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經報國務院批准,2010年3月,國防科工局、財政部聯合批覆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工程立項。計劃於2016年12月中旬,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目前,衛星發在發射場測試準備工作正常。

  工程組成和任務分工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防科工局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航天系統部負責衛星發射和測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分別負責風雲四號衛星,長徵三號乙火箭研製,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應用。

  風雲四號衛星總體水平及國內外衛星比較

  風雲四號衛星首次使用了全新研製的SAST5000平臺,該平臺採用六面柱體構型、單太陽翼、三軸穩定控制方案,具有承載能力大、質心低、力學響應小、對地面大等特點。實現了高空對地球的24小時凝視,對地觀測時間利用率接近80%,將為穩定的氣象業務觀測提供有效支撐,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總體水平。風雲四號衛星首次使用了全新研製的SAST5000平臺,衛星設計壽命7年,該平臺採用六面柱體構型、單太陽翼、三軸穩定控制方案,具有承載能力大、質心低、力學響應小、對地面大等特點。裝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獲取地球表面和雲的可見光及紅外多光譜、高精度定量觀測數據和高頻次區域圖像)、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獲取大氣溫度、溼度垂直結構觀測數據)、閃電成像儀(獲取覆蓋區域內閃電分別圖)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監測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等4個探測載荷。

  國內比較。風雲四號衛星與風雲二號衛星相比,一是實現了自旋平臺到三軸穩定平臺,二是從單一載荷到多載荷的轉變,三是掃描輻射計也從5通道增加到14通道,覆蓋3個可見光和11個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等波段,通道數量提升近3倍,四是成像時間解析度提高一倍,單星即可完成風雲二號雙星組網才能實現的15分鐘全圓盤成像,區域觀測能力超過風雲二號,只需3分鐘。

  國外比較。風雲四號衛星與日本、美國2016年最新發射的葵花九號衛星、GOES-R衛星及歐洲正在研製的MTG等均屬於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與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掃描輻射計技術指標與美國剛剛發射的GOSE-R相當。同時,星上輻射定標精度達到1K、靈敏度0.1K,也就是說,衛星對地面溫度的測量誤差小於1℃,只要發生0.1℃的變化就能感知出來。此外,衛星全圓盤成像時間15分鐘,1000×1000公裡區域觀測能力3分鐘,與歐美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相當。二是最新研製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國際首次發射。探測儀的探測通道達1700個,可在垂直方向上對大氣結構實現高精度定量探測,大大提高了氣象觀測的能力。三是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和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兩臺大型儀器載荷是國際首次集於一顆衛星。兩臺載荷均裝有較大慣量的運動部件,同時工作時將對衛星平臺產生擾動,國外為滿足成像質量要求,分別裝在兩顆衛星上實現成像觀測和垂直探測,風雲四號衛星平臺通過採用圖像配準與導航系統和整星隔震系統,解決了世界性難題,實現了兩臺載荷同時工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四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閃電成像儀首次在軌應用,填補國內空白。一秒鐘可以拍攝500張閃電圖,探測區域範圍內的閃電頻次和強度,這可以用來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這也是國內首次應用。

  風雲四號衛星重大意義

  一是可以更加精確的開展天氣監測與預報預警、數值預報、氣候監測。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對颱風分析和預報方面,能夠3每分鐘對颱風區域進行觀測,高頻次觀測可提供颱風雲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信息,特別是對颱風眼區的監測,可彌補目前在軌衛星雲圖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不夠高的缺點,為颱風定位、定強提供更可靠更精細的觀測資料。

  二是對災害及環境監測、人工影響天氣、支持大氣科學前沿性探索、空間天氣研究提高有力支持。風雲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研製與發射,對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天氣預報、氣侯預測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保證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業務運行和應用服務的連續性,迅速提升我國在實時、動態氣象觀測方面的能力。

