣—氣候動力診斷分析研究中。

在數值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式的研製與計算地球流體力學研究方面,曾院士首創求解大氣運動原始方程組的「半隱式差分法」,隨後還發展「標準層結扣除法」「平方守恆格式」等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是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核心技術。他還將數值天氣預報延伸至氣候變化模擬和預測,率領團隊自主研製出大氣環流、陸表過程以及氣候系統和地球系統等諸多模式,參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同時也用於中國短期氣候預測業務與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數值模擬研究。

在建立大氣紅外遙感系統理論和發展定量信息提取方法方面,曾院士1974年出版的《大氣紅外遙測原理》是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將各種輻射傳輸方程統一作為「遙感方程」處理,特別是提出的「最佳信息層」等概念和方法,是如今監測暴雨、颱風等及相應災害性天氣的極為重要的手段。此外,他提出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

在開創跨季度氣候動力學預測研究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與防災調度方法研究方面,上世紀80年代起,曾慶存就致力於跨季度氣候數值預測以及集衛星遙感、數值預測和超算為一體的氣象災害防控研究:1994年建立世界第一個實際應用的短期氣候預報系統;1992年起,給出「季風」「季風區」「季風指數」「季風爆發」等客觀嚴格的統一數學表達和動力學特徵,揭示出季風的本質、成因、時空結構和變異,均得到廣泛應用;1999年起研究將遙感、數值預報和超算緊密聯繫的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預警,提高其防控時效和效果。

曾慶存1991年還創立自然環境自控和人工調控的新理論——自然控制論,他提出通過合理的人類活動來減少對大氣和環境的破壞,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大氣科學研究的新內涵。目前,自然控制論已成功應用於大氣汙染和核生化汙染風險防控等方面。

地球系統模式是當今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問題研究的制高點,曾慶存是建立中國地球系統模式的主要倡導者、領導者,並參與具體設計和研製。1991年他即前瞻性提出要建立「氣候和環境生態的動力學」模式,並提出建模和機理研究方法,2007年起一直領導和親自參與研製中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球系統模式。2011年,曾慶存等多位科學家向國家提出以研製中國地球系統模式為首要任務並帶動地球科學數值模擬研究的「大科學裝置」,2016年獲國家批准,現今被形象稱為「可以給地球做CT」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已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積極建設,預計2022年建成運行。

曾慶存表示,「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並推動地球系統科學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科交叉和融合,促進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整體邁向國際一流水平。

曾慶存院士接受集體採訪,介紹大氣科學發展情況。 孫自法 攝

力推中國大氣科研機構建設和國際合作

曾慶存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科研帶頭人,還是一位傑出的科研工作領導者和組織者。1984年,49歲的曾慶存便肩負起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所長的重任,提出要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高水平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對國內外開放,在世界大氣科學發展中做出貢獻」。

擔任所長9年間,曾慶存爭取到在中科院建設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的兩個大氣科學實驗室——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87年,曾慶存得知第三世界科學院(現稱「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有意要在中國合辦研究機構時,立即通過當時兼任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的中科院院長盧嘉錫向第三世界科學院申辦「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後來又以此為基礎,成立中科院—第三世界科學院—世界氣象組織共建的「國際氣候問題論壇」,定期召開國際研討會或培訓班,這兩者也成為中國大氣科學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和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科研人才的重要平臺。

這次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之前,曾慶存已是榮譽等身,1980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他還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科院自然科學獎和傑出成就獎,2016年被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授予該組織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

曾慶存院士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為中國氣象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大部分已成長為國家大氣科學研究和業務領域的骨幹和頂尖人才。同時,他也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多位留學生,其中,中科院首位外籍博士古拉姆·拉索爾回國後任巴基斯坦國家氣象局局長。

雖已桃李滿天下,但曾慶存院士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如今仍堅持在科研一線帶領和指導年輕學生,他希望為中國氣象事業培養更多棟梁,為大氣科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搭建橋梁,推動中國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完)

