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2020-11-23 千龍網

來源標題: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A星上天

1969年1月,受強冷空氣影響,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出現了嚴重的冰凌災害,造成我國大範圍電信中斷。美國氣象衛星的雲圖上反映了造成這一災害的天氣情況,而我國做天氣預報需要的高山、沙漠、海洋等地區的資料獲取相當困難。

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了氣象、郵電、鐵道等部門的匯報後說:「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在我國的氣象衛星沒有出來以前,要想辦法接收、利用外國氣象衛星的資料。」從此,中國的氣象衛星計劃啟動。

1977年11月,代號為「七一一」的氣象衛星工程被確定下來,決定研製發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風雲一號」。

據「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回憶,當時,要發射氣象衛星,就要先建設一個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急需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恰逢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買惠普小型機。然而,這種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處理任務。

於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出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

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我國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經過艱苦努力,1988年9月7日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

在這天上午的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這是我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填補了中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使我國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的行列,結束了中國只能從地面觀測天氣的歷史。

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

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幾乎每個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在衛星發射中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也不例外。「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回憶說,1997年6月10日發射的「風雲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時還比較順利,但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太陽光照射鏡頭時,衛星雲圖成像不是很清晰。針對衛星數據不符合要求這種情況,氣象部門積極與研製部門溝通,提出改進建議,為後續衛星的研發提供方向。為了讓有缺陷的數據也能發揮最大效益,氣象部門還通過設計算法等方式積極尋求補救辦法。

儘管這一時期風雲氣象衛星發展遭遇了挫折,但是中國在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人才隊伍,積累了寶貴經驗。

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風雲一號」C星在軌工作超過5年,大大超出設計壽命。這顆衛星探測通道增加到10個,首次實現我國氣象衛星的業務化運行,具有重大的裡程碑意義。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A星

1999年「風雲一號」C星、2004年「風雲二號」C星的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的能力。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打磨後,2005年1月1日,「風雲一號」C星雲圖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告別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載荷數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隨即,很多發達國家希望共享這顆衛星資料。

當時,正趕上汶川震後救援及重建期,震區地面氣象觀測設備受到破壞。「風雲三號」A星臨危受命,對整個汶川地區天氣進行監測。接著2008年奧運會的奧帆賽開始之前,青島海域發生比較嚴重的滸苔現象,這顆衛星在監測到這一情況的同時,發現滸苔是從東海沿著洋流向北漂到青島近海海域。氣象工作者將滸苔漂流路徑提供給決策部門,使他們能夠及時採取措施,奧帆賽得以順利進行。

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整星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實現了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幹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全球首次輻射計、探測儀、閃電儀共平臺裝載,全天時工作;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驗證,首次425GHz頻段探測。「風雲四號」A星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在我國有著「大國重器」之譽。

2018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風雲二號」H星搭乘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定點位置由原定的東經86.5度更改為東經79度,可24小時不間斷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專屬服務。如果一艘大型貨輪從中國上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亞丁灣到紅海,它將能夠享受24小時不間斷的氣象衛星觀測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一旦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向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申請啟動風雲衛星專項觀測。

令人自豪的是,截至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7顆在軌運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獲取4次全球觀測資料;「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定點在赤道上空,可連續不間斷對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進行分鐘級高頻次觀測。

未來,我國氣象衛星「家族」將迎來更多新成員。今後幾年,晨昏軌道衛星和降水測量衛星將成為風雲衛星家族的兩位特殊新成員。目前,包括中國「風雲三號」衛星在內的全球極軌氣象衛星均是上午星或下午星;而在凌晨5時至7時的「晨昏時間」則存在觀測空缺。晨昏軌道衛星將彌補這一空白。由於觀測時間的獨特性,晨昏軌道衛星對於改進數值天氣預報將大有幫助。

「風雲一號」A星上天

1969年1月,受強冷空氣影響,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出現了嚴重的冰凌災害,造成我國大範圍電信中斷。美國氣象衛星的雲圖上反映了造成這一災害的天氣情況,而我國做天氣預報需要的高山、沙漠、海洋等地區的資料獲取相當困難。

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了氣象、郵電、鐵道等部門的匯報後說:「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在我國的氣象衛星沒有出來以前,要想辦法接收、利用外國氣象衛星的資料。」從此,中國的氣象衛星計劃啟動。

1977年11月,代號為「七一一」的氣象衛星工程被確定下來,決定研製發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風雲一號」。

據「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回憶,當時,要發射氣象衛星,就要先建設一個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急需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恰逢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買惠普小型機。然而,這種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處理任務。

於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出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

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我國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經過艱苦努力,1988年9月7日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

在這天上午的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這是我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填補了中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使我國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的行列,結束了中國只能從地面觀測天氣的歷史。

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

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幾乎每個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在衛星發射中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也不例外。「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回憶說,1997年6月10日發射的「風雲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時還比較順利,但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太陽光照射鏡頭時,衛星雲圖成像不是很清晰。針對衛星數據不符合要求這種情況,氣象部門積極與研製部門溝通,提出改進建議,為後續衛星的研發提供方向。為了讓有缺陷的數據也能發揮最大效益,氣象部門還通過設計算法等方式積極尋求補救辦法。

儘管這一時期風雲氣象衛星發展遭遇了挫折,但是中國在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人才隊伍,積累了寶貴經驗。

