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存簡歷事跡介紹: 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2020-11-22 閩南網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題: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

  新華網記者 陳聽雨

  2019年12月30日,北京正是數九寒天。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一間普通的會議室,座無虛席。會議圓桌外圍是添置的座椅,交錯擺放、角力最佳位置的多臺攝像機,以及無處落座全程站立的聽眾。

  會議室的中心是一位老者。黑衣白褲,滿頭銀絲,一頂氈帽。思維敏捷,邏輯清晰,不苟言笑。無論提問者的位置距他有多遠,老人回答時都要轉過身,面對提問者,迎著對方的目光。

  2020年1月10日,這位老者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和證書,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

  圖為曾慶存。中科院大氣物理所供圖

  1、少年家貧立大志

  「小時候家貧如洗,拍壁無塵。雙親率領他們的孩子們力耕壠畝,只能過著朝望晚米的生活。深夜勞動歸來,皓月當空,在門前擺開小桌,一家人喝著月照有影的稀粥——這就是美好的晚餐了。」

  這是曾慶存在《和淚而書的敬懷篇》一文中寫到的自己的童年生活。

  1935年曾慶存出生在廣東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一次,他的父親曾明耀在挑肥途中遇見小學校長,校長說:「家中有幾個孩子?都多大年紀?一定要讓孩子讀書。」父親隨即將曾慶存的哥哥曾慶豐送入了小學。由於父母每日在田間勞作,年幼的曾慶存在家中無人照顧,哥哥便帶著他一起上學堂聽課。

  我國功績卓著的科學大家曾慶存,就以這樣一種非正規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學生生涯。

  「我和哥哥小時候讀書是打著赤腳、衣衫襤褸的,每日往返于田間和學堂。」曾慶存弟兄一邊勞動、一邊讀書,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小學沒畢業,弟兄倆便參加了百裡挑一的「跳考」,直接進入初中讀書。此後,兄弟倆又因成績優異先後獲得了學校16個公費讀書名額中的2個。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急需氣象科學人才。1952年,曾慶存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服從國家需要,被分配學氣象專業。

  「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件事,1954年的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產量。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做好防範,肯定能減不少損失。我從小在田裡長大,挨過餓,深有體會。」

  20世紀50年代,即將畢業的曾慶存到中央氣象臺實習,看到氣象預報員們廢寢忘食地守候在天氣圖旁進行分析判斷和發布天氣預報。但由於缺少精確計算,做天氣預報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斷,憑經驗做預報,心裡沒把握。

  「那時我就下決心要研究客觀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增加人們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慶存被選拔派遣至前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在前蘇聯學習期間,他研究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成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隨即被用於實際天氣預報業務,沿用至今。

  「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

  1961年,曾慶存在前蘇聯科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後旋即回國,寫下了這首題為《自勵》的詩。那一年,曾慶存年僅26歲。「真實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心潮澎湃,我要向朝思暮念的祖國表明心跡,絕不辜負國家的培養,一定要在氣象科學領域踏上世界最高峰。」

  學成回國的曾慶存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和氣象研究所氣象研究室工作。他充滿了使命感,自此開始了科學報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求實奉獻的科研生涯。

  2、矢志不渝攻難題

  曾慶存畢業回國後,集中精力研究大氣和地球流體力學以及數值天氣預報中的基礎理論問題。

  「這在當時看來是十分抽象和脫離實際的,但後來證明這對數值預報進一步的發展極為重要的。」他說。

  曾慶存在數值天氣預報與地球流體力學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研究中有開創性、系統性貢獻,並對數值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式的研製與計算地球流體力學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安、專、迷!」在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趙思雄的眼中,曾慶存有著安貧樂道的精神,「陳景潤是鞋兒破,曾慶存是帽兒破。對於吃喝穿戴這些,他從不去關注的。」「做起科研來,他腦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就像釘釘子一樣,專心研究」。「對於科學研究,他著迷、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說,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神!」

  資料圖片:曾慶存研究手稿。中科院大氣物理所供圖

  1970年,曾慶存再次服從國家需要,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緊急調任作為衛星氣象總體組的技術負責人。