相關焦點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1月10日,85歲高齡的曾慶存院士以卓著成就登上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大氣紅外遙測原理》此後,曾慶存又重新回歸到自己所熟悉的數值天氣預報研究領域,並於1979年出版了長達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
  • 會「算」天氣 這位老人讓「天有可測風雲」成為現實
    他破解了世界級氣象難題,他是「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他發展了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核心技術,他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國際著名氣象學家、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是他的導師。基別爾給曾慶存選了一道世界著名難題「應用斜壓大氣動力學原始方程組做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 作為他的論文題目。天氣預報的方程屬於流體力學範疇,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方程組之一。
  • 曾慶存院士寄語陽江:未來可期
    今天(17)下午,在接受我臺採訪時談到陽江的發展,曾慶存院士表示,陽江有深厚的漠陽文化底蘊,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陽江教育的發展,陽江會出現更多的人才,為陽江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陽江未來可期。這些日子,獲得崇高榮譽後,曾慶存院士收穫了很多的鮮花、掌聲。回到故鄉,鄉音未改的曾慶存院士也是大家都在追的明星。他風趣幽默地用陽江話跟大家打招呼,也提醒大家珍視陽江方言。
  • 曾慶存:「詩人院士」的氣象生涯
    2020年對於曾慶存院士來說是一個好的開端。    「在今天的科技界盛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獎,我感到無上的光榮,心情十分激動。」1月10日,素有「詩人院士」之稱的曾慶存,因為在中國天氣預報領域的突出表現,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曾慶存:勇攀氣象學之巔,情牽故鄉的雲
    1970年,曾慶存服從國家需要,被緊急調任為衛星氣象總體組的技術負責人;1974年出版《大氣紅外遙測原理》一書,提出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今已成為世界各主要氣象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上世紀80年代,他成為院士,挑起中科院大氣所所長的大梁。
  • 曾慶存院士17日將回故鄉參加大氣科學論壇
    他是氣象界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流體動力學家、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氣象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就是漠陽之子——「詩人院士」曾慶存。他的《大氣紅外遙測原理》讓我國氣象遙感技術得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今天仍然應用於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他提出的遙感方程和「最佳信息層」理論至今仍是預報員監測暴雨和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重要手段。
  • 曾慶存:成為一株綠竹
    曾慶存。資料圖片這是一位愛寫詩的科學家。採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院士時,記者得到了兩本詩集:都是七言或五言之作,形式為舊體,但內容並不舊。如果沒有採訪,從這些詩歌裡我們或許也能讀懂他的人生。
  • 曾慶存院士回鄉交流!大氣科學廣東論壇在陽江召開
    為促進大氣科學領域交流,加強局校合作,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11月17日至18日,大氣科學廣東論壇在陽江召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等氣象名家歡聚一堂,共同探討大氣科學前沿研究、科研與業務融合、地方災害防禦能力建設、局校合作等科學問題。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
  • 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奠基人曾慶存:不求聞達亦斯文
    85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語調鏗鏘。這位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在記者面前話不多,但句句精闢。  自稱「氣象科學老戰士」的曾慶存,即使年過八旬,仍然每天都要來辦公室,他還承擔具體的科研項目,還帶研究生。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黃旭華和曾慶存兩位院士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 | 黃旭華(來源:網絡)黃旭華院士,1924 年 2 月 24 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 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4歲的曾慶存,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也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氣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官網的評價),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即進入氣象科學領域,成為中國氣象學承前啟後的關鍵科學家之一。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最高獎項,每年獲獎者不超過兩名,由國家主席籤署並親自為獲獎者頒獎。獎項自1999年設立、2000年首次評選頒獎以來,截至目前,已有33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此殊榮。
  • 曾慶存簡歷事跡介紹: 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2020年1月10日,這位老者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和證書,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  「那真是大氣物理所相當困難的時期。」曾慶存回憶說。  「科學家精神是什麼?為國,為民,為科學。」在困境中,曾慶存提出問題,並以身作則做出回答。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六)陳 輝古人云:「天有不測風雲,」 但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升入太空,打破了這一古訓。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沒瞧出來!
  • 天有可測風雲——掩星探測技術
    3級數據就是從2級數據反演得到大氣溫度、壓力、密度等大氣參數。掩星探測數據良好的時空覆蓋性、高垂直解析度(100m~1Km)、高精度(對於幹空氣(8~25km),掩星反演溫度剖面可以精確到1K以內)和經濟易得等諸多優點,使它表現出了蓬勃生機,受到了大氣科學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和重視。
  • 「天氣預報之父」曾慶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遙感衛星行業迎突破
    來源:一財網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研究員和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研究員一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的學術貢獻以數值天氣預報為代表。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此次大會,曾慶存院士、陳國良院士、劉炯天院士、陳左寧院士、鄔江興院士、孫凝暉院士,兩院6位院士13場特邀報告。報告人為2019年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曾慶存院士談道:「CAS-ESM是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的一個典型例子。該模式完全是按我國自己的理論思路和框架研製,且其各分系統模式全部或主體部分都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有鮮明中國特色,有許多優點或為我國特有。」從背景知識角度理解,地球系統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 2020高考寫作時事熱點高分素材:黃旭華和曾慶存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廣東成人高考考試網提供以下廣東成人高考信息:2020高考寫作時事熱點高分素材:黃旭華和曾慶存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更多關於高考時事熱點,廣東省成人高考,廣東省學歷教育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省成人高考網/廣東省學歷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