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風雲一號」C星在軌工作超過5年,大大超出設計壽命。這顆衛星探測通道增加到10個,首次實現我國氣象衛星的業務化運行,具有重大的裡程碑意義。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A星

1999年「風雲一號」C星、2004年「風雲二號」C星的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的能力。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打磨後,2005年1月1日,「風雲一號」C星雲圖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告別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載荷數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隨即,很多發達國家希望共享這顆衛星資料。

當時,正趕上汶川震後救援及重建期,震區地面氣象觀測設備受到破壞。「風雲三號」A星臨危受命,對整個汶川地區天氣進行監測。接著2008年奧運會的奧帆賽開始之前,青島海域發生比較嚴重的滸苔現象,這顆衛星在監測到這一情況的同時,發現滸苔是從東海沿著洋流向北漂到青島近海海域。氣象工作者將滸苔漂流路徑提供給決策部門,使他們能夠及時採取措施,奧帆賽得以順利進行。

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整星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實現了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幹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全球首次輻射計、探測儀、閃電儀共平臺裝載,全天時工作;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驗證,首次425GHz頻段探測。「風雲四號」A星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在我國有著「大國重器」之譽。

2018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風雲二號」H星搭乘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定點位置由原定的東經86.5度更改為東經79度,可24小時不間斷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專屬服務。如果一艘大型貨輪從中國上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亞丁灣到紅海,它將能夠享受24小時不間斷的氣象衛星觀測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一旦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向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申請啟動風雲衛星專項觀測。

令人自豪的是,截至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7顆在軌運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獲取4次全球觀測資料;「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定點在赤道上空,可連續不間斷對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進行分鐘級高頻次觀測。

未來,我國氣象衛星「家族」將迎來更多新成員。今後幾年,晨昏軌道衛星和降水測量衛星將成為風雲衛星家族的兩位特殊新成員。目前,包括中國「風雲三號」衛星在內的全球極軌氣象衛星均是上午星或下午星;而在凌晨5時至7時的「晨昏時間」則存在觀測空缺。晨昏軌道衛星將彌補這一空白。由於觀測時間的獨特性,晨昏軌道衛星對於改進數值天氣預報將大有幫助。

相關焦點

  • 驕傲!中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地區
    1970年4月24日,宇宙中第一次響起了來自地球的聲音,來自中國的聲音——一首耳熟能詳的《東方紅》響徹在浩瀚的宇宙當中。這顆重173 千克的「東方紅一號」,作為中國首顆人造衛星開創了我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從零到一,「東方紅一號」拉開了中國空間事業的序幕。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根據這顆衛星的主用戶單位、中國氣象局的說法,風雲四號代表著當今氣象衛星的最先進水平,其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實現了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大幅度提高我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能力。    所謂氣象衛星,相當於一個高懸在太空的自動化高級氣象站,由其提供的氣象雲圖,是現代天氣預報系統的基石。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本報北京電(記者趙貝佳)記者近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次主場外交中提到利用氣象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數據和遙感應用服務。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合作組織共同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發布並啟動《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
  • 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中新網上海8月2日電 題: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作者 鄭瑩瑩  1934年出生的孟執中,自1965年開始邁上航天路。他不僅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還是中國兩代風雲氣象衛星的探路者。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六)陳 輝古人云:「天有不測風雲,」 但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升入太空,打破了這一古訓。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1988年9月7日4時30分,註定是一個被標註在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並將第一次自主拍攝的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從此,我國結束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1997年6月10日,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又一次迎來大的跨越——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2020-10-12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
    日前,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CGMS)第48屆組會公布,由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導的一項針對二區協(亞洲)和五區協(西南太平洋)衛星用戶的數據服務調研報告稱,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報告指出,在新一代靜止衛星用戶應用準備和支撐方面,中國未來即將發射的FY-4B衛星處於第一位置,優於歐洲MTG-I衛星和MTG-S衛星、印度INSAT-3DS衛星、俄羅斯ELECTRO-LN3衛星、韓國GEO-KOMPSAT-2A衛星和GEO-KOMPSAT-2B衛星、美國GOES-17衛星;在極軌衛星關注度和獲取率及在天氣、水文監測和預報業務的應用方面,風雲衛星數據中心處於第一位置
  • 中國將繼續加強風雲氣象衛星應用能力建設
    新華社南京10月28日電(記者高敬)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28日說,目前中國氣象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2021至2035年風雲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風雲氣象衛星應用能力建設。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蘇州舉行。於新文在會上表示,風雲氣象衛星的應用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已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衛星之一。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建成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之一。50年,風雲衛星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不斷超越的奮鬥史,它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為世界謀福祉。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風雲二號H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風雲三號D星是我國目前光譜解析度最高的極軌對地觀測衛星,兩顆衛星的交付將進一步增強我國氣象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與應用服務能力。 1 風雲氣象衛星最新進展 1.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從無到有、從弱到強50年的成長路並非一帆風順,風雲衛星一直在探索中努力變強。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新一代的航天人不負眾望,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後繼有人、前路可期。他說,我國氣象衛星及氣象應用整個體系完全是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做到了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風雲二號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共同奮鬥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中依靠航天精神凝聚起來的大力協同效應,是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極為重要的智慧來源,這種千千萬萬人共同奮鬥的精神值得發揚。」孫家棟說。