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存。資料圖片
這是一位愛寫詩的科學家。
採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院士時,記者得到了兩本詩集:都是七言或五言之作,形式為舊體,但內容並不舊。如果沒有採訪,從這些詩歌裡我們或許也能讀懂他的人生。
「可憐桃李花開際,千裡黃塵蔽日空」,這是他在寫風沙天氣。「戀枝黃葉忽稀疏,樹動塵揚水不波」,這是他在寫初冬寒潮。「桃花剛笑靨,楊穗又驚心」,這是他在寫春季天氣陰晴變化之快。「諸葛佳談傳千古,東風今日始登壇。飛機撒藥沉雲滴,土炮轟雹化雨幡」,這是他在寫人工降雨。「神箭高飛千裡外,紅星遙測五洲天。東西南北觀微細,晴雨風雲在目前」,這是他在寫氣象衛星……
很明顯,這是一位極為關注氣象的「詩人」。這位自稱「非專業詩人」的科學家,在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
為何寫詩?他說,這是一種「調劑」,因為「搞科學太累了」。
不過,不管累還是苦,他都心甘情願。因為國家需要氣象人才,他上大學時服從分配,學習氣象學。求學期間,「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更堅定了他的選擇。
如願以償開始氣象科學研究後,他進入「安、專、迷」的狀態。安貧樂道,在幾平方米的房子裡不分晝夜,完成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專心研究,被周圍同事稱作「曾景潤」;痴迷真理,「餓著肚子推公式」。
他曾寫詩明志,「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如今碩果纍纍、榮譽滿滿,周圍人送來「登頂」的祝賀,但他斷然拒絕:「還沒有登上頂峰,只是在攀登的路上初步建立了一個營地」。
他曾贈詩學生,「既蓄高峰志,勿擾世俗塵」。既是勸人,也是自勉。
「獻綠山河不著花」,他寫詩稱羨家鄉的綠竹。他自己正在成為這樣一株綠竹。
人物簡介
曾慶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憑藉在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上的貢獻,2020年1月獲頒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本報記者 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