  「當時生活困難重重,我自己生病,還要經常奔波出差。兄長重病要動大手術,需要照顧和護理;妻子和幼子被我託寄在十分貧困的農村老家……為了專心搞科研,這些確實都無暇顧及……」當被問到六十載科研生涯可有遺憾時,這位84歲的老者多次提及未能照顧家人,飽經風霜的面龐上是凝固的沉默,令人動容,卻又很難讀懂。

  雖有遺憾,卻從不後悔。曾慶存說,「往事不必回首了。我出生在農家,家裡特別窮,很小的時候就要像成年人一樣勞動。如果不是新中國成立,上大學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衷心感激黨和國家的恩情,黨和國家的需要,永遠是我的第一選擇,是推動我深入科研工作的動力。」

  終於,曾慶存解決了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理論問題,利用一年時間寫出了《大氣紅外遙測原理》一書,於1974年出版。該書是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他提出的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

  地球系統模式是當今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問題研究的制高點。曾慶存是建立我國地球系統模式的主要倡導者、領導者,並參與具體設計和研製。2011年中科院提出以研製我國地球系統模式為首要任務並帶動地球科學數值模擬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2016年獲國家批准,曾慶存是該項目的創導者和科學總指導。

  「跌倒了怕什麼,爬起來,再前進!」曾慶存常用攀珠峰來比喻做科研,一句樸實的話語,浸透了他在科學徵途上的堅韌不拔與勇往直前。

  曾慶存的科研工作碩果纍纍,熠熠生輝。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項,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五項和傑出成就獎一項,2014年被美國氣象學會授予其最高榮譽——榮譽會員,2016年被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授予該組織的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IMO Prize)。

  3、團結一心渡時艱

  1984年,49歲的曾慶存挑起了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的大梁,擔任所長。彼時,我國基礎研究正處於極其困窘的境地。大氣物理所缺乏科研經費,沒有科研大樓,實驗室簡陋,研究生沒有自習室,桌子就像小學教室一樣擁擠,沒錢買資料、更新設備,生活條件更不必說……加之當時體制改革帶來的劇烈變化,大氣物理所人心渙散。

  「那真是大氣物理所相當困難的時期。」曾慶存回憶說。

  「科學家精神是什麼?為國,為民,為科學。」在困境中,曾慶存提出問題,並以身作則做出回答。

  1984年11月,剛剛上任數月的曾慶存就提交了大氣物理所「辦所方針和改革設想」,提出長遠目標是把大氣物理所辦成「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研究所」,成為「我國的一個高水平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對國內外開放,在世界大氣科學發展中做出貢獻」。

  「大氣物理所是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是國家隊,應該高風格,高水平,敢於解決難題;還應看得更長遠,預做準備。」曾慶存鼓勵全所上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團結協作起來,上下一心,順應改革形勢以及世界大氣科學的發展趨勢。在他的帶領下,大氣物理所迎難而上,經歷了科技體制的重大變革,邁進了蓬勃發展的時代。

  曾慶存擔任大氣物理所所長9年,期間,在中科院建設的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有兩個是大氣科學方面的,即大氣物理研究所創建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大氣科學理論研究並不比國外差多少,差就差在計算機,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計算機基本上都是用於氣象的,我們必須要購置大型計算機,研究所就算當掉褲子也要買大型計算機!」在曾慶存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大氣物理所引進了當時國內最大的計算機,用於大氣科學研究。

  1987年大氣所向第三世界科學院(現稱「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申請、1991年成立了「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成為「中國科學院(CAS)—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優秀中心」和「南方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優秀科學中心」,該中心正式接收外國博士生。後又以此為基礎,成立了CAS—TWAS—WMO國際氣候論壇,已成為CAS與TWAS有關氣候變化研究的品牌論壇。

  曾慶存帶領大氣物理所開創了新的輝煌,他創立和領導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短短幾年便在國際上頗有名氣,成為我國大氣科學基礎研究的中堅力量。

  4、薪火相傳育後生

  「我慶幸讀書時代有眾多好的老師和同學,在工作中有眾多好的領導、同志、同事、朋友、學生,所有這些保證了我總算還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已在科學界赫赫有名的曾慶存,對曾經教導、幫助過他的老師和前輩們,總是懷抱一顆感激和崇敬的心。謙虛低調的曾慶存談及今日成就時,將功勞歸於他人。