  三是將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促進開放共享。風雲四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將對有助於提高我國氣象衛星全球觀測能力,為全球觀測系統的發展做出應用的貢獻,同時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顯著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增加我國在相關國際活動中的話語權。

  氣象衛星後續發展展望

  中國氣象局在《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2011-2020)》提出我國氣象衛星後續發展需求,2015年10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正式發布,規劃明確氣象事業緊密相關的有13顆衛星,其中全新研製的有大氣環境監測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和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星,確保後續業務運行的有3顆風雲三號衛星,2顆風雲四號衛星,1顆晨昏軌道氣候衛星,2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1顆高精度溫室氣體探測衛星和1顆高光譜衛星。

  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將靜止軌道遙感探測的高時效性優勢和微波對雲雨大氣獨具的穿透性探測能力相結合,有力提升對快速變化的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監測預警能力,成功發射後將與風雲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組網運行,將大幅度增強我國對天氣預報,尤其是對降雨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環境和自然災害監測的能力。

  降水雷達測量衛星。實現主動降水測量與被動微波和光學成像遙感相結合,實現降水和雲雨大氣參數遙感探測,獲取融化層高度和厚度信息,為提高降水數值預報的準確率,優化雲微物理參數化方案提高支撐。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
    ,歷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預研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李卿從開始預研我國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就期盼未來衛星雲圖上標註的是「風雲二號」。如今全球有115個國家和地區接收和應用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表示:「中方願利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
  • 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使用
    2016年12月11日,搭載風雲四號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資料照片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25日正式交付使用。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於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定點於東經99.5°赤道上空開展在軌測試,2017年5月25日定點於東經105°業務觀測位置。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首次在CCTV使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017年2月27日,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圖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正式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正式實現了升級換代。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
    >李 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型號工程總設計師,歷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預研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正是靠著這種精益求精的作風,把風雲二號打造成了精品衛星。自2002年開始,在原國防科工委、中國氣象局的統籌部署下,李卿帶領靜止氣象衛星研製團隊,對標國際上同期開展研製的最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開始了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需求論證工作,並開展預先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衛星方案論證。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來來來,有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你也可以看懂衛星雲圖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手機微信開啟時顯示的地球圖片將從以前的美國衛星成像圖換成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我國上空拍攝的最新雲圖。右圖為微信開機畫面更換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圖像之後的效果風雲四號衛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填補了三項國際空白。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下面我們來回顧在軌測試期間, 風雲四號衛星為很多極端天氣現象所作的貢獻以及對災害預警提供的有力支撐。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月27日,隨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首次亮相CCTV!
    導語:2017年2月27日,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圖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與海洋衛星實現產品數據融合
    央視新聞6月30日消息,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由該中心承擔的「中國氣象局風雲四號衛星用戶利用站建站」任務在廣州順利完成,並進行了衛星數據現場接收測試。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衛星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及特點
    2000年6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再一次成功發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簡稱FY—2B),7月3日定點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衛星工作正常。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首批圖像和數據公布
    2月27日上午,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中國氣象局對外發布:我國風雲四號A星近日成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該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顆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歷時22年孕育研發, 其部分性能指標國際領先,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下圖為該星2017年2月20日獲取的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 利器: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可秒拍500張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海洋衛星與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實現產品數據融合
    本報訊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由該中心承擔的「中國氣象局風雲四號衛星用戶利用站建站」任務在廣州順利完成,並進行了衛星數據現場接收測試。   據悉,該站建成後,將每天提供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多種數據產品,實時傳輸至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的數據中心進行存儲和全國分發,可用於與海洋衛星產品的數據融合,為氣象衛星的海洋應用增加了重要的數據獲取手段。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交付使用 微信啟動圖片更換風雲衛星雲圖
    據報導,今日微信官方宣布,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微信啟動頁將變成,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雲圖。啟動頁背景中將特別展示風四拍攝的高清東半球雲圖,畫面從人類起源的非洲大陸逐漸過渡為華夏文明起源地,這也是6年來微信啟動頁面首次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