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黃彬報導 從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
「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其搭載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與靜止軌道掃描成像輻射計「聯手」,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上三維大氣的立體監測。此外,「風雲四號」能夠提供針對陸面、水體、閃電、空間天氣的持續監測數據。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 2018年5月8日7點45分
此次首批發布的數據包括大氣、雲、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23種產品,可為天氣預報、災害預警等提供重要支撐。
據「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志清介紹,此次「風雲四號」向亞太地區用戶發布的數據有三個特點:一是新,即利用新資料、新方法研發的新產品;二是快,針對觀測數據的反演時間縮短;三是全,衛星搭載的四臺觀測儀器的產品都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這些高頻次產品的發布,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全球有四個國家和地區擁有靜止氣象衛星。其中歐洲和美國的衛星主要覆蓋西半球,中國、日本的衛星主要負責東半球天氣監測。此次中國主業務衛星切換為「風雲四號」後,除了國內用戶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新產品外,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多個國家都可同步接收。相關用戶可以通過「風雲四號」衛星直接數據廣播、中國氣象局衛星數據廣播系統、中國遙感數據網等渠道獲取衛星數據和產品。
此前,國家級和31個省級現代化人機互動氣象信息處理和天氣預報製作系統(MICAPS)的業務平臺軟體已完成升級,預報員可以通過業務平面調取「風雲四號」監測的紅外、水汽、中紅外、可見光等圖譜數據和資料。
在對近期南方強降雨天氣過程進行分析時,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介紹,隨著「風雲四號」監測資料時空解析度的大幅提高,通過與其他資料有機結合,可更好地分析對流性、中尺度等天氣系統的演變過程。
7日,中國氣象局已向世界氣象組織通報「風雲四號」投入業務運行。下一步,部分衛星數據產品將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通信系統向全球用戶分發。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