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算」天氣 這位老人讓「天有可測風雲」成為現實

2020-12-07 視頻中國

  他破解了世界級氣象難題,他是「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他發展了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核心技術,他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

  25歲 他解決世界級難題 「算」出天氣變化

  1935年,曾慶存出生於廣東省陽江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上學時,他一邊下地,一邊讀書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慶存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4年,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曾慶存在北京看到了這個消息。當過農民,挨過餓,曾慶存想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採取防範措施,損失肯定能夠大大減少。所以,當北大物理系安排一部分學生去學習氣象學專業時,他欣然服從。

  1956年7月,曾慶存本科畢業後,作為國家選派優秀學生進入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學習。國際著名氣象學家、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是他的導師。基別爾給曾慶存選了一道世界著名難題「應用斜壓大氣動力學原始方程組做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 作為他的論文題目。天氣預報的方程屬於流體力學範疇,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方程組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依靠經驗來預判天氣,但由於無法對各種要素定量、定時、定點分析,準確度較差。進入現代社會,科學進步讓人們有了想要準確預報天氣的「野心」。20世紀50年代,客觀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成為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當時,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求解數值天氣預報的原始方程,但多年來毫無結果。

  1961年,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半隱式差分法」被提出。「半隱式差分法」從分析大氣運動規律的本質入手,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不同的大氣運動過程,提出後即用於天氣預報,並一直沿用至今,奠定了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而這個劃時代的方法,正是出自當時僅僅25歲的曾慶存之手。


  曾慶存:你第一個解決了,人家還沒解決,這個結果出來了我不是立刻要告訴老師嗎?過去那個機房非常熱,我在那裡面沒吃沒喝地弄,一出來,莫斯科那時候零下三四十度。但是我已經忘了冷,高興得一出來就脫衣服,發燒感冒我也不知道了,最後困得坐地鐵,不知道怎麼就暈倒了。等我老師一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高興得要命了,我也高興得要命。

  以詩抒發報國志 為國再攀「衛星氣象高峰」

  「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1961年,在獲得蘇聯科學院副博士學位後,曾慶存寫下這首詩,隨即馬上回國。回國後,曾慶存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氣象研究室工作,他發展了至今仍是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核心技術的「標準層結扣除法」和「平方守恆格式」等方法。


  1970年,曾慶存迎來一個全新的身份,衛星氣象總體組技術負責人。當時,我國決定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曾慶存被緊急調任。面對祖國緊迫的需求,曾慶存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了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理論問題,並用一年時間寫出了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大氣紅外遙感原理》專著,這是國際上這方面最早的理論專著。他提出求解「遙感方程」的有效反演算法也被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所採用,服務於實時天氣預警和短期天氣預報。

  1979年曾慶存出版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為數值天氣預報和大氣動力學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曾慶存也成為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較準確的定量數值天氣預報能及時預測氣象災害,對於防災、減災、救災,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

  曾慶存:1998年大洪水那次我們是預報出來的,我們預報洪水夏天的雨量要多50%,我用方程算出來的,不是查出來的。


  倡導推進「寰」的建設 盼早日為「地球做CT」

  2018年,我國首個專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寰」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計劃2022年完成。這個被形象地稱為「可以為地球做CT」 的大科學裝置, 是曾慶存目前最關心的。現在,他的身份是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工程的倡導者和推進者。

  曾慶存:有句話叫「老驥伏櫪」,還有句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不管活多大年齡,你一定要有精神,你要走下去,你研究科學要有精神和堅定的決心,一代代傳下去,真正為真理奮鬥。


