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存:成為一株綠竹

2021-01-19 光明日報

曾慶存。資料圖片

這是一位愛寫詩的科學家。

採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院士時,記者得到了兩本詩集:都是七言或五言之作,形式為舊體,但內容並不舊。如果沒有採訪,從這些詩歌裡我們或許也能讀懂他的人生。

「可憐桃李花開際,千裡黃塵蔽日空」,這是他在寫風沙天氣。「戀枝黃葉忽稀疏,樹動塵揚水不波」,這是他在寫初冬寒潮。「桃花剛笑靨,楊穗又驚心」,這是他在寫春季天氣陰晴變化之快。「諸葛佳談傳千古,東風今日始登壇。飛機撒藥沉雲滴,土炮轟雹化雨幡」,這是他在寫人工降雨。「神箭高飛千裡外,紅星遙測五洲天。東西南北觀微細,晴雨風雲在目前」,這是他在寫氣象衛星……

很明顯,這是一位極為關注氣象的「詩人」。這位自稱「非專業詩人」的科學家,在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

為何寫詩?他說,這是一種「調劑」,因為「搞科學太累了」。

不過,不管累還是苦,他都心甘情願。因為國家需要氣象人才,他上大學時服從分配,學習氣象學。求學期間,「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更堅定了他的選擇。

如願以償開始氣象科學研究後,他進入「安、專、迷」的狀態。安貧樂道,在幾平方米的房子裡不分晝夜,完成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專心研究,被周圍同事稱作「曾景潤」;痴迷真理,「餓著肚子推公式」。

他曾寫詩明志,「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如今碩果纍纍、榮譽滿滿,周圍人送來「登頂」的祝賀,但他斷然拒絕:「還沒有登上頂峰,只是在攀登的路上初步建立了一個營地」。

他曾贈詩學生,「既蓄高峰志,勿擾世俗塵」。既是勸人,也是自勉。

「獻綠山河不著花」,他寫詩稱羨家鄉的綠竹。他自己正在成為這樣一株綠竹。

人物簡介

曾慶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憑藉在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上的貢獻,2020年1月獲頒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本報記者 陳海波)

相關焦點

  • 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奠基人曾慶存:不求聞達亦斯文
    曾慶存如此形容。  在中央氣象臺實習的曾慶存,心裡有了一個願望:研究客觀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1957年,曾慶存被選派至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基別爾。在那裡,曾慶存的學習勁頭以及數學物理功底,深得基別爾認可。博士論文選題,導師給了他一個世界性難題——應用斜壓大氣動力學原始方程組做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
  • 曾慶存:「詩人院士」的氣象生涯
    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創半隱式差分法,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貢獻,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作出了傑出貢獻,並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國家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作出了卓著功績。
  • 曾慶存:勇攀氣象學之巔,情牽故鄉的雲
    曾慶存成為老師筆下「少年老成、天資聰穎」的孩子。  而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的1946年,小學沒畢業,他和哥哥曾慶豐參加百裡挑一的「跳考」,直接進入中學讀書,並在1952年考取北京大學物理系,由此展開了自己的科學生涯。
  • 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致力「天有可測風雲」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他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和基礎性貢獻;他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傑出貢獻;他還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中國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從事大氣科學研究近60年,致力推動「
  • 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
    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開創者,曾慶存成為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4歲的曾慶存,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也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氣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官網的評價),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即進入氣象科學領域,成為中國氣象學承前啟後的關鍵科學家之一。
  • 曾慶存簡歷事跡介紹: 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他提出的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  地球系統模式是當今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問題研究的制高點。曾慶存是建立我國地球系統模式的主要倡導者、領導者,並參與具體設計和研製。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人物·故事》2020011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成為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他還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曾慶存是繼葉篤正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的氣象學家。圖/人民日報人物·檔案曾慶存,男,1935年5月出生於廣東省陽江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曾慶存院士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了傑出貢獻,並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國家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做出了卓著功績。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曾慶存院士寄語陽江:未來可期
    今天(17)下午,在接受我臺採訪時談到陽江的發展,曾慶存院士表示,陽江有深厚的漠陽文化底蘊,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陽江教育的發展,陽江會出現更多的人才,為陽江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陽江未來可期。這些日子,獲得崇高榮譽後,曾慶存院士收穫了很多的鮮花、掌聲。回到故鄉,鄉音未改的曾慶存院士也是大家都在追的明星。他風趣幽默地用陽江話跟大家打招呼,也提醒大家珍視陽江方言。
  • 曾慶存院士回鄉交流!大氣科學廣東論壇在陽江召開
    為促進大氣科學領域交流,加強局校合作,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11月17日至18日,大氣科學廣東論壇在陽江召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等氣象名家歡聚一堂,共同探討大氣科學前沿研究、科研與業務融合、地方災害防禦能力建設、局校合作等科學問題。
  • 曾慶存院士17日將回故鄉參加大氣科學論壇
    他是氣象界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流體動力學家、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氣象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就是漠陽之子——「詩人院士」曾慶存。曾慶存院士對家鄉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回陽江考察,親自到陽江大氣探測基地、市氣象臺、市應急指揮中心參觀和調研。年輕時的他賦詩一首以銘志「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
  • 「天氣預報之父」曾慶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遙感衛星行業迎突破
    來源:一財網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研究員和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研究員一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的學術貢獻以數值天氣預報為代表。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
  • 2020高考寫作時事熱點高分素材:黃旭華和曾慶存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廣東成人高考考試網提供以下廣東成人高考信息:2020高考寫作時事熱點高分素材:黃旭華和曾慶存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更多關於高考時事熱點,廣東省成人高考,廣東省學歷教育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省成人高考網/廣東省學歷教育網!
  • 專訪曾慶存 :他的工作是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學生們給曾慶存送去的,不光有盆栽,賀卡,還有貼心置備的洗澡用具。84歲的曾慶存,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也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氣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官網的評價),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即進入氣象科學領域,成為中國氣象學承前啟後的關鍵科學家之一。「我們國家氣象學始祖輩的人物,像蔣丙然先生、劉衍豪先生、竺可楨院士、涂長望院士、趙九章院士、李憲之先生、盧鋈(wù)先生等,這是第一代。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黃旭華和曾慶存兩位院士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 | 黃旭華(來源:網絡)黃旭華院士,1924 年 2 月 24 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親愛的數據》出品晨光衝刷著中原城市群落的核心——鄭州,一群來自全國從事超級計算機的從業者,成為這座城市新到的訪客此次大會,曾慶存院士、陳國良院士、劉炯天院士、陳左寧院士、鄔江興院士、孫凝暉院士,兩院6位院士13場特邀報告。
  • 會「算」天氣 這位老人讓「天有可測風雲」成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慶存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4年,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曾慶存在北京看到了這個消息。當過農民,挨過餓,曾慶存想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採取防範措施,損失肯定能夠大大減少。所以,當北大物理系安排一部分學生去學習氣象學專業時,他欣然服從。  1956年7月,曾慶存本科畢業後,作為國家選派優秀學生進入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學習。
  • 一株罌粟的自白
    可是,我這樣的一株植物本身又有什麼罪過呢?今天的我卻又不得不帶著我的負罪感,寫我的自白書。我和我的姐妹本來不屬於中國這片大陸,我們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了呢?翻開歷史書,我發現,我因鴉片名揚海外,也因是製造鴉片的原材料臭名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