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2020-11-23 中國臺灣網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2018年06月06日 13:02:00來源:央視網

  今天21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H星發射升空。這是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的最後一顆星,將著重為我國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持續穩定的氣象監測服務。

  此次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是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運行於距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行和地球自轉同步,所以專門用於對固定區域進行氣象遙感探測。

  風雲二號H星進入軌道後,將與已經在太空運行的風雲二號E、F、G星開展組網觀測,為用戶提供實時可見光、紅外和水汽雲圖,空間天氣預報等業務。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風雲二號H星對定點位置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東經86.5度調整到了東經79度,這樣能夠更好地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根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由於這些地區多山地、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是氣象防災減災的短板。因此,風雲二號H星此次定點位置的轉移,對這些地區的防災減災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建立完整氣象衛星系統的國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可有效覆蓋我國全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度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氣象衛星的研製。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成為少數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其中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包括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則由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組成。

  極軌氣象衛星軌道高度800-1000公裡,並通過地球的南北極。據介紹,它們可以每天繞地球14圈,也就是可以無覆蓋的觀察地球兩次。同時衛星上攜帶的科學儀器,可以觀測全球範圍內的地球物理參數,包括大氣溼度、溫度變化等,對應對氣候變化起到重要作用。

  而靜止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36000公裡,由於它運行和地球自轉同步,因此在地面上的人看來衛星是靜止不動的。它可以對所覆蓋的固定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也就是看實時的天氣。我國在2016年已經發射了第一顆風雲四號衛星。作為第二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的性能有了大幅提升,在天氣預報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而這次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則是第一代靜止軌道風雲二號系列衛星中的最後一顆,它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全面開始。

  長三甲火箭: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專車

  6月5日21時XX分,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最後一顆「風雲二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風雲二號」系列衛星工程的完美收官。而這已經是長三甲火箭家族的第87次發射,也是其與風雲二號衛星家族的第6次「牽手」。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需要在距離地球約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工作,也正是因為這個高度,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發射任務都是由我國發射地球同步軌道的主力火箭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它是我國現役中型高軌運載火箭中運載能力最大、技術最複雜、適應性最強、發射次數最多、發射密度最大的火箭群體。其最大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500kg,入軌精度與當今世界主流運載火箭相當,能夠滿足我國當前各種中高軌道有效載荷以及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有效載荷的發射任務,也是參與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競爭的主力。

  自1994年2月8日長徵三號甲火箭首飛成功至今年6月,長徵三號甲系列型號已經完成了87次發射,成功率近98%,是我國的「金牌火箭」,在通信衛星工程、探月工程、北鬥工程、高分工程、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今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還將預計完成以北鬥三號、嫦娥四號為代表的14次發射任務,佔我國全年宇航發射任務總量的40%。至2020年前則預計發射40發左右,將有望成為長徵火箭家族裡第一個單一系列發射次數過百的火箭。

  (央視記者 崔霞 王世玉 吳傑 劉常連 徐靜 王偉童 肖傑 董大偉 劉旭 劉文勇 梅詠東)

  [ 查看全文 ]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5日晚發布消息,北京時間6月5日21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二號H是中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第9顆,也是最後一顆。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當時的研製隊伍決定一方面繼承我國東方紅二號衛星部分成熟技術,一方面大膽採用多項國際先進技術,以進一步提高風雲二號衛星的技術性能。研製過程並不順利。1994年,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測試的過程中發生意外。
  • 「風雲二號」G星成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喻陽報導 1月22日13時,「風雲二號」G星掃描輻射計紅外開機。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 1月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至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可見光通道、水汽通道及其他三個紅外通道的全部雲圖。
  • 「風雲二號」G星第一張可見光雲圖成功獲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月8日13時,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風雲二號』G星與之前的F星相比,進一步抑制了圖像中存在的雜散光,在圖像質量上有了顯著提高,看起來就像一張優美的浮雕,是目前我國風雲系列衛星中可見光雲圖最為清晰的一張。」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表示,「這張圖表明星地鏈路已經打通,星地系統匹配良好,星上儀器運行正常。」
  • 「風雲二號」G星成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新聞—科學網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喻陽報導 1月22日13時,「風雲二號」G星掃描輻射計紅外開機。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 1月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至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可見光通道、水汽通道及其他三個紅外通道的全部雲圖。
  • 風雲二號F星第一張可見光雲圖成功獲取
    中國氣象報記者胡亞報導  1月19日1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了風雲二號F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圖像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從第一張可見光雲圖上,專家可以清晰地看見目前正造成我國南方和北方雨雪天氣的雲系和困擾華北黃淮地區的大霧。「風雲二號F星較之前的E星,在圖像質量上有了極大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解釋說,以風雲二號E星為例,之前的衛星雲圖會出現除觀測目標之外輻射的幹擾,儘管很細微,但對於圖像的質量,特別是定量化應用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 「風雲二號」G星傳回首張可見光雲圖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近日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風雲二號』G星與之前的F星相比,進一步抑制了圖像中存在的雜散光,在圖像質量上有了顯著提高,看起來就像一張優美的浮雕,是目前我國風雲系列衛星中可見光雲圖最為清晰的一張。」
  • 氣象局: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 獲取首張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局啟動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 成功獲取首張紅外雲圖    風雲二號F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來源:氣象局網站)    2月6日,中國氣象局在京啟動為期兩個月的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並於當日12時成功獲取第一張紅外雲圖。
  • 「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原標題:「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 風雲二號E星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
    12月30日1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了風雲二號E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標誌著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協調匹配、工作正常,也表明了風雲二號衛星及地面業務系統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二號E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成功獲取(圖)
    中新網12月3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12月30日1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了風雲二號E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標誌著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協調匹配、工作正常,也表明了風雲二號衛星及地面業務系統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 風雲二號E星地面應用系統獲取第一張可見光圖像
    12月30日1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了風雲二號E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標誌著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協調匹配、工作正常,也表明了風雲二號衛星及地面業務系統步入成熟發展階段。與風雲二號C、D星的同類圖像相比,E星的圖像層次更豐富,圖像上的雜散輻射有所改進。    12月23日8時54分,風雲二號E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星上攜帶的五通道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等,主要功能是獲取地球白天可見光雲圖、晝夜紅外和水汽雲圖,監測空間環境和收集氣象、海洋、水文等地面數據收集平臺獲取的觀測數據。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
    李卿從開始預研我國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就期盼未來衛星雲圖上標註的是「風雲二號」。如今全球有115個國家和地區接收和應用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表示:「中方願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
  • 「風雲二號」最後一星完成出廠評審 將專注為中國西部和「一帶一路...
    「風雲二號」09星順利完成出廠評審,將於今年上半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在軌測試完成後,這顆衛星將專注為中國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提供支撐。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風雲二號」09星按流程規定完成出廠前的各項研製工作,經測試與試驗驗證,衛星各項功能、性能滿足「風雲二號」03批衛星研製總要求,同意通過出廠評審。
  • 風雲二號G星傳來迄今最清晰的可見光雲圖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近日成功獲取風雲二 號G星第一張可見光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及特點
    2000年6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再一次成功發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簡稱FY—2B),7月3日定點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衛星工作正常。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2017-09-23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2013年9月23日2013年9月23日,我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