相關焦點

  • 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致力「天有可測風雲」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他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和基礎性貢獻;他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傑出貢獻;他還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中國相關氣象業務的關鍵問題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從事大氣科學研究近60年,致力推動「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六)陳 輝古人云:「天有不測風雲,」 但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升入太空,打破了這一古訓。風雲一號A星首幅彩色合成圖像但遺憾的「風雲一號A星」應驗了古人的「天有不測風雲,」「風雲一號A星」運行39天時姿態失控,整星失敗,衛星未能達到考核壽命半年的要求。
  • 天有可測風雲——掩星探測技術
    掩星探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天氣、氣候及中高層大氣、空間大氣的研究和業務,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用於災害性天氣監測分析預報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演變過程中,水汽變化十分迅速,水汽場的分布、垂直輸送和相變是制約其發展的動力機制之一。所以,高時效、高空間解析度地獲取大氣水汽場是準確地分析天氣系統的演變、進行監測和預報的關鍵環節之一。
  •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分析:數據更多,你的天氣預報會更準
    古人說「天有不測風雲」,就是用天氣變化的無常來形容世間很多事情的變化毫無規律,但到了21世紀,現在已經是「天有可測風雲」——在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的今天,天氣預報水平也迅速發展,大家可以輕鬆的獲取天氣預報,來規劃穿衣、出行,各種生產工作也可以靠天氣預報來規避風險和尋找機會。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1984年,西昌發射中心第一次執行發射任務時,請了當地老農和彝族同胞上山幫忙觀測天氣;1997年第一次發射風雲衛星時,因天氣原因而被迫推遲。 1997年6月5日,由於天氣預報不準確,最後的發射窗口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發射任務中止。
  • 追求精細精準、服務國計民生,一代代天氣預報員們——測風雲氣象...
    老人語帶哽咽,「我很痛心,但深知以當年的技術,確實預報不出來。就算報出來,以當時的信息技術也無法及時送達千家萬戶。」痛定思痛,從那時起,作為中央氣象臺預報組組長的李澤椿,就跟預報科技「較上勁」了。想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就必須先啃下「數值預報」這根硬骨頭。天氣預報要根據冷暖鋒氣團的移動來判斷天氣,但現實中,移動過程可能受到地形影響而發生改變。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提高短期臨近天氣預報的精度  據張志清介紹,目前氣象監測手段有地面探空站、雷達、空中觀測,以及衛星監測等。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
    老人語帶哽咽,「我很痛心,但深知以當年的技術,確實預報不出來。就算報出來,以當時的信息技術也無法及時送達千家萬戶。」  痛定思痛,從那時起,作為中央氣象臺預報組組長的李澤椿,就跟預報科技「較上勁」了。想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就必須先啃下「數值預報」這根硬骨頭。天氣預報要根據冷暖鋒氣團的移動來判斷天氣,但現實中,移動過程可能受到地形影響而發生改變。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提高短期臨近天氣預報的精度  據張志清介紹,目前氣象監測手段有地面探空站、雷達、空中觀測,以及衛星監測等。
  • 為什麼你看到的天氣預報有時候會變化?|回應關切
    這是一個「天有不測風雲」與「天有可測風雲」並存的年代大家一面抱怨預報不準一面又越來越依賴它進入汛期以來天氣複雜多變預報難度加大的同時也不乏有網友對天氣預報的抱怨比如——天氣預報一會就又改成晴天了。有時候報的小雨卻下的大雨。」近日小編專訪了氣象專家為大家講一講「天氣預報那些事兒」看完你會更能理解你所看到的預報Part 1為什麼天氣預報會有誤差?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老人語帶哽咽,「我很痛心,但深知以當年的技術,確實預報不出來。就算報出來,以當時的信息技術也無法及時送達千家萬戶。」痛定思痛,從那時起,作為中央氣象臺預報組組長的李澤椿,就跟預報科技「較上勁」了。想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就必須先啃下「數值預報」這根硬骨頭。天氣預報要根據冷暖鋒氣團的移動來判斷天氣,但現實中,移動過程可能受到地形影響而發生改變。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讓孫家棟開心的事,是「風雲衛星為天氣預報提供支撐,每個人都有感受」。孫家棟常常說,「風雲系列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當看到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升級版」——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上天后,孫家棟很激動。新一代的航天人不負眾望,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後繼有人、前路可期。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深度報導】突破天氣預報技術瓶頸有多難?
    第一句話並沒有使我們逃避愛情,第二句話也沒有讓我們放棄天氣預報。  可以說這是一個「天有不測風雲」與「天有可測風雲」並存的年代,在這個年代,大家一面抱怨預報不準,一面又越來越依賴它。  有這麼一句話:「天氣預報就是八分把握加兩分冒險,等於十分精彩或者十分可笑。」那八分把握從何說起?兩分冒險又源於什麼?
  • 風雲三號D衛星成功發射:可使天氣預報有效時效延長2-3天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 圖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
  • 「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系列活動來啦...
    天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關注一下天氣預報也成為每天日常3、天氣瓶製作學習了關於天氣與溶解度的知識,如何將它們聯繫起來,製作一個可以觀測天氣的天氣瓶呢?讓我們動起手來嘗試一下吧,看看誰製作的天氣瓶測得的天氣最準!
  • 一起來探究溶解度、製作天氣瓶...這場「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
    近日,一場「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活動在光塔街道商會舉辦。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給孩子們上了一節充滿趣味的科學課,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加熱水,白糖會溶解得更快嗎?」「大家試著攪拌一下,看看白糖能否溶解得更快?」帶著循循善誘的提問,老師引領學生對溶解度有更直觀的了解。
  • 看防災前哨風雲四號 如何破解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還有兩項極具代表性的創新。「準測」,解決多類有效載荷對地高精度定量遙感,豐富遙感數據類型、提高遙感數據時空解析度和精度,攻克高精度掃描成像、高穩定幹涉探測和高靈敏閃電探測等先進遙感技術。做到了定量遙感「準」,能精確感知溫、溼等大氣物理參數變化。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直到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定點,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星。隨後,從C星到最後一顆H星,風雲二號步步推進、順風順水。如今,長期穩定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服務國民經濟,造福萬千百姓。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最後一顆星——H星即將發射。已經89歲高齡的孫家棟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見證這場收官之戰。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今年5月,完成沙塵天氣監測「首秀」後經歷華北特大暴雨、南方強降水和持續高溫、組團來襲的颱風、九寨溝精河地震、颱風天鴿帕卡…… 在軌測試7個月,沙塵、暴雨強對流、颱風等幾類天氣輪番登場,幾乎每次重大天氣過程他都沒錯過。毫無疑問,風四郎的每次亮相,都能成為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