  對引領他走上大氣科學道路的中國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謝義炳,曾慶存更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謝先生的愛國情懷、科學情懷和培養學生薪火相傳的情懷。他教育我們說,應該多為國家想,多考慮氣象預報業務工作。他愛生如子,大學畢業時,我因家貧極想工作好儘早孝敬雙親,恩師得知後按期給我家寄錢,消除我後顧之憂,讓我能安心繼續讀書。我非常感激謝先生,我希望這樣的精神能薪火相傳。」

  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曾慶存踐行一生的承諾。他對一些科研素質優異卻不能繼續科研道路的學生十分痛心,對家庭有困難的學生,他同樣也會自掏腰包幫助他們。

  在12月30日的座談會上,老中青數位科學家在介紹曾慶存時,都不約而同又充滿自豪地用同樣的一句話開頭:「我也是曾先生的學生。」

  「曾先生對我們這些學生有愛心,父母心!」中山大學戴永久院士回憶說,「我還記得年輕時第一次出國,對於需要準備的各項事務,曾先生耐心地一一告訴我,反覆叮嚀……」

  資料圖片:曾慶存手書。中科院大氣物理所供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曾慶存為我國氣象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研究生和學者,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已成為我國大氣科學研究和業務領域的骨幹和頂尖人才,其中包括3位中科院院士、兩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和不少學科帶頭人。曾慶存還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多位留學生,其中包括中科院培養的首位外籍博士古拉姆·拉索爾,回國後任巴基斯坦國家氣象局局長。

  他的博士後說:「我們這些學生可不是掛名的,曾老師是真的在帶我們,和我們一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論文經過曾慶存的修改,一般都會密密麻麻布滿他親筆修改的意見,甚至還有加頁的情況。

  曾慶存注重學生的數理基礎,以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我現在還在親自帶年輕人和學生,希望再為中國氣象事業培養一些棟梁,為學科交叉建設橋梁。」曾慶存說。他帶過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中,除了來自大氣科學專業背景的外,還有來自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物理學、力學、海洋科學、以及控制論和環境科學等不同領域的。

  曾慶存時常教導學生要甘坐「冷板凳」,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坐冷板凳有什麼不好?坐冷板凳是好事!意味著可以遠離是非紛擾,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專注於科研。」他說,「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有更多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青年人投身科研事業。」

  除了科學家,曾慶存還有著「詩人院士」的美譽。但當被問及此事,他卻謙虛地說,「千萬不要叫我詩人,我只是名詩歌愛好者。」

  「季風時兮民康物阜,中華文化兮燦爛婀娜。繼往開來兮中華學子,發揚我炎黃德智兮, 永據科技之先河!」

  這是曾慶存在2005年發表於《氣候與環境研究》的《帝舜(南風)歌考》一文中做於結尾的一首詩。

  「愛祖國、愛科學、愛學生、愛自然。」這是曾慶存的同事與學生們對他的評價。寫得一手好字、好文章。曾慶存忙時廢寢忘食做研究,稍有閒暇詠物寄情,書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用詩化的語言,將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

  「天欲白,興猶酣,鼓難停,抒不盡,古今中外情。」

  「我們氣象事業整體上是世界一流的,沒必要自卑,不要自我否定,我希望搞研究的人也要很好地聯繫實際,除了向外國學習,也要向國內的實際、我國的氣象人員學習,從實際中找出研究的問題。希望我們的青年人很好地繼承這個傳統。我自己是一個氣象科研領域的『老戰士』,願意為真理、為人民、為國家、為黨奉獻一切。我希望我們後一輩也這麼做。」

  附:曾慶存簡介

  曾慶存,男,1935年5月出生於廣東省陽江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在前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該學會最高榮譽),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第十三和十四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曾慶存院士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了關鍵性貢獻,並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軍用和民用相關氣象業務的重大關鍵問題做出了卓著功績。

