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11-30 騰訊網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50年前,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提出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開啟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難輝煌的歷程。

航天發射風雲變幻莫測

航天發射有四大氣象影響因素——雷暴,降水,高空大風,低溫。我國西昌發射場地處山區,是全球十大發射場中局地氣候條件最為複雜的發射場之一,強對流天氣、強降水是影響發射的主要氣象因素。

上世紀80年代當地彝族老農幫助中心氣象工作者觀察發射日天氣。

1984年,西昌發射中心第一次執行發射任務時,請了當地老農和彝族同胞上山幫忙觀測天氣;1997年第一次發射風雲衛星時,因天氣原因而被迫推遲。

1997年6月5日,由於天氣預報不準確,最後的發射窗口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發射任務中止。直至今日,中心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江曉華仍對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記憶猶新,「如果我們當時有自己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樣的失誤是可以避免的。」

2014年12月31日,風雲二號08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任務推遲5天後,6月10日,西昌航天人艱難地創造了低溫燃料二次加注並發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史新記錄。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繼美國、歐盟之後,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及地區。

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從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2011年7月27日,基地氣象系統精準預報,在雷電間隙中成功發射第九顆北鬥衛星。

30年後,2018年6月5日,中心執行風雲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發射任務時,中心氣象系統接受的氣象信息已增加了上百倍,數據處理時間縮短了30%,大大提高了對暴雨範圍、強度等的預報精度。

風雲二號02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

風雲二號H星肩負「一帶一路」建設使命。「一帶一路」沿線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風雲二號H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提供氣象服務。

氣象衛星守護火箭升天

「中心既是風雲系列衛星的發射者,也是風雲衛星事業的受益者,讓我們對發射任務的氣象預報更加精準。」西昌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主任楊道勇介紹說。

2016年12月11日,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從中心發射升空後,氣象系統便開始對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進行選址,先後考察了四川、海南兩省的14個預選點,經過比對通信、環境、運用等多重因素,最後確定在西昌發射場建立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兩年後,風雲四號A星開始正式提供數據服務。

2018年7月29日,距離第33、34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不足6小時,西昌發射場降水明顯,雷聲不斷從遠處傳來,發射中心面對火箭能否如期發射的難題。

此時,氣象預報員利用風雲四號高解析度雲圖資料,準確判斷出對流性雲團將逐漸減弱,發射窗口可滿足發射氣象條件。最終,火箭在預定窗口時間準時點火起飛,成功將兩顆北鬥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氣象水文室江曉華高級工程師正在幫帶年輕骨幹。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場,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高溫、高溼、高鹽霧」、「強降水、強雷電、強颱風」等「三高三強」的氣候特點,給航天發射帶來挑戰。中心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郭學文則稱,「雖然『天有不測風雲』,但風雲系列衛星能讓『不測』變成『可測』。」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火星,中心氣象系統則在文昌圓滿完成了第8次航天發射氣象保障任務。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該衛星將主要用於國土普查、農作物估產、環境治理、氣象預警預報和綜合防災減災等領域。

氣象專家郭學文

自1970年周總理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以來,我國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其中9顆從西昌進入太空。目前,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

數十年來,西昌發射中心氣象系統從「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雲接日頭無好天」等當地氣象諺語學起,到如今建立立體式氣象觀探測網絡,應用信息化數據分析技術,多地聯合建設氣象保障中心,業務運行成功穩定性超過96%。

「頂風雲、舉北鬥、託嫦娥,中心依靠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順利完成了上百次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負責人表示,中心與氣象部門深入合作、同頻共振,見證並助推了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

【記者】徐勉

【通訊員】王玉磊 黃國暢 郭文彬

【實習生】林欣潼

【作者】 徐勉

科技能見度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風雲四號高軌氣象衛星將於12月中旬發射:嘗試開展業務運行
    摘要:資料圖:「風雲四號」衛星開展太陽翼展開試驗。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記者2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八院抓總研製的「風雲四號」高軌氣象衛星已正式進入發射場流程,將於12月中旬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 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今年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目前,氣象衛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加速實現,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明顯增多。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中央氣象局等單位的代表時指示,一定要採取措施,改變落後面貌,應該搞自己的氣象衛星。 1970年2月16日,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下達到剛剛組建的上海航天基地。「風雲一號A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從此,中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衛星體系。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後,目前「風雲」氣象衛星已經發展兩類四個系列。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幾乎每個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在衛星發射中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也不例外。「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回憶說,1997年6月10日發射的「風雲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時還比較順利,但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太陽光照射鏡頭時,衛星雲圖成像不是很清晰。針對衛星數據不符合要求這種情況,氣象部門積極與研製部門溝通,提出改進建議,為後續衛星的研發提供方向。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雲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1988年9月4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基地的試驗隊員作動員。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中新網上海8月2日電 題: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作者 鄭瑩瑩  1934年出生的孟執中,自1965年開始邁上航天路。他不僅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還是中國兩代風雲氣象衛星的探路者。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工程組成和任務分工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防科工局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航天系統部負責衛星發射和測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分別負責風雲四號衛星,長徵三號乙火箭研製,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應用。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本報北京電(記者趙貝佳)記者近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次主場外交中提到利用氣象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數據和遙感應用服務。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合作組織共同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發布並啟動《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在做好第一代氣象衛星研製、發射和應用的同時,我國科研人員早早啟動了第二代氣象衛星的研製工作。2008年5月,一顆「風雲」新星——風雲三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它作為風雲三號首發星,於2009年9月立項,研製了將近8年時間,也是我國研製的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歐盟之後,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地區),風雲氣象衛星星座初具雛形。從雄關漫道到突出重圍,從「夢想在望」到「夢想在握」,風雲一號A星和風雲二號A星分別作為首顆傳輸型遙感衛星和首顆高軌遙感衛星,以「先驅者」的身份在我國氣象史和航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