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2020-12-07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5日晚發布消息,北京時間6月5日21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二號H是中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第9顆,也是最後一顆。該衛星與在軌的風雲二號E、F、G星開展組網觀測後,將替補在印度洋上空超期服役的歐洲氣象衛星,不但對我國,也對印度洋及沿岸國家的氣象情況進行監控。

6月5日21時07分,風雲二號09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據新華網報導稱,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風雲二號H星原計劃定點在東經86.5度,由於目前運行於印度洋上空的歐洲氣象衛星均處於超期服役狀態,應世界氣象組織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要求,風雲二號H的定點位置將改為東經79度。

這樣一來風雲二號H不但可以監控我國全境氣象,也可以避免歐洲氣象衛星退役後,印度洋上空出現氣象衛星監測空白。同時也意味著該星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提供氣象衛星監測服務。風雲二號H星在原定軌道上完成在軌測試後,將進行軌道向西調整。

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風雲二號H星成功發射後,我國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免費分發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

風雲二號H星的定點位置之變,體現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國際話語權不斷提高。作為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以後東半球的氣象預報將依靠我國的氣象衛星提供資料,它正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服務。

據中新網報導稱,風雲二號H星運行於高度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主要載荷為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可為用戶提供實時可見光、紅外和水汽雲圖,以及空間天氣和衛星所處空間環境的相關產品。

其中,掃描輻射計包括1個可見光和4個紅外通道,可實現非汛期每小時,汛期每半小時獲取覆蓋地球表面約1/3的全圓盤圖像,能對颱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進行重點觀測,將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空間環境監測器能夠對太陽X射線、高能質子、高能電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實行多能段監測,用於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和預警業務。

風雲二號負載的掃描輻射計與研製掃描輻射計的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於1986年啟動研製,1997年至今已成功發射8顆,形成了「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運行模式,其資料和產品已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環境監測、資源開發和科學研究等領域,已取得顯著應用效益。

自1998年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截止到今年4號颱風),對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471個颱風、登陸中國的141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

躺在火箭整流罩中的風雲二號衛星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經過近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包括4顆風雲二號、3顆風雲三號、1顆風雲四號在內的8顆衛星在軌運行。

風雲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風雲二號所處的靜止軌道示意圖

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工局組織實施。衛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衛星有效載荷由中國科學院研製,發射、測控任務的組織實施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的研製建設和運行由中國氣象局負責。本次風雲二號H星發射任務,也是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277次航天飛行。

此前,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星風雲四號A已於2016年12月11日0時11分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18年5月8日0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首批發布的數據包括大氣、雲、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23種產品,可為我國及周邊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天氣預報、災害預警等提供重要支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今天21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H星發射升空。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建立完整氣象衛星系統的國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可有效覆蓋我國全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度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氣象衛星的研製。
  • 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天氣預報準確度將提高
    中國天氣網訊 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1分鐘一次的區域觀測,1℃的溫度測量誤差,1秒鐘500張的閃電觀測……創新科技的運用將使天氣監測與預報、數值預報應用等領域取得重大進步。
  • "上海製造"風雲四號發射成功 細數系列氣象衛星族譜
    現場圖 來源:中國軍網 攝影:張文軍  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1日報導:北京時間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科研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風雲四號不僅實現了我國高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提升了衛星氣象觀測能力和水平,還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使我國靜止軌道定量遙感衛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原標題: 新華社發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港媒: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秒拍500次閃電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11日0時11分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該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可秒拍500張閃電圖,將首次提供閃電預警。據香港《東方日報》網站12月12日援引內地媒體報導,「風雲四號」的主要用戶為國家氣象局。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黃彬報導 從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其搭載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與靜止軌道掃描成像輻射計「聯手」,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上三維大氣的立體監測。此外,「風雲四號」能夠提供針對陸面、水體、閃電、空間天氣的持續監測數據。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白國龍)2016年12月11日凌晨,風雲四號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風雲衛星家族又添「新丁」。這是我國最先進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承擔著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的使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氣象衛星的觀測水平。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1988年9月,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不過在當時國內整體工業基礎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衛星雲圖要想讓國內外用戶願意用、用得好,從某種程度上說,並不比成功發射一顆衛星容易。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上天后,我國的衛星雲圖暴露出了地球圓盤圖不夠圓、動畫晃動等問題。時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雲二號地面系統副總設計師的張青山通過各種計算,提出了一個補償方案,最終使得衛星所觀測到的圖像很接近實際地球影像。
  • 揭秘當今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獨門特技」
    >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12月11日凌晨,駕乘「長徵三號乙」改進Ⅲ型運載火箭,「風雲四號」01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 成功發射。這是一顆史上最先進的綜合大氣觀測衛星,它的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新時代。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海洋二號03星是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業務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
  • ...讓衛星有更清楚"耳目" -多通道掃描輻射計 1983年 風雲二號氣象...
    原標題:風雲二號上海技物所研製團隊歷經30多年努力,讓衛星有更清楚「耳目」 聽到天氣預報,他們「特別親切」  說起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想到越來越精準的天氣預報。6月10日,風雲二號收官衛星H星上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成功開機,不久以後這顆氣象衛星將實時獲取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可見光、紅外雲圖和水汽分布圖,收集並轉發氣象、海洋和水文等環境監測資料,重點為中國西部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 ...變臉」,啟動頁由NASA《藍色彈珠》換為我國風雲四號衛星雲圖
    風雲四號衛星(FY-4)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第二代地球靜止軌道(GEO)定量遙感氣象衛星,採用三軸穩定控制方案,將接替自旋穩定的風雲二號(FY-2)衛星,其連續、穩定運行將大幅提升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探測水平。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1988年9月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A星試驗性氣象衛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零到一此後我國衛星氣象事業進步快速,14年間風雲一號B、C、D星接連發射。半個世紀,鬥轉星移。緊跟黨的領導,緊貼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回望非凡歷程,艱辛與坎坷、拼搏與汗水、光榮與夢想,交織成風雲衛星氣象事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我國風雲二號H星發射成功,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圓滿收官!
    自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以後,自此便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此後,中國便不斷的在衛星領域取得成果,研發生產出了各種特殊功能的衛星,比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等等。而中國也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①:歷時21年躋身世界最先進氣象衛星行列
    9月25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用戶使用。「風雲四號」A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其交付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