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50年前,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提出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開啟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難輝煌的歷程。
航天發射風雲變幻莫測
航天發射有四大氣象影響因素——雷暴,降水,高空大風,低溫。我國西昌發射場地處山區,是全球十大發射場中局地氣候條件最為複雜的發射場之一,強對流天氣、強降水是影響發射的主要氣象因素。
上世紀80年代當地彝族老農幫助中心氣象工作者觀察發射日天氣。
1984年,西昌發射中心第一次執行發射任務時,請了當地老農和彝族同胞上山幫忙觀測天氣;1997年第一次發射風雲衛星時,因天氣原因而被迫推遲。
1997年6月5日,由於天氣預報不準確,最後的發射窗口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發射任務中止。直至今日,中心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江曉華仍對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記憶猶新,「如果我們當時有自己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樣的失誤是可以避免的。」
2014年12月31日,風雲二號08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任務推遲5天後,6月10日,西昌航天人艱難地創造了低溫燃料二次加注並發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史新記錄。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繼美國、歐盟之後,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及地區。
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從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2011年7月27日,基地氣象系統精準預報,在雷電間隙中成功發射第九顆北鬥衛星。
30年後,2018年6月5日,中心執行風雲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發射任務時,中心氣象系統接受的氣象信息已增加了上百倍,數據處理時間縮短了30%,大大提高了對暴雨範圍、強度等的預報精度。
風雲二號02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
風雲二號H星肩負「一帶一路」建設使命。「一帶一路」沿線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風雲二號H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提供氣象服務。
氣象衛星守護火箭升天
「中心既是風雲系列衛星的發射者,也是風雲衛星事業的受益者,讓我們對發射任務的氣象預報更加精準。」西昌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主任楊道勇介紹說。
2016年12月11日,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從中心發射升空後,氣象系統便開始對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進行選址,先後考察了四川、海南兩省的14個預選點,經過比對通信、環境、運用等多重因素,最後確定在西昌發射場建立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兩年後,風雲四號A星開始正式提供數據服務。
2018年7月29日,距離第33、34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不足6小時,西昌發射場降水明顯,雷聲不斷從遠處傳來,發射中心面對火箭能否如期發射的難題。
此時,氣象預報員利用風雲四號高解析度雲圖資料,準確判斷出對流性雲團將逐漸減弱,發射窗口可滿足發射氣象條件。最終,火箭在預定窗口時間準時點火起飛,成功將兩顆北鬥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氣象水文室江曉華高級工程師正在幫帶年輕骨幹。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場,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高溫、高溼、高鹽霧」、「強降水、強雷電、強颱風」等「三高三強」的氣候特點,給航天發射帶來挑戰。中心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郭學文則稱,「雖然『天有不測風雲』,但風雲系列衛星能讓『不測』變成『可測』。」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火星,中心氣象系統則在文昌圓滿完成了第8次航天發射氣象保障任務。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該衛星將主要用於國土普查、農作物估產、環境治理、氣象預警預報和綜合防災減災等領域。
氣象專家郭學文
自1970年周總理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以來,我國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其中9顆從西昌進入太空。目前,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
數十年來,西昌發射中心氣象系統從「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雲接日頭無好天」等當地氣象諺語學起,到如今建立立體式氣象觀探測網絡,應用信息化數據分析技術,多地聯合建設氣象保障中心,業務運行成功穩定性超過96%。
「頂風雲、舉北鬥、託嫦娥,中心依靠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順利完成了上百次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負責人表示,中心與氣象部門深入合作、同頻共振,見證並助推了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
【記者】徐勉
【通訊員】王玉磊 黃國暢 郭文彬
【實習生】林欣潼
【作者】 徐勉
科技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