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觀全球!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2020-12-05 中國軍網

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靜待發射。張宏偉 攝

1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此次發射的「風雲三號D」衛星將與2013年9月發射成功的「風雲三號C」衛星進行組網觀測,進一步提高大氣探測精度,增強溫室氣體監測、空間環境綜合探測和氣象遙感探測能力,促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水平的提升,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重要支撐。

▲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張宏偉 攝

「風雲三號D」衛星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測控任務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共同完成,中國氣象局負責衛星應用系統建設和運行。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54次飛行。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1988年9月7日4時30分,註定是一個被標註在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並將第一次自主拍攝的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從此,我國結束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1997年6月10日,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又一次迎來大的跨越——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 風雲氣象衛星替你「提前」看天氣!風雲1號到風雲4號的逆襲之旅
    都說觀天象知天下大事那麼如何準確「觀天象」呢?風雲氣象衛星替你「提前」看天氣!1977年的研製之路,續延至今日已有43年之長從不了解到如今的國際應用,是數位科研人員不懈努力的結晶身兼重任的風雲氣象衛星從未讓人們失望過自2005年1月以來,中國風雲系列衛星對太平洋生成的92個影響或登陸我國大陸的
  •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今天21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H星發射升空。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建立完整氣象衛星系統的國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可有效覆蓋我國全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度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氣象衛星的研製。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任務推遲5天後,6月10日,西昌航天人艱難地創造了低溫燃料二次加注並發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史新記錄。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繼美國、歐盟之後,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及地區。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
    中新網5月27日電 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風雲三號衛星具有全球性新聞晨報最新報導稱,今天上午11點02分,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將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根據當地天氣預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今天的天氣為多雲,高空有一定雲層,滿足發射條件。
  • 來來來,有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你也可以看懂衛星雲圖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手機微信開啟時顯示的地球圖片將從以前的美國衛星成像圖換成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我國上空拍攝的最新雲圖。右圖為微信開機畫面更換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圖像之後的效果風雲四號衛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填補了三項國際空白。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下面我們來回顧在軌測試期間, 風雲四號衛星為很多極端天氣現象所作的貢獻以及對災害預警提供的有力支撐。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
  • 利器: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可秒拍500張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2017-09-23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2013年9月23日2013年9月23日,我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風雲三號D衛星成功發射:可使天氣預報有效時效延長2-3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 圖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
  • 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可秒拍500張圖捕捉閃電
    12月11日消息,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介紹,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夏天,我國多地遭遇暴雨洪澇災害,風雲四號衛星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持續而精準的監測,風雲三號衛星將鄱陽湖最清晰的水體變化監測圖呈現在人們眼前,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回憶說,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然而,風雲一號A星在軌只運行了39天,風雲一號B星在軌正常運行了165天,風雲二號01星在測試廠房發生重大事故,風雲二號A星和B星在軌正常運行時間也不長。「當時首先必須破解衛星可靠性的問題。」他說。
  • 2016年12月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
    2016年12月,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約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