原標題: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曾慶存院士17日將回故鄉參加大氣科學論壇
    他是氣象界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流體動力學家、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氣象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就是漠陽之子——「詩人院士」曾慶存。曾慶存院士對家鄉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回陽江考察,親自到陽江大氣探測基地、市氣象臺、市應急指揮中心參觀和調研。年輕時的他賦詩一首以銘志「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計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氣變化速度?難題一時困住了世界氣象學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慶存從北京大學被選派到蘇聯留學。他的導師、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基別爾把這道難題拋給年僅25歲的曾慶存,作為他的博士論文。
  • 曾慶存:成為一株綠竹
    曾慶存。資料圖片這是一位愛寫詩的科學家。採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院士時,記者得到了兩本詩集:都是七言或五言之作,形式為舊體,但內容並不舊。如果沒有採訪,從這些詩歌裡我們或許也能讀懂他的人生。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計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氣變化速度?難題一時困住了世界氣象學界。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慶存從北京大學被選派到蘇聯留學。他的導師、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基別爾把這道難題拋給年僅25歲的曾慶存,作為他的博士論文。
  • 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致力「天有可測風雲」
    通過苦讀冥思、反覆試驗,幾經失敗後曾慶存終於提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半隱式差分法」,並隨即被用於實際天氣預報業務,至今仍在應用,奠定了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在前蘇聯科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後,曾慶存立即回國,還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
  • 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奠基人曾慶存:不求聞達亦斯文
    新華社發  曾慶存上大學時曾在中央氣象臺實習,每天看著氣象預報員們守候在天氣圖旁進行分析判斷。在天氣圖上,雨用綠色標註,雷用紅色標註。「喜見春雷平地起,漫山綠雨半天紅」,這是曾慶存對當時天氣預報的印象。但他更多時候看到的是,由於缺少精確的計算,往往只能通過定性分析判斷和憑經驗進行預報,預報員心裡都沒把握。
  • 曾慶存:勇攀氣象學之巔,情牽故鄉的雲
    那一年,曾慶存26歲,國際上讚譽紛至沓來,他卻毅然選擇了回國:「國家需要我回去搞建設!」回國時,他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  珠峰的北坡比南坡險峻,且北邊是中國領土,曾慶存以詩明志,在科研上要不畏艱險,走出「中國道路」。  回國後,曾慶存被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氣象研究室。搞科研是一個冷板凳事業,曾慶存卻樂在其中。他常常在幾平方米的宿舍裡,一推公式就不分晝夜,顧不上吃飯、睡覺。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人物·故事》2020011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成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他還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
  •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黃大年先進事跡說感悟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近日,中共中央追授其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用無悔選擇和一生實踐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 ...篤行報國之志——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心懷愛國之情 篤行報國之志——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之一  新華社評論員  「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
  • 黃大年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黃大年簡歷生平資料(多篇)
    (資料圖片)  黃大年同志始終堅守愛國主義精神,矢志不渝實踐科技報國的理想。無論是在讀書求學、國外工作還是歸國任教期間,都始終把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他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2009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 習近平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引起強烈反響
    光明網 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在廣大科研教育工作者、知識分子和青年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  大家表示,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感人至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催人奮進,我們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用愛國書寫心中大我­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 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來北體大作報告 ——「師德講堂」第二講開講
    地質宮五樓的燈,源自前輩們的薪傳,永不熄滅。——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之黃大年 2019年5月31日上午,學校「師德講堂」第二講在體育館開講,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生動講述了黃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跡。
  • 中宣部追授黃大年「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黃大年簡歷資料介紹
    新華社長春5月26日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傳部26日向全社會公開宣傳發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知識分子」黃大年的先進事跡,追授黃大年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黃大年同志生前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
  • 曾慶存:「詩人院士」的氣象生涯
    2020年對於曾慶存院士來說是一個好的開端。    「在今天的科技界盛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獎,我感到無上的光榮,心情十分激動。」1月10日,素有「詩人院士」之稱的曾慶存,因為在中國天氣預報領域的突出表現,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黃大年事跡引熱烈反響 勇攀科技高峰 報效祖國—新聞—科學網
    作者:本報記者 鮑盛華 姚曉丹 光明網記者 張茜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0日 06版) 連日來,光明日報關於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事跡的報導
  • 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導盤點 黃大年事跡感想心得體會(圖)
    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導盤點 黃大年事跡感想心得體會  黃大年教授在深地探測項目松科二井現場。(資料圖片)  習近平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  把愛國之情 報國之